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王琦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1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李克強強調,對于侵害公眾食品安全的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此次修法將建立最嚴格的監管處罰制度,加大處罰力度,并加重問責地方政府負責人,力求保證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舌尖上的安全”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提及,完善食品安全法規,迅速建立監管體系已成為當務之急,而只有“說”還不夠,后續的行動才是關鍵。
貫徹最嚴食品安全法,關鍵要突出三個最嚴。一是“最嚴格的監管”。現在我國的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大多是救火式,出事了才想起來管,缺乏制度化;再者多龍治水的管理模式,讓責任如皮球被踢來踢去。嚴格監管標準,分清責任,實現制度化、法制化,才能形成監管常態,守護法律威信。
二是“最嚴厲的處罰”。相較于違法行為動輒百萬、千萬的獲利來說,我國現在的處罰顯然過輕,無法讓違法者“傷筋動骨”,達到懲處目的。加大處罰力度,不僅要提高罰款數量,讓違法者痛心,更要上升到刑責,讓違法者痛“身”。
三是“最嚴肅的問責”。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發,執行的不力是重要因素。很多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往往是在媒體曝光之后才跟進處理,監管變成了空架子。只有嚴肅了問責才能倒逼前兩個“最嚴”的有效實施,否則在GDP、政績等的刺激下,“網開一面”、下紅頭文件護航等將繼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