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光

“幸福的生活從哪里來?要靠勞動來創造……勞動的快樂說不盡,勞動的創造最光榮!”這是兒歌《勞動最光榮》中的歌詞,唱出了幸福與勞動之間的緊密關系。實際上,人們感受到的幸福,如物質消費、事業成就、家庭快樂、文化賞析等等,都是由勞動創造的,尊重勞動構成了追求幸福不可或缺的正確心態。
勞動創造幸福既在結果也在過程
毋庸置疑,人類的文明成果,如物質財富和精神產品,都是由勞動創造的,是千百萬勞動者通過誠實勞動和創造性變革而取得的。從古長城到金字塔,從“四大發明”到手機、電腦和互聯網,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夠享用到的所有幸福成果,無不凝聚著勞動者難以計量的汗水和腦汁。從創造社會價值和文明成果的意義上說,勞動無疑是人類一切物質幸福和精神幸福的源泉。
由于一切結果都經由一定的過程,而且人類對理想生活的追求也是永無止境的,因此,人們對幸福的感受不僅體現在結果,更體現在過程。正如英國哲學家霍布斯所說:“幸福是一個不斷渴望的過程,從一個目標到另一個目標。”可以說,勞動創造的幸福可分為結果幸福和過程幸福,二者相互交織、不可分割,盡管結果幸福的體驗程度較高,但其持續時間短,而過程幸福則持續存在于整個勞動過程中。在創造性勞動中,人的創造潛力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和施展,也會體驗到相當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很多科學家、工程師長期進行科研勞動且能自得其樂,就表明了這一點。
如比爾·蓋茨的幸福感就是既有結果幸福,也有過程幸福。2013年1月,央視記者采訪他曾問:“你幸福嗎?”比爾·蓋茨回答說:“我認為我一生都非常幸運,也非常幸福,我的第一份事業是在微軟公司創立了個人電腦軟件,由此影響了互聯網革命,這非常有意思,同時我也非常愛這份工作,因為我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和卓越的科學家一起完成的,這是一份非常吸引人的工作,過程很有趣,同事們也非常棒。等到我50歲的時候,我決定要用全部的時間和資源來幫助世界上最貧困的人們。”由此可見,比爾·蓋茨的幸福,不僅在于其取得的勞動成果,還在于他在從事勞動時同事們帶給他的快樂。
而創造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勞動,其過程中獲得的幸福感也各有不同,前者偏向于欲望和感官的滿足,是淺層的、短暫的,常會伴隨精神上的空虛,后
者更關注心靈的歸宿、內心世界的充實和升華,因而后者能給人帶來更長久、更深層的幸福感。一個人不論從事何種行業,只追求物質幸福是不夠的,唯有同時追求精神幸福,才能獲得更為持久、深層次的幸福感。
尊重勞動才會獲得幸福
勞動是人類幸福的源泉,尊重勞動是人類社會每位公民的基本觀念。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對勞動是否抱有尊重的態度,決定著個人乃至集體能否通向幸福的彼岸。尊重勞動,也就是尊重勞動創造幸福的客觀規律,從而走向幸福。正如革命先驅李大釗所說:“我覺得人生求樂的方法,最好莫過于尊重勞動。一切樂境,都可由勞動得來,一切苦境,都可由勞動解脫。”樹立尊重勞動的理念,對于我們享受幸福、創造幸福至關重要。現實社會中許多人辛苦奔波、忙忙碌碌卻少有幸福感,實際上都與缺乏這一觀念有關。
尊重勞動,意味著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對于他人的勞動成果不能隨意抹煞、歪曲或竊為己有。對于管理者來說,尊重勞動需要企業通過制度、政策使得勞動者的勞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尊重勞動,也包括尊重自己的勞動,要通過自己辛勤、誠實和創造性的正當勞動來獲得幸福,不能靠投機取巧、占公家便宜或竊取他人勞動成果來取得,那樣是對自己勞動價值的褻瀆,又怎能真正感受到幸福呢?
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人為了追求一己私利而不擇手段,或是好逸惡勞、投機取巧,或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這些做法本質上都屬于不勞而獲,是對他人勞動成果的不尊重。因其違背了勞動創造幸福的因果規律,侵犯了他人的勞動果實,他們往往要面臨法律的制裁、輿論的譴責以及內心的斗爭,因而不會有幸福感。
貪官就屬于盜取公民勞動果實的那種人,看似風光、快活,實則內心焦慮、恐慌,整天提心吊膽,幸福指數很低。正如衛生部專家洪昭光所說:“凡是貪官心理壓力都很大,易患病或短命。”巴西某醫療機構曾調查了583名貪官和583名廉潔官員,10年隨訪的結果是,60%以上的貪官患上了癌癥、腦出血、心肌梗塞等疾病,而廉潔官員患病率只有16%。廣州某專業心理輔導機構負責人也透露,近幾年,前來尋求心理救助的官員明顯增多,一方面原因是這些人工作壓力大,另一方面有人在私下坦承“做了壞事,心里不安”。
學會感恩和奉獻
要想通過尊重勞動獲得幸福感,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恩和奉獻之心。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群體社會,是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世界,每個人的幸福生活都是依靠無數人的勞動才得以實現的,例如:依靠他人腳踏實地的勞動,我們才能消費到貨真價實的商品;依靠他人的辛勤苦干、奮斗創新,我們才能享用到高科技產品。我們能在社會上有所成就,都離不開親人朋友、老師同事等人的幫助和付出。因此,尊重勞動,就要學會感恩和奉獻,要時常想到是他人的辛勤勞動才使我享受到幸福,我要以同樣甚至更多的勞動來報答他人。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就是這樣一個尊重勞動、知恩圖報的人,他曾寫道:“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是以別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勞動為基礎的,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我強烈地向往著儉樸的生活,并且時常為發覺自己占用了同胞的過多勞動而難以忍受。”
要樹立對他人勞動的感恩和奉獻之心,就要培養同理心,常做換位思考,例如:如果我能享用價廉物美的產品,心情該是怎樣的愉悅?如果我是客戶受騙上當,又會有怎樣的感受?那么,我就應帶著真誠以及仁愛之心來面對客戶,做到誠實守信、童叟無欺,決不坑蒙拐騙,要用自己誠實的勞動為他人提供滿意甚至超值的產品和服務。
如果我的勞動果實被他人竊取、占用,我會有怎樣的感受?而他人的勞動成果被我侵犯,又會有怎樣的感受?那么,我就要克制欲望,知足適度,知恥知止,自得其樂,對他人的富貴幸福要隨喜,不嫉妒、不攀比,不利用權力或關系侵犯別人的權益,不去貪求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自覺抵制不勞而獲的行為,切實維護他人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