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延偉
教學難點指的是學生難于理解和掌握、教師感到難以處理的內容,而這些難點大部分又是重要的物理概念和定律,也是教學中的重點。所以,突破難點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學中要突破難點,教師應主要從學習心理和學習方法方面去尋找難點的形成原因,然后對癥下藥加以排除。值得注意的是教學難點往往也是教學重點。
初中物理教學重難點策略大家都有這樣的認識:我們的學生剛學物理時,由于新鮮、好奇,多數學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但隨著知識的加深,愛學物理的人數就會越來越少。物理難學是一個共性問題,主要原因是:物理是一門全新的學科,學生直接接觸的不多,學生學習新知識時有些銜接不上,在認識上會出現障礙,對學生來說物理存在著難點,這樣便會產生難學的感覺。為了突破物理知識的難點,我們物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尋找好的途徑,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增強學好物理的信心。
一、明確產生教學難點的原因
在物理教學中,經常會碰到各種各樣的難點,要克服難點,必須先找出形成難點的原因,方能“對癥下藥”,采取有效措施,化難為易。一般說來,難點成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相關的準備知識不充分造成難點
物理學內容本身有著嚴密的知識體系,教學內容的安排也是一環扣一環的。這就決定了物理教學要有一定的系統性,前面學習的物理概念和規律要為后面的學習打基礎做準備,后續的學習要充分利用前面的準備知識,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對這一點注意不夠,往往就會造成教學上的難點,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困難。
2.前概念的干擾造成難點
所謂前概念,就是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之前,根據自己的這些已有的實踐活動和生活經驗,對各種事物和現象形成的看法。它對學生學習物理知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應看到,有些前概念反映的不是現象的本質,它會對學生接受科學的物理知識造成一些障礙。
例如,關于浮力的知識,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看到:輪船、木塊、皮球等物體能浮在水面上,從而認識到物體受到浮力,而對在水中下沉的石頭、鐵塊也受到浮力就不易理解。
以上這些例子,是因為學生受先入為主的前概念的干擾,對物理現象想當然、習慣性的按錯誤的生活觀念進行判斷,妨礙了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建立和鞏固,從而造成難點的出現。
3.知識的負遷移造成難點
過去已經掌握的知識、技能、態度和方法等在學習新的知識、技能時起消極的干擾作用,使后繼的學習產生了困難,這種現象叫負遷移。隨著學生知識量的增加,使學生對相近、相似知識的辨別越來越困難。
如人用力推大木箱,雖然很用力,但沒推動,此時多數學生會根據已有二力合成的知識以及力與運動的關系認為是推力小于阻力造成的。
4.相近物理知識混淆造成難點
有一些物理概念,其內涵或外延有某些相似之處,如果不注意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常常被表面上某些相似或聯系迷惑,造成理解和應用上的錯誤,影響到后續課的學習,形成教學難點。
例如,全部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為F浮=ρgV排,液體內部壓強公式為P=ρgh,兩個計算公式很相似,容易混淆。
5.將物理公式數學化來理解造成難點
數學是學習和研究物理學的重要工具,運用數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是中學物理新課標中要求的一項重要能力。在教學中我們往往發現,學生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時,經常撇開公式的物理意義,忘記公式所表達的物理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不假思索地死套公式,從而造成思維的障礙,形成知識的難點。
6.教學方法不當,教學要求過高造成難點
初中學生學習物理的思維特點是,習慣于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推理,即從有代表性的感性事物入手,歸納出它的本質特征和共性,得出概念和規律。初中物理的絕大部分的概念和規律都是這樣的得到的。教師如果不注意這個特點,相同的內容換用演繹推理的方法來講解,那么學生就會感到不好接受。這顯然是由教學方法不當而造成了難點。
二、尋找突破難點的教學策略
1.針對因相關準備知識不充分造成難點的突破策略
針對知識準備不足造成的難點,我們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地講一些有關的預備知識,用最易于學生接受的方式傳授,切忌不要生搬硬套,使學生心理上產生負擔,如學習電路的兩種連接方式——串聯和并聯時,為幫助學生區分連接方式的不同,可讓兩個學生用雙手的相握來理解串并聯。這樣通過形象、生動、有趣的游戲讓學生去理解和想象,既達到了物理教學的目的,又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2.講究方法注重實用
良好的方法能使學生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老師講課要注重方法的實用性使學生盡快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學的知識。如類比法是物理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可幫助學生理解一些難懂的概念、規律和方法。不少學生對用比值定義的物理量常常理解不正確如場強、電容、電阻其原因是只注意了數學形式忽視了物理意義。怎么辦呢?我想絕大部分學生對初中物理中的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是比較清楚的,它是用比值定義的,我們就以此為例進行類比以加深其理解。物理學具有較強的規律性、邏輯性。有些公式學生容易混淆造成記憶錯誤,如氣體的三個實驗定律,死記太傷腦筋可以借助規律記憶法讓學生學會用“理想氣體狀態方程”推出三個實驗定律的方法,學會了推導的方法就擺脫了煩瑣的記憶。電磁學中不少學生左、右手定則分不清記不牢,我便想出個“詣字法”,比如用“佑發拉底河”這河流名中的“佑”通右,“發”通“發電”即為右手發電,這樣左、右手很有趣地分清了,學生記得還深刻。
3.抓關鍵抓本質
不少學生學習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對重、難點的理解沒有抓住關鍵和本質。電磁學中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閉合回路、磁通量發生變化。“磁通量變化”既是關鍵又是本質,記住它并不難,但在運用時如何呢?例如,對“有閉合回路在磁場中運動回路中有無感應電流產生”這樣的問題,有的認為“有邊切割了磁力線”就有電流產生。有的認為有“磁通量”就有電流產生。然而這兩種看法都是錯誤的,其原因是沒有抓住本質。又如,變壓器的電流與匝數成反比,這關系大多數學生記的牢、但在做有三組以上線圈的計算時他們仍套用公式,結果得出許多矛盾的結論這就是對公式成立的前提條件:輸入功率等于輸出功率這個關鍵的問題重視不夠造成的。通常對概念要抓關鍵的“字”對規律、定理等抓“條件、結論”,這些是攻克重、難點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