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芳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河南鄭州 450000
不同糖代謝異常對患者顱內外動脈血管狹窄形成影響研究
李艷芳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河南鄭州 450000
目的探討不同糖代謝異常對患者顱內外動脈血管狹窄形成影響。方法選取2012年9月—2013年10月在該院內分泌科就診的糖尿病患者296例和糖尿病前期患者143例,同期選取在健康中心進行體檢的健康者510例作為對照組。調查3組患者相關危險因素,檢測生化指標,利用頸部血管彩色B超及經頸血管B超檢查對顱內外血管狹窄情況進行檢查。結果糖尿病組患者高血壓和高血脂患病率分別為32.1%和29.4%,高于糖尿病前期組和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胰島素抵抗指數糖尿病組>糖尿病前期組>對照組(P<0.05),與對照組相比,糖尿病組患者顱內外血管狹窄發生率、顱內血管狹窄發生率、多支狹窄發生率和前循環狹窄發生率均較高,糖尿病前期組多支狹窄發生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糖尿病前期組相比,糖尿病組患者顱內血管狹窄發生率、多支狹窄發生率和前循環狹窄發生率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糖代謝異常是顱內外動脈血管狹窄形成的重要危險因素,對于血糖異常患者要及早干預,以減少動脈粥樣硬化及狹窄的發生,從而預防腦卒中發生。
動脈;血管狹窄;糖代謝異常;影響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生,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均發生了深刻變化,使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我國14個省和直轄市流行病學資料顯示[1],我國糖尿病總患病率為9.7%,糖尿病前期患病率15.5%,且隨年齡增長而增加,60歲以上人群高達20.4%。有研究證實[2-3],糖尿病是腦卒中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腦血管病患者中高達40%~68%合并有糖代謝異常,且患者往往預后不佳。全國死因監測數據顯示,腦卒中是導致我國城鄉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而顱內外動脈血管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和狹窄是腦卒中發生的重要病理基礎[4],然而,糖代謝異常對動脈血管硬化性狹窄的影響目前尚不十分清楚,鑒于此,該研究選取2012年9月—2013年10月在該院內分泌科就診的糖尿病患者296例和糖尿病前期(糖耐量異常及空腹血糖受損)患者143例為研究對象,對不同糖代謝異常患者及健康對照進行相關高危因素及實驗室和血管彩色多普勒檢查,比較不同組患者動脈血管狹窄情況,以期為糖代謝異常患者早期預防腦卒中發生提供基礎資料。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內分泌科就診的糖尿病患者296例和糖尿病前期(糖耐量異常及空腹血糖受損)患者14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關于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診斷標準[5],排除重要臟器嚴重功能不全者,高滲性昏迷、酮癥酸中毒及嚴重感染者。同期選取在健康中心進行體檢的健康者510例作為對照組。
1.2 方法
1.2.1 3組患者相關危險因素及生化指標檢測對所有患者年齡、性別、煙酒嗜好及高血壓病進行調查,并采集晨起空腹靜脈血進行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島素檢測,并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空腹血糖/空腹胰島素。
1.2.2 頸部血管彩色B超及經頸血管B超檢查利用雙功能彩色超聲診斷儀對所有患者頸部血管進行檢查,包括頸內外動脈、頸總動脈、鎖骨下動脈和椎動脈,對管腔狹窄程度進行測量。顱外動脈狹窄程度判定時選擇斑塊最大的位置,判定方法公式[6]=(1-殘留血管截面積/血管截面積)×100%,并進行分級:<50%為無或輕度狹窄,50%~69%為中度狹窄,70%~99%為重度狹窄,血流信號消失為血管閉塞。根據判定結果按照無狹窄(無或狹窄<50%)和狹窄(狹窄≥50%)進行統計。利用維迪EME companionⅢ型雙通道超聲診斷儀對顱內血管狹窄情況進行監測,若患者不易進行顳窗信號監測時采取眼窗對頸內動脈虹吸段進行監測。顱內血管狹窄判定[7]:①平均速度>80 cm/s或峰速度>140 cm/s,低頻成分增加,出現渦流和雜音;②平均速度80~120 cm/s或峰速度140~160 cm/s,無明顯雜音或渦流,但比對側相同動脈流速快20%以上;③平均速度>120 cm或峰速度>160 cm/s,可無明顯雜音或渦流。根據狹窄情況分為單支狹窄(一條血管異常)和多支狹窄(多條血管異常)。根據大腦解剖情況,頸內動脈顱內段、大腦前動脈和大腦中動脈屬于前循環,椎動脈顱內段、基底動脈和大腦后動脈屬于后循環。
1.3 統計方法
利用SPSS15.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值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3組患者基本情況及相關危險因素比較
3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煙酒嗜好等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糖尿病組患者高血壓和高血脂患病率高于糖尿病前期組和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糖尿病組患者胰島素抵抗指數高于糖尿病前期組和對照組,糖尿病前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3組患者顱內外動脈血管狹窄情況
3組患者在單支狹窄發生率和后循環狹窄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糖尿病組患者顱內外血管狹窄發生率、顱內血管狹窄發生率、多支狹窄發生率和前循環狹窄發生率均較高,糖尿病前期組多支狹窄發生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糖尿病前期組相比,糖尿病組患者顱內血管狹窄發生率、多支狹窄發生率和前循環狹窄發生率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研究表明[8],糖代謝異常會對患者脂代謝產生影響,增加了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而顱內外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及狹窄又是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的主要原因,我國缺血性腦卒中37%的患者同時合并顱內動脈狹窄[9],有研究指出[10],出現大腦中動脈狹窄的患者發生腦卒中的年發生率高達12.5%,狹窄程度每增加10%,發生風險便會提高26%。因此,該研究對不同糖代謝異常患者顱內外動脈狹窄發生情況進行比較,探討血糖對動脈狹窄發生率的影響,為預防腦卒中發生提供機制和依據。
該研究顯示,3組患者在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排除一般情況對結果的影響,糖尿病組患者高血壓和高血脂患病率高于糖尿病前期組和對照組(P<0.05),說明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并發高血壓及高血脂,提示高血糖是高血壓及高血脂高危因素,與張順清等[11]研究結論相同。該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糖尿病組患者顱內外血管狹窄發生率、顱內血管狹窄發生率、多支狹窄發生率和前循環狹窄發生率均較高,糖尿病前期組多支狹窄發生率較高(P<0.05),與糖尿病前期組相比,糖尿病組患者顱內血管狹窄發生率、多支狹窄發生率和前循環狹窄發生率均較高(P<0.05),說明糖尿病患者更容易發現顱內外血管狹窄,顱內外血管狹窄發生率均高于糖尿病前期和健康對照組,說明糖尿病與動脈血管粥樣硬化和狹窄密切相關,是其發生的獨立預測因子[12],同時,糖尿病前期患者顱內外血管狹窄發生率也高于對照組,說明糖尿病前期患者已開始出現顱內外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改變,與Andersen等[13]研究結論相同,同時,該研究中糖尿病組患者胰島素抵抗指數高于糖尿病前期組和對照組,糖尿病前期組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糖尿病前期患者已經出現了胰島素抵抗指數升高,在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發生中,血糖異常、血脂異常和胰島素抵抗共同作用加速了血管狹窄的進展,提示對于糖尿病前期患者應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阻止進展為糖尿病[14]。
綜上所述,不同糖代謝異常患者顱內外動脈血管粥樣硬化及狹窄發生率不同,糖尿病是動脈血管硬化及狹窄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對于血糖代謝異常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要進行及早干預,以減少動脈粥樣硬化及狹窄的發生,從而預防腦卒中發生。
[1]Zhou J,Liu C,Shan P,et al.Prevalence and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masked hypertension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J].J Diabetes Complications,2013,27(1):82-86.
[2]Djelilovic-Vranic J,Alajbegovic A,Zelija-AsimiV,et al.Predilection role diabetes mellitus and dyslipidemia in the onset of ischemic stroke[J].Med Arch,2013,67(2):120-123.
[3]Jia Q,Liu G,Zheng H,et al.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predicted 1-year mortality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data from abnormal glucose re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across China[J]. Stroke,2014,45(5):1498-1500.[4]SkarpathiotakisM,MandellDM,SwartzRH,etal.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plaque enhancement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J]. AJNR Am J Neuroradiol,2013,34(2):299-304.
[5]Puavilai G,Chanprasertyotin S,Sriphrapradaeng A.Diagnostic criteria for diabetes mellitus and other categories of glucose intolerance:1997 criteria by the Expert Committee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ADA),1998 WHO consultation criteria,and 1985 WHO criteri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J].Diabetes Res Clin Pract, 1999,44(1):21-26.
[6]趙麗麗,程小軍,陳珩,等.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頸部血管狹窄的診斷及介入治療[J].中華診斷學電子雜志,2014,2(1):15-19.
[7]周潤澤,潘旭東,王琨,等.大動脈粥樣硬化型腦梗死患者微栓子信號與卒中復發的相關性觀察[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4,47(7):469-473.
[8]Chin SO,Hwang JK,Rhee SY,et al.Risk factors for the progression of intima-media thickness of carotid arteries:a 2-year follow-up study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Metab J,2013, 37(5):365-374.
[9]李明春,劉振華.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腦動脈狹窄的好發部位及危險因素的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1):152-154.
[10]Grysiewicz RA,Thomas K,Pandey DK.Epidemiology of ischemic and hemorrhagic stroke:incidence,prevalence,mortality,and risk factors[J]. Neurol Clin,2008,26(4):871-895.
[11]張順清,常成,張娟,等.對青年缺血性腦卒中相關危險因素的再認識[J].中華醫學雜志,2014,95(25):1936-1940.
[12]羅云,李敬偉,王翀,等.糖尿病影響腦梗死的形成與頸動脈斑塊相關[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2,11(1):83-86.
[13]Andersen NN,Jess T.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World J Gastrointest Pathophysiol,2014,5(3):359-365.
[14]肖天梅,林澤宏,李樂愚,等.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患者合并顱內外血管狹窄的對比研究[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3,12(11):1087-1090.
R587.1
A
1672-4062(2014)12(b)-0037-03
2014-09-18)
李艷芳(1986.3-),女,河南鄭州人,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