沈 山, 王友建, 管 華
(江蘇師范大學 城市與環境學院, 江蘇 徐州 221116)
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特別是當前各級政府大力重視城鄉規劃建設的背景下,針對規劃與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社會需求巨大且極為迫切,規劃與設計專業學生培養需要進一步將理論與實踐教學結合,從單一的傳授規劃與設計理論知識向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設計問題能力轉變[1],從以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為主體的參與式研究型規劃實踐教學模式的轉變[2]。2011年3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將城鄉規劃學與建筑學、風景園林學并列為建筑學類一級學科,同時在藝術學門類中,增設設計學一級學科?!耙巹澟c設計”學科群已經成為現代新興應用學科和戰略性新興文化創意領域的核心。因此面向城市規劃執業制度規劃與設計學科群綜合訓練中心的建設是新形勢下學科發展和轉型的必然需要,也是新時期基于信息技術和現代文化創意產業相互融合的必然要求;將規劃設計實踐貫穿于規劃與設計學生培養過程,突出“參與式、研究型、創新性”,著重培養面向社會需求的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應用型與復合型規劃與設計類專業人才,構筑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專業及其他應用性專業實驗教學與服務地方經濟的雙向溝通的實踐工程訓練平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中論到,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把教育他們自己的人,別人的教育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這種個人同他自己的關系的根本轉變是今后幾十年內科學與技術革命所面臨的一個最困難的問題?!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要“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環節”,努力做到“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索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注重知行統一,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
在高等教育中,研究型學習是一種豐富和能力培養規律、符合綜合素質形成邏輯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式。它是學生通過研究型的方式提出、理解和解決問題,并在此過程中形成學習能力、創造能力與相關專業精神的活動[3]。其基本特質包括:① 開放式問題。研究型學習的問題應該是開放式的,并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視角來解析問題和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② 真實性場景。研究型學習的選題和結果都具有真實性現實意義,其價值在于向學生展現人們真實的生活體驗,并培養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③ 漸進式解決。在研究型學習中,師生應以漸進式的步驟共同介入問題解決的過程,包括問題設定、問題探究、問題解決與表達等階段;④ 發展性評價。在強調真實性與探索型的問題解決學習中,采取以學生的實際表現為基礎的、注重學生個性化反應的質性評價方式。這種評價的意義在于提供更多的反饋信息,提升評價的個人發展價值[4]。
按照規劃與設計專業的特色和專業方向的具體內涵要求,按照突出“規劃與設計工程實踐,體現專業人才培養特色”的要求,以學科綜合訓練中心為平臺,依托江蘇師范大學“1+10”專業培養模式(1個專業,10個合作辦學企業)中的合作企業的支持服務能力,以參與式、研究型規劃與設計工程實踐項目作為學生校內教學實驗中心的設計項目,承擔應用型、創新型學生的培養工作。
教學實驗中心的建設目標是:以規劃和設計學科為學生服務對象,以創新創業型本科生的培養目標為宗旨,通過精選和提供大量不同規模與方向的城鄉規劃和應用性工程藝術學科實踐訓練項目,使學生有機會參與“真實性場景”,按照實踐項目實際環節和程序,通過與實踐項目的同步分析和研究,“漸進式解決”各項問題,在獲得將所學理論知識與技能進行應用與驗證的機會的同時,以此為基礎進行更廣泛的深入的學術研究和科研創新,加強應用型專業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進行規劃和設計實踐和工程實踐的能力,培養其掌握先進的實踐技術和方法,進一步與規劃設計企業接軌與同軌,成為高校實驗教研與服務地方雙向溝通的實踐平臺。

規劃與設計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以“參與式、研究型、創新性”為教育理念,從根本上改變實驗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的傳統教學方式,落實“參與式、研究型”實踐教學在學校人才培養和教學工作中的地位,形成理論教學與實踐實驗教學統籌協調的理念和氛圍,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指導思想貫穿在實踐實驗教學工作之中。其中包括實驗教學體系、內容和方法改革,實驗室建設、管理體制和運行模式的改革;包括構建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為一體,課內與課外教學為一體,企業和學校多層次、多模塊、相互銜接的科學系統的實踐應用型教學體系[5],整合分散建設、分散管理的實驗室和實驗教學資源,建設面向多學科、多專業的實驗教學中心[6],進一步拓寬知識獲得和實踐應用的渠道,讓學生在項目參與、項目研究、項目完成的應用實踐系統學習中[7],獲得在課堂教學難以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規劃與設計教學實驗中心堅持“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重實踐”的路徑導向,“參與實踐項目,任務型學習,研究性引導、綜合中創新”的學科綜合訓練理念,注重理論與實驗、學校課堂教育與實踐項目教育相結合、開放式課題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實踐工程應用項目相結合,形成了“一個體系、雙軌系統、三個層次、四個層面”的教學實驗中心建設特色,科學化、規范化的實驗教學體系。

(1) 一個體系。將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實踐教學作為一個統一的教學體系,突出“開放式課題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實踐工程應用項目”在實驗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組建“大模塊、系列化”的參與式研究型的實驗教學和管理體系。
(2) 雙軌系統。將實驗教學分成課程實驗教學系統和開放實驗教學系統,其中開放實驗教學系統的核心在于以“開放式課題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實踐工程應用項目”,讓學生參與,研究并產生應用性的成果。
(3) 三個層次。把教學實驗中心各個實訓室的建設和管理組成跨校級(合作辦學企業與學校聯合建設)、校級(二級學院間聯合建設)、學院級(二級學院各個專業或學科)專業實訓室三個層次的框架結構。
(4) 四個層面。將課程教學實驗分為基礎性—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四個層面;開放性參與式研究型分為預備性—設計性—創新性—創業性實驗。
遵循“整體性、模塊化、開放式”的原則,依據規劃與設計學科群各個專業特色、知識體系、目標和任務[8-9],打破學科、專業、課程、教學科研界限,以信息化教育資源為核心、以仿真性模擬平臺為載體,建成集城鄉規劃知識傳播、文化景觀規劃、文化產品設計、工業藝術和工業產品設計、環境開發與實踐操作于一體的系統完善、功能齊全、開放共享的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該教學平臺由教學資源數據庫為支撐,以大型投影系統和終端顯示系統為界面,主要由圖形工作站、科學計算和中控系統等構成[10-11]。

圖3 參與式研究型實驗教學中心技術平臺結構示意圖
教學實驗中心以“開放式課題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實踐工程應用項目”的訓練內容具有針對性,營造與現實“規劃環境、設計任務”相接軌或同軌的實踐“真實性場景”,通過“四大層次”(即基礎層、綜合層、創新層、創業層),使學生的“四大能力”(即認知能力、動手能力、創意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參與式研究型的實踐操作環節中得到全面培養和鍛煉。① 夯實驗證性課程教學基礎。以培養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原理為目標,強化對學生的“三基”訓練。② 逐步加強綜合性實驗。以鞏固課程教學成效、啟發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為目標,安排學科知識綜合性較強、實驗方法新穎、構思巧妙的實驗,重在知識、方法的綜合運用及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③ “以開放式課題”為引導,開展設計創新性實驗。利用模擬仿真實驗環境開發學生智能,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塑造學生的科學素質、創新意識和職業道德,營造自主學習、大膽創新的環境[12]。④ 以“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實踐工程應用項目”開展創業性試驗。通過專業教師的科研服務應用項目,營造“真實性場景”,讓學生“參與真實的實踐工程項目”,讓專業教師“問題研究性”引導、使學生帶著“具體工程任務型”學習,并在“綜合中創新”[13]。
實驗教學取得較好效果,最突出表現是學生就業率有所提高,學生獲國家、省級、校級的大學生科研立項(高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各項獎勵(如,高校大學生挑戰杯競賽)的數量和等級都穩步提升。2011-2013年獲得江蘇師范大學挑戰杯選拔賽5個一等獎,江蘇省大學生挑戰杯競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國家大學生挑戰杯競賽三等獎一項,專項二等獎2項。2011-2013年,實驗中心支持下的城市與環境學院本科生發表科學性的論文近60篇,獲得省高校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20項。利用本實驗中心的技術平臺,城市與區域規劃專業研究生在2011-2013年科研方面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參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實踐工程應用項目80多項,主持校研究生基金課題25項,獲得江蘇省科研創新計劃項目資助6項,發表高水平的學術論文30余篇等。
加強教學實驗中心指導隊伍建設。教學實驗中心的指導教師在實踐指導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還需要有豐富的實踐技術經驗,以便更好的對學生從基礎理論到技術實踐多方面的指導。規劃與設計學科領域的技術手段越來越先進,客觀上要求實驗中心的指導教師要不斷地更新知識,提高業務水平。
構建科學規范化的組織管理體系。教學實驗中心建設和發展的關鍵之一是科學規范化的組織管理體系的建設。按照規劃和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在完善實踐教學大綱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考核辦法和管理細則,提高實驗中心培養學生素質和能力的整體功能,加強實踐教學活動的組織管理[14]。
建立多學科相互融合的協作機制。教學實驗中心應本著“面向需求、交叉創新、整合資源、開放協作”的指導思想,加強與交通、市政、旅游、建設、環境工程等相關學科的聯系[15],在實踐過程中引入相關聯專業的指導教師和學生的加入,積極探索跨學科合作的實踐方法和有效途徑。
基于學校規劃與設計學科群綜合訓練中心的建設實踐,確立“規劃與設計”類省級實踐教學中心以參與式、研究型規劃與設計工程實踐項目作為學生校內教學實驗中心的設計項目,與規劃設計企業接軌,承擔應用型、創新型學生的培養工作,成為高校實驗教研與服務地方雙向溝通的實踐平臺。遵循“參與實踐項目,任務型學習,研究性引導、綜合中創新”的學科綜合訓練理念,開放式課題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實踐工程應用項目相結合,形成了“一個體系、雙軌系統、三個層次、四個層面”的教學實驗中心建設特色,科學化、規范化的實驗教學體系。在實踐過程中引入相關聯專業的指導教師和學生的加入,積極探索了跨學科合作的實踐方法和有效途徑。
[1] 全國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美麗城鄉,永續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202-204.
[2] 張 科.參與式教學:理論分蘗與過程體驗[J].雞西大學學報,2013(8):107-108.
ZHANG Ke.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process for participation-oriented teaching approach[J].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2013(8):107-108.
[3] 張廣兵.參與式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新趨向[J].教學與管理,2010(9):7-9.
ZHANG Guang-bing. the methodology of participatory :a new paradigm of teaching design[J].Teaching and Management,2010(9):7-9.
[4] 王 冰.論研究型教學的內涵和組織形式[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3(6):105-106.
WANG Bing.the intension and organization type of research teaching [J].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2013(6):105-106.
[5] 馮 林,吳振宇,于麗英.大學生綜合創新實驗中心建設的探索與實驗[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8):110-113.
FENG Lin, WU Zhen-yu, YU Li-y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build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grated innovation practice center[J].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1(8):110-113.
[6] 王曉崗,趙 超,許新華.分層次、跨學科開放實驗室教學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9):160-163.
WANG Xiao-gang,ZHAO Chao,XU Xin-hua.Exploration on multi-level and interdisciplinary opening laboratory teaching[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3(9):160-163.
[7] 梁迎春.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建設模式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2):88-90.
LIANG Ying-chun. Exploration on construction mode of provinci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demonstration center[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1(2):88-90.
[8] 李春陽,郭永明.虛擬現實技術在城市規劃與設計領域的實踐[J].測繪科學,2003(3):38-42.
LI Chun-yang,GUO Yong-ming.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in urban planning[J].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2003(3):38-42.
[9] 石堅韌.建筑與城市設計專業的虛擬仿真教學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9(1):123-125.
SHI Jian-ren.Educational mode of architectural and urban design based on simulation technology[J].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of Higner Learning,2009(1):123-125.
[10] 周新邵,駱文芳,楊 武.虛擬現實技術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69-73.
ZHOU Xin-shao,LUO Wen-fang,YANG Wu.Applic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in urban planning[J].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2012(1):69-73.
[11] 劉 克,周 圓.三維地理信息系統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前景研究[J].城市建筑,2013(14):295.
LIU Ke,ZHOU Yuan.Application research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in smaet city[J].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13(14):295.
[12] 韋亞平,趙 民.推進我國城市規劃教育的規范化發展[J].城市規劃,2008(6):33-38.
WEI Ya-ping,ZHAO Min.Promoting canonical development of urban planning education in China[J].City Planning Review,2008(6):33-38.
[13] 侯 麗,趙 民.中國城市規劃專業教育的回溯與思考[J].城市規劃,2013(10):60-70.
HOU Li,ZHAO Min.Unplanned path of Chinese planning schools: historic retrospect and its future prospect[J].City Planning Review,2013(10):60-70.
[14] 周 玲,姜東光.深化實驗教學改革 打造特色鮮明的實驗教學中心[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8):114-116.
ZHOU Ling,JIANG Dong-guang.Deepening teaching refoem and creating an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center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3(8):114-116.
[15] 王永生,屈 波,劉 拓.構建本科生科研訓練與創新實踐的長效機制[J].中國高等教育,2010(6):21-25.
WANG Yong-sheng, QU Bo,LIU Tuo.The long term mechanism of research training and innovation practice for undergraduate [J].China Higher Education,2010(6):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