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恩


膠片攝影的魅力,不僅在其可玩性和優秀的畫質,更在于使用膠片相機的過程,不同于數碼相機。膠片相機使用的實體感光材質是要花錢買來的膠卷,每一張都是成本消耗,所以在拍攝的時候不會輕易按下快門,隨意只會造成浪費。
膠片,英文名叫Film,香港人稱它菲林,其實是廣東話發音的英文諧音。膠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78年伊士曼先生發明的涂有一層干明膠的膠片,在此之前都是濕片,材質諸如鐵板、玻璃等等。膠片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攝影技術的發展,讓更多人方便接觸到這門藝術。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攝影技術演變至現在最常見的電子感光芯片即數碼相機,讓這項技術更加的平民化、便捷化,甚至手機都有攝影功能,而且還越來越不錯。
以數碼為主導的攝影技術是一種倒退
其實縱觀攝影技術的發展史,從畫幅和可玩性上來講是一個倒退。從最早期的濕板攝影,以在巨大的玻璃上涂抹火棉膠來進行顯影,演變到后來的大畫幅膠片相機,如4×5已經可以方便攜帶到室外,切換底片。再到后來成為主流的中畫幅膠片相機,不僅更加小巧,還可使用120膠卷,拍攝更多畫幅。再到135相機的出現,機身已經可以裝入口袋,讓紀實抓拍成為可能,膠卷更加mini,可拍攝36張,也更方便保存。而當35mm膠片在上個世紀末漸漸退出歷史主流舞臺的時候,135膠片相機被更加直觀、便捷、廉價的135數碼相機所替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全畫幅數碼單反,以及更多低端產品,諸如現在幾乎人手一個的數碼DC,甚至現在風靡的智能手機。攝影技術發展到現在,其畫幅越變越?。◤拇螽嫹浆F在比35mm感光芯片還要?。?,可記錄的細節越來越少(理論上畫幅決定記錄的信息量),可玩性越變越低,越來越傻瓜,總之一切都伴隨快餐時代而快餐化。
可是為什么膠片會被數碼趕下主流舞臺?而迫使大批傳統相機名廠轉型的轉型,破產的破產,收購的收購,重組的重組?歸根結底是數碼相機成本的更廉價化,成像更加直觀,攜帶更加方便,讓攝影走入了千家萬戶,成為人人都能使用的技術,說白了就是更適合攝影,這也一直是相機發展的趨勢和目的。
從1975年柯達發明第一臺數碼相機開始,數碼相機便以飛快的速度發展,每年都會給人以驚喜。就像現在我們每年都會看到各個品牌的新型號更新發布,更大的分辨率,更強的輔助功能等等,不斷地吸引著人們的眼球。而隨著電腦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大家可以通過電腦和網絡分享作品,攝影不再是有錢人的特權,而輕易成為了一項大眾藝術。在數碼相機成長的這段時間,膠片相機相對進入了一個低谷。相比數碼相機,膠片因其技術繁雜、成本偏高,交流性差等特性,讓很多人望而卻步,轉而選擇更新更廉價的數碼技術。
膠片的真正復活與數碼技術的瓶頸
但是,最近幾年網絡上忽然興起了大批膠片攝影作品,以Flickr為代表的圖片社交網站,出現了非常多的用膠片相機拍攝的作品,為什么人們又忽然熱衷膠片?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其實數碼技術的飛快進步為膠片展示提供了更好的途徑和平臺。電子技術的進步,不僅僅是數碼相機的進步,是一切電子產品都在進步,包括顯示器,包括底片掃描儀,包括印刷技術,而這一切正是膠片復活的溫床。膠片的畫質(特別是120及大畫幅的底片經過高端底掃輸出)其實遠遠高于現在主流的數碼成像的畫質,而且底片掃描儀其實早就成熟了只不過是一直居于高端專業市場(例如易邁康底掃要價十幾萬),無法推廣普及應用到民用的大市場上來。
說到底還是一個經濟利益的必然驅使導致膠片被數碼代替的,并非本身的品質問題。而數碼相機發展到今天已經遇到瓶頸,分辨率的無窮追求已經沒有意義,帶來的只會是更高昂的成本。數碼本身的特質決定其寬容度更低,成像無更多色彩變化,全靠機身固件和電腦后期處理,可玩性低,拍攝枯燥無味,篩選照片讓人煩躁麻木,每天的導入導出讓人反胃,一個專業攝影師回到電腦前往往面對的是數以百張要處理的圖片,這時你看到的只會是一張囧臉。
于是,人們記起了膠片相機。當年生產的膠片相機不僅外觀精美,做工扎實,而且可玩性都非常高,保存至今大部分都可以正常使用,甚至有的完美如新,拿在手里品質感十足。機械快門的清脆聲,過卷上弦的發條聲,光圈調節的齒輪聲,此時都是如此的悅耳動聽,相比千篇一律功能和造型的數碼相機,膠片相機簡直就是一個精美的工藝品!還好柯達富士等廠商還沒有放棄膠片的生產,于是愛好者可以通過網絡商店、傳統膠卷店購買回各種膠卷,像裝子彈一樣裝卷入膛,開動發條,按動快門,一種久違又新鮮的愉悅感遍布全身,此一發不可收拾,通通中毒!原來這才是攝影師的菜啊!這才是相機??!
膠片攝影的魅力,在其可玩性和優秀的畫質
膠片攝影的魅力,不僅在其可玩性和優秀的畫質,更在于使用膠片相機的過程,不同于數碼相機。膠片相機使用的實體感光材質是要花錢買來的膠卷,每一張都是成本消耗,所以在拍攝的時候不會輕易按下快門,隨意只會造成浪費。所以,這讓拍攝者有了更多的思考時間,用更嚴謹的態度去對待攝影,去對待自己要拍攝的內容。
再就是膠片的領域有眾多中大畫幅相機可以選擇,我們都知道畫幅不僅決定了畫質,也決定了像場效果,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買數碼相機的時候會追求全畫幅的緣故,而膠片不僅可以選擇135全畫幅,還可以選擇120中畫幅,4×5大畫幅,甚至617、5×7、810等等更大的畫幅。就拿135和4×5比較一下,點對點記錄現實世界中的信息,4×5因為底片大,自然記錄的就更多一些,細節也就更細膩,尤其在拍攝遠處的森林這種風景題材,色彩和細節的優勢就毋庸置疑了;再就是同樣150mm的鏡頭,在135畫幅上是人像頭,小長焦,在4×5上卻是標頭,同樣的位置視角和景深都是不同的,尤其在人像的表現上,4×5的標頭景深效果已經讓你如癡如醉,根本不會去考慮什么蔡司、施耐德之類的牛頭,一個皮腔抵萬金。所以膠片依然未消亡有它的不可替代性,至少在現代數碼工藝上還無法做到與光學化學變化相媲美。
先說這么多,我想大家對膠片相機及膠片已經有一個初淺的理解,如果你對膠片攝影感興趣,請期待下期吧。
膠片攝影補給站
1.傳統攝影中,通常使用的膠片可以分為三類:黑白膠片、彩色負片、彩色反轉片,另外一次成像我們可以把它歸為膠片與相紙的結合體,其原理也是一樣的(更細分還有很多種顯影材料,例如濕版玻璃、錫版、干板等等)。按不同尺寸分為大畫幅、中畫幅(120/220底片)、全畫幅(135底片)三種。大畫幅一般有4x5英寸、5x7英寸、8x10英寸甚至更大,膠片一般為散頁;中畫幅(120/220底片)一般有4.5×6cm;6×6cm、6×7cm、6×9cm等尺寸,取決于相機的型號,感光范圍有所不同,但使用的都是120膠卷。全畫幅(135底片)一般為24×36mm。其實,還有ASP-C尺寸的膠片是全畫幅的一半,但不是主流,因為35mm的口袋膠片機已經做得夠小了。
2.膠片相機:就是使用膠片作為成像感光材料的相機。膠片相機也分為大畫幅、中畫幅、全畫幅等類型。大畫幅相機品牌有仙娜(SINAR)、林哈夫(LINHOF)、騎士(Horseman)、星座(TOYO VI EW)、威斯塔、雅佳、金寶、申豪、EBONY、沙慕尼、迪爾多夫、立原等。中幅膠片相機的品牌就太多了,介紹幾個著名的,如:哈蘇、賓得、富士、瑪米亞、康泰時、愛克山太、祿萊、布朗尼卡、福倫達、海鷗等。135膠片相機品牌如徠卡、康泰時、佳能、尼康、賓得、福倫達等,國內已停產的有海鷗、鳳凰、梅花、珠江、虎丘、華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