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賽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北京 100081)
中國傳統村落分布的特點及其原因分析
嚴賽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北京 100081)
中國傳統村落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從2012年起,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三部聯合開始評選中國傳統村落,到目前為止已有兩批共1 561個傳統村落入選名錄。評選標準主要分村落傳統指標、村落選址和格局指標,以及村落承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指標。中國的傳統村落在省際分布和區域分布上具有明顯的不均衡性,空間分布類型上北方地區以凝聚型為主、南方地區以均勻型為主。這種分布特點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個方面,自然因素從地理環境和民族村落的分布來分析,而人為因素從當地人們的保護意識和當地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來綜合考慮。
傳統村落;評價標準;分布特征;原因
中國傳統村落是指擁有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2012年12月17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公布了646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1〕。2013年8月26日,三部委又將第二批915個中國傳統村落列入名單〔2〕。本文以目前批準的1 561個中國傳統村落為例,考察村落評比的申報條件,并運用空間結構分析方法,對中國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概況、類型及密度展開定量分析,揭示其分布特點,從中得出相關的結論,以便對這些村落進一步的研究。
中國傳統村落的評定程序遵循著由上到下部署,再由下到上審核的方式。首先,由上述三部委與國家文物局負責全國傳統村落調查的組織、指導工作,建立全國傳統村落信息管理系統。然后由省級相關部門對本行政區的傳統村落調查負總責,制定本地區工作方案部署到各縣級??h級相關部門負責組織入村調查,按“一村一表”要求填寫《傳統村落調查登記表》,拍攝相應照片、提供有關圖件,提出傳統村落保護意見,并將信息錄入全國傳統村落管理信息系統。再由縣級機關匯總本地區登記表文本,成立調查質量檢查小組進行審核和驗收。最后由國家相關部門進行抽查,匯總全國調查結果。對上報村落,國家出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試行評分體系,內容如下。
(一)村落傳統指標體系
村落傳統指標體系中的定量評估分為建筑的“久遠度”“稀缺度”“規?!薄氨壤焙汀柏S富度”5項指標。“久遠度”是指現存最早建筑修建年代、傳統建筑群集中修建年代的久遠;“稀缺度”以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為標準,等級從國家級、省級、市縣級等依次遞減;“規?!笔侵競鹘y建筑的占地面積;“比例”是指傳統建筑用地的面積占全村建設用地的面積;“豐富度”是指建筑的功能種類,種類越多樣,豐富度越高。
村落傳統指標體系的定性評估有“完整性”“工藝美學價值”和“傳統營造工藝傳承”3項指標?!巴暾浴敝荚诳疾飕F存傳統建筑(群)及其建筑細部乃至周邊環境保存情況是否完好,質量是否堅固;“工藝美學價值”是指現存傳統建筑(群)所具有的建筑造型、結構、材料或裝飾等美學價值;“傳統營造工藝傳承”指的是大量的傳統材料、傳統工具和工藝至今仍在日常生活建筑中營造使用,現在依然采用傳統的建筑形式、風格,流傳著傳統禁忌等地方習俗,并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筑的技術工藝水平具有典型地域性。
(二)村落選址和格局評價指標體系
村落選址和格局評價指標體系定量評估中有“久遠度”和“豐富度”2項指標。“久遠度”是指村落現有選址形成年代;“豐富度”是指現存歷史環境要素種類,如古河道、堡寨、城門、樓閣、古樹及其他歷史環境要素。
村落選址和格局評價指標體系定性評估中有“格局完整性”“科學文化價值”和“協調性”3項指標。“格局完整性”是指對村落傳統格局的保存程度;“科學文化價值”是指村落選址、規劃、營造反映的科學、文化、歷史及考古價值;“協調性”是以村落的生態文化為主的考察指標。
(三)村落承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價指標體系
村落承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價指標體系的定量評估中有“稀缺度”“豐富度”“連續性”“規模”和“傳承人”5項指標?!跋∪倍取笔前凑辗俏镔|文化遺產級別來劃分的,按世界級、國家級、省際依次遞減;“豐富度”則指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以國家級和省際來劃分;“連續性”按至今連續傳承時間來計算;“規?!笔侵競鞒谢顒铀绊懙囊幠4笮?,以全村參與為最佳;“傳承人”則應該明確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并明確等級是否在省級或市級以上。
村落承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價指標體系的定性評估有“活態性”和“依存性”兩個方面?!盎顟B性”旨在考察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的傳承情況,有良好、一般和瀕危3個等級;“依存性”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儀式、傳承人、材料、工藝以及其他實踐活動等與村落及其周邊環境的依存程度。
從以上三個體系的分值看,第一項村落傳統指標體系側重于對村落建筑數量上的考察,定量評估的分值所占比例較高,而第二項村落選址和格局、第三項的村落承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價指標體系則更傾向于對性質上的考察。需要特別注意村落選址、格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的相關度,也就是說最終的歸結點都是是否與村民和諧共存。
(一)?。ㄊ校╇H分布特點
從村落數量分布看,各?。ㄊ校┑姆植紶顩r很不平衡(詳見表1。表1中各省的面積數據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傮w上,除遼寧無村落入選外,其余各省都有數量不等的傳統村落入選,31個?。ㄊ校┢骄鶕碛?0.4個,其中云南、貴州占據前兩位。從各省的村落密度看,雖然部分?。ㄊ校┑慕^對數量較大,但是在密度分布上卻較為不同,31個?。ㄊ校┑钠骄芏葹?.63個∕萬km2,高于平均值的有17個。
(二)區域分布特點
如果將全國地理區域分為7個部分,可以看出區域不平衡狀況也非常突出(詳見表2)。表2中各區域的數量可劃為四個階梯。西南區擁有將近一半的傳統村落,為第一階梯;華東區次之,為第二階梯;華中區、華南區、華北區的數量在一個等級上,為第三階梯;東北區和西北區最少,為最后一個階梯。就密度來看,華東區的密度最大,華南區次之,華中區和西南區的密度相近,密度最少的為華北、東北、西北區。

表1 中國傳統村落的省際(不包括港、澳、臺)分布

表2 中國傳統村落的地理區域分布
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將全國分南北兩部分,則南北方的差異相當明顯(詳見表3)。從表3可看出,在數量上南方地區占絕對優勢,而且密度上也遠遠大于北方地區。

表3 中國傳統村落的南北區域分布
(三)空間分布特點
宏觀上中國傳統村落按點狀分布,由此可根據點狀要素空間分布類型進行測定。最鄰近距離是表示點狀事物在地理空間中相互鄰近程度的地理指標〔3〕。測出每個點與其最鄰近點之間的距離rx,取這些距離的平均值r1,表示鄰近程度的平均最鄰近距離(簡稱最鄰近距離)〔4〕。理論上的最鄰近距離和實際最鄰近距離可以測算最鄰近點指數(R)。計算公式分別為:

在公式(1)中:rE為理論上的最鄰近距離,A為區域面積,n為點數,D為點密度。在公式(2)中,當R= 1時,說明點狀分布為隨機型,即有些地方較為密集,有些地方較為疏散;當R>1時,點狀要素趨于均勻分布,并沒有特別集中或者特別分散;當R<1時,點狀要素趨于凝聚分布,凝聚型的表現狀態是聚集程度較高,分布相對不平衡〔5〕。由此可以推測中國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狀態(詳見表4〔6〕)。通過對比分析表4中的數據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全國各?。ㄊ校┑狞c狀分布涉及了分布的三種類型,即隨機型、均勻型和凝聚型。其中隨機型僅有1個省(市)——上海,均勻型有13個,凝聚型有14個。指數的值越高說明古村落的分布越均勻,如云南、貴州兩省的指數均在4.5~5.5。
第二,北方地區以凝聚型為主,南方大部分地區為均勻型。說明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區的村落分布較不平衡,基本上所有的村落都分布在1~2個市(區),所以造成傳統村落呈塊狀分布。華東、華中、華南、西南等地區的傳統村落的分布較為分散,幾乎各市(區)都有分布,宏觀上的分布就更為均衡。
第三,各個地域內的村落分布具有相似性。如華北地區的4個城市中,有3個城市的最鄰近點指數(R)在0.85左右。這不僅與區域面積和村落分布的密度有很大的關系,也反映出各地區建設傳統村落思維方式上的差異。

表4 中國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特點
上文對兩批計1 561個中國傳統村落的空間結構進行了定量分析,結果表明傳統村落在省際分布和區域分布上具有明顯的不均衡性??臻g分布類型上北方地區以凝聚型為主、南方地區以均勻型為主。造成這種區域不均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大因素。
(一)自然因素
中國傳統村落的分布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較大,就同一地區而言,村落多分布在地理環境多樣、復雜的地帶。就不同地區來講,擁有多樣地貌類型如山地、盆地、丘陵地區比平原保存著更多的傳統村落。以浙江為例,其地區經濟差異較小,受自然環境影響較為明顯。傳統村落多分布在浙南、浙西地區的麗水、衢州、金華、臺州等山地,而浙東、浙北的杭州、嘉興、紹興、寧波等平原地區就相對較少。此外,同在南方的云南亦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云南處于我國地勢的第三階梯,省內的地貌類型豐富多樣、復雜多變,其傳統村落與外界的聯系較少,不僅數量上更有優勢,而且村落風貌也更為原始。與南方相比,東北、華北則處于平原地區,交通便捷,與外界的溝通交流也更加方便。因此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受到一些外來文化的影響,傳統村落的保存相對較難。而云貴川地區地形復雜多樣,相對于華東、華南地區,這里的少數民族古村落極具特色。如云南、貴州作為全國擁有少數民族較多的省份,現存的古村落有很大一部分屬于少數民族村落。在云南的294個村落中,少數民族自治州的少數民族村落有127個。貴州則更為典型,所入選的292個村落中,有255個分布在少數民族自治州、自治縣或自治鄉。
(二)人為因素
傳統村落分布較多、保存較好的地區,其本身的歷史文化底蘊一般比較深厚,當地人們對古村落的保護意識也較強。如太湖流域的水鄉古鎮群、皖南古村落群、川黔渝交界古村鎮群、晉中南古村鎮群、粵中古村鎮群這五大古村落原來就是中國古村落的聚集地帶,當地人們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古村落保護意識。當地政府相較于別的地方也更為重視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生活在當地的人民亦然。如西南地區、華東地區的一些地方已經出臺了詳實的古村落保護條例。貴州省早在1990年11月15日就出臺了《貴州省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暫行辦法》〔7〕,而華東地區的江蘇、福建、山西等省,華中地區的湖南、湖北也制定了相應的管理辦法,有效地保護了當地的傳統村落。相對而言,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對于傳統村落的保護意識淡漠,隨著各地的不斷開發,現代化、工業化的推進,許多傳統村落很難保存下來。東北三省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東北三省的地形以平原為主,這種開放性的地理環境本身就不利于文化集聚,而大量農業村落又逐漸拋棄了原來的精耕細作,走上了城鎮化的道路,一些縣(市)更是大力發展現代化大型工業,使得東北三省的傳統村落保留的少之又少。只有吉林、黑龍江等地靠近邊界山林的偏遠地區有為數不多的傳統村落被列入名錄。
中國傳統村落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各地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完美并存、不可再生的文化精髓和空間記憶。中國傳統村落的評選使我們再次提高了對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但是其中體現出來的問題也值得我們深思。在自然和人為的各種因素影響下,評比出來的村落并沒有橫向比較性,因此,在接下來的評選中,相關部門還是需要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村落的評選規則,力求公平、公正。這樣才能使評比出的傳統村落既有量的保證又有質的提高。而如何能讓那些已經入選的村落在保護的同時,挖掘其文化內涵,促使經濟、生態、文化各方面均衡發展,對其他村落起到示范效果,是我們今后需要直面的問題。
〔1〕宗邊.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名錄:646個村落入選首批中國傳統村落〔N〕.中國建設報,2012-12-27(1).
〔2〕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關于公布第二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的通知〔EB∕OL〕.(2013-08-26)〔2014-03-20〕.http:∕∕www.mohurd.gov.cn∕zcfg∕jsbwj_0∕jsbwjczghyjs∕201308∕t20130830_214900.html.
〔3〕斯蒂芬·L·J·史密斯.旅游決策與分析方法〔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1991:250-259.
〔4〕吳必虎,唐子穎.旅游吸引物空間結構分析:以中國首批國家4A級旅游區(點)為例〔J〕.人文地理,2003,18(1):1-5.
〔5〕馮雪,潘英華.最鄰近平均距離計算方法的改進〔J〕.統計與決策:理論版,2007(8):33-34.
〔6〕胡海勝,王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空間結構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8,24(3):109-112.
〔7〕貴州省人民政府.貴州省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暫行辦法〔EB∕OL〕.(1990-11-15)〔2014-03-20〕.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52513.
(責任編輯 楊朝霞)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 and Caus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Distribution
YAN Sai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historical,cultural,scientific,artistic,social and economical value,so from 2012,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Ministry of Culture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Ministry of Finance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gether started to establish a lis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Up till now, there are 1 561 villages on the list according to two rounds'selection.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selection includes villages' traditional condition,villages'location with structure and village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every provinces and every areas in China is unbalanced.The characteristic of distribution is cohesive style in the north and balanced style in the south.There are two factors attributing to this condition:the natural factor is about geographic environments and the amount of ethnic groups'villages;while the human factor is the combination of local people's protective awareness and progress of local modernization,industrialization as well as urbaniza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evaluation system;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causes
K928.5
A
1672-2345(2014)09-0025-05
10.3969∕j.issn.1672-2345.2014.09.006
2014-05-29
2014-07-10
嚴賽,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南方少數民族歷史與文化,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