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江
內黃縣馬上鄉衛生院中醫科,河南安陽 456300
·臨床應用·
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中醫治療原則分析
張振江
內黃縣馬上鄉衛生院中醫科,河南安陽 456300
糖尿病是最常見的慢性病和非傳染性疾病之一,然而糖尿病卻極具危險性,威脅著眾多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2013年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以達到了3.82億人,占世界總人口的5.5%。糖尿病之所以危險就在于它的慢性并發癥,它是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因而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治療十分重要。文章試從中醫治療的角度分析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治療原則。
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中醫治療原則
糖尿病一般有三大慢性并發癥,即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糖尿病腎病和糖尿病眼病。在廣大糖尿病患者中,這三大慢性并發癥的發病率高于60%,而且,隨著病程的延長,這種比例會越來越高[1]。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出現和情況惡化一般與病程、血壓和血糖水平有關,這種并發癥具有隱匿性、病情發展緩慢、治療困難的特點,以至于到了晚期死亡率相當高。當前,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治療是以預防為主要手段,筆者針對多年行醫經驗,根據臨床效果,把中醫作為治療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主要方式,總結出了一些治療原則。
歷史上,中醫對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也有一些記載,但對病理的分析尚為欠缺。近現代以來,隨著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病例越來越多,對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治療和研究論著也越來越多,當前最多的便是消渴病。糖尿病的各種癥型都可以列入到消渴病中,用治療消渴病的辦法予以治療。
消渴病發病初期一般表現為陰津虧虛,燥熱內生,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標本虛實因人而異,青少年的糖尿病發病者,發病速度快,病情變化快,而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具備這個特點[2]。老年糖尿病一般表現為發病緩慢,病情變化慢,病勢輕淺。糖尿病治療的不及時和病程過長會出現氣陰兩虛的現象,所謂氣陰兩虛就是血氣不足,機體無活力。氣陰兩虛階段較長,有偏于氣虛或陰虛之不同。同時還會出現輕重程度不等的血瘀病癥,通常表現為血痹、脈痹。發展到糖尿病晚期,就會出現腎衰竭的現象。同時還伴隨著洞泄、胸痹、厥逆、水腫等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在這一階段,血瘀情況逐漸嚴重,慢性并發癥的主要特征開始顯現。
隨著糖尿病病情的進一步發展,會出現因為虛極而臟腑受損的現象,病程長則會出現經絡擁堵受損的現象,這些是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后期癥狀,如《圣濟總錄》記載的“消渴病久,腎氣受傷,腎主水,腎氣虛衰,開闔不利,能為水腫”吻合[3]。從這些是古代文獻可以看出,在消渴病晚期,病人多表現出氣血虧空、臟腑衰敗的現象。瘀血病機已經成為糖尿病的現代中醫研究的重要方面,瘀血內阻,使臟腑器官功能失調,機體正氣益虛,體內各種代謝失衡,從而促進糖尿病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發展。在這樣一個病機的指導下,我們臨床一直遵循以下防治原則。
2.1 首先是預防
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發生發展較為緩慢,因而在這個過程中未病先防十分重要。要做到預防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主要有兩個措施,一種是嚴格控制血糖;另一種是活血化瘀通絡[4]。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是基于微血管病變的基礎之上的,在微血管病變中,主導因素就是高血糖,因此控制高血糖就能直接對防治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有作用。這是西醫預防慢性并發癥的常用手段。中醫則認為,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主要是由經絡不通,血管堵塞造成的,要從根本上預防慢性并發癥的進展,就要從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瘀血病機出發,把活血化瘀通絡作為一個基本的治療手段貫穿始終。研究表明,消渴病造成的瘀血病是造成視網膜的微血管病變的直接原因,因此活血化瘀通絡是控制血糖、保護血管的有效機制。臨床上常用語活血化瘀的藥物主要有復方丹參滴丸、水蛙粉等,鑒于這些藥物的突出效果,當前條件下會并長期使用下去。
2.2 綜合調控
糖尿病患者往往伴隨著其他病癥,這其中就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等情況。這些病癥的出現不僅僅是一個糖尿病并發癥的問題,同時還說明了人體的代謝情況出現了問題。其共同病理基礎一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知識胰島素抵抗之下的一個并發癥,是主要表現形式。胰島素抵抗和代謝綜合征、動脈硬化、冠心病等癥狀有著密切關聯,而這些癥狀又會導致大血管并發癥。近年來,糖尿病的大血管并發癥是導致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因而受到格外的重視。因此,要防治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主要是對胰
島素抵抗和相關的代謝綜合征進行積極治療。當前國際上的臨床經驗表明,單純降低血糖對糖尿病的治療效果有限,強化血糖控制對大血管并發癥的治療效果也不明顯。因此,在當前環境下治療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就是要進行綜合調控。西藥對于調控這些病癥有著明顯的效果,因而在中藥治療時,必須配合以西藥,從氣、血、痰、癖、濕、食六郁的角度人手,通過散“郁”,使血液通暢,改善代謝異常的狀況。
2.3 疏通經絡,化解血瘀
絡疲、脈寮是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主要病機,因而治療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就是要根據這兩種病機的形成原因,對癥下藥。通常運用到的手段是疏通經絡,化解血瘀。因此可以用針灸推拿法刺激血液流動,還可以采用重要藥方達到這一效果。臨床常用的疏通經絡的藥物是水蛙、桃仁、三七、地龍等。
2.4 中西醫相結合
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具有隱匿性和病情進展緩慢的特點,從中醫角度來講,其病機是在動態變化著的。當消渴病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往往會逐步出現氣陰兩虛、肝腎陰虛、陰陽兩虛的現象,最終發展成為脾腎陽虛。同時,瘀血、水濕、痰濁等癥狀會使得病機變得復雜,在臨床上,只有抓住了病機的主要特點,掌握病機變化規律,才能在治療時擁有主動權。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治療中針對病癥的特點,靈活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密切注視患者病情變化情況,稍見端倪,理解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以達到標本兼治之目的。
2.5中西藥結合互補
在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預防和治療中,中藥和西藥都有各自的優勢,因而必須發揮這種優勢,使其有機結合,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中藥的優勢:一是對于血糖不易控制的因素,中藥可以有效的治療。二是中藥通過疏通經絡,活血散瘀能夠有效增強患者體質,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三是中藥的毒副作用比西藥小。西藥的優勢:一是能夠針對病癥,迅速采取治療,在血糖、血壓、血脂、血粘等的代謝障礙的治療上,治療效果顯著。二是在危重癥的治療上,西醫可以控制部分癥狀的情況,延緩其發作時間,為患者求得生機。
糖尿病患病人數多,轉化為慢性并發癥的幾率大,因而控制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是目前治療糖尿病的主要方法。文章認為在中醫治療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當中,首先應當以預防為主,做好綜合調控工作,運用好中醫和中藥手段舒活渾身經絡,化解血瘀。同時恰當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將中藥與西藥的優勢結合起來。運用可以運用的一切手段,控制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進展。
[1]周水平,全小林,樸信映,等.絡通對糖尿病大鼠視網膜病變的作用及機理探討[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10,14(6):313-316.
[2]張智龍,陳宏,吉學群,等.2型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中醫證候特點分析[J].中醫雜志,2011(16):1379-1382.
[3]全小林,杜兆民,周水平,等.辨治血糖難控因素的臨證體會[J].中國醫藥學報,2010,15(5):38-40.
[4]莫貴國.中醫治療糖尿病慢性并發癥2例[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 2011,4(1):18-19.
R587
A
1672-4062(2014)09(a)-0037-02
2014-06-13)
張振江(1981.8-),男,漢,河南安陽人,本科,主治醫師,從事中醫內科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