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穎,鄭茹梅,劉夢穎
(天津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寧河縣分校,天津 301500)
紫背天葵又名補血菜、觀音菜、紫背菜、紅背菜。原產于我國南方,在西南地區的四川、云南、廣西和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及臺灣等地廣為栽培食用。近年來,華北和東北地區也進行了引種、試種,紫背天葵作為特種蔬菜開始種植。
紫背天葵屬菊科,三七屬,宿根,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為肉質,株高30~60cm,根粗,淺根系,但根系發達,側根多,再生能力強;莖直立,分枝能力強,莖多綠色,節部略帶紫紅色;葉在莖上呈五片葉序排列,互生,寬披針形,葉緣有鋸齒,葉面深綠色,背面紫紅色,有柔毛;深秋至冬季開花,花頂生或頭狀花序,筒狀兩性花,呈金黃色;很少結實,瘦果,種子短圓柱形。
紫背天葵含有較為豐富全面的營養成分,除含一般蔬菜所具有的營養物質外,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煙酸、黃酮苷等物質及鈣、鐵、鋅、錳、鎂、鉬等多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元素。
紫背天葵的適應性和抗逆性都很強,耐旱、耐瘠、耐熱、抗病,栽培簡單容易。一般采用分株或扦插方式進行無性繁殖。在南方地區大棚和露地均可種植,北方地區應選擇在大棚或溫室栽培條件下進行周年生產。天津市寧河縣農業局于2012年開始引種紫背天葵,在寧河百利試驗基地進行試種。株行距為30cm×40cm。經種植后,表現出適應性強,抗病蟲,采摘期長,產量高的特點。
紫背天葵耐瘠薄,對土壤適應性廣,但高產栽培時宜選擇疏松肥沃、灌溉和排水條件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栽培,其生長量大且品質好。
紫背天葵喜溫暖的氣候條件,生長發育適宜溫度范圍為20~25℃,耐熱能力強,在32~35℃高溫下仍生長良好。也比較耐低溫,能耐3~5℃的低溫,但溫度過低易發生凍害。對光照條件要求不嚴格,比較耐蔭,光照條件好,則葉背面和莖部紫色明顯,植株生長健壯。
紫背天葵雖耐貧瘠、耐干旱,粗放管理也能良好生長。但是加強肥水管理,可保證高產和優質。紫背天葵生長期間需氮肥最多,其次是鉀、磷肥,栽培過程中要注意施足基肥,以腐熟的有機肥為宜。適時追肥,每采收一次后施尿素或復合肥,追肥后及時澆水;紫背天葵整個生長過程需水量均勻,澆水灌溉不宜太多,可掌握土壤見干見濕的原則,雨季注意排水防澇。同時結合澆水還應及時中耕除草。
紫背天葵抗性強,病蟲害發生很少。但也要注意防治蚜蟲、紅蜘蛛、菜青蟲和小菜蛾的危害,可以選用低毒殺蟲劑進行防治,在多雨季節適量噴施保護性殺菌劑加以預防。高溫、強光和干旱易誘發病毒病,應注意防治。
紫背天葵葉面碧綠,葉背紫紅,莖干略帶紫紅,具有極好的觀賞美感。易于栽種,可盆栽作為觀葉植物觀賞,也可以在公路兩側綠化帶、小區花壇、街心公園種植作為彩色觀葉植物觀賞,豐富北方城市綠化建設中地被植物品種,在城市綠化地被物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采摘其嫩梢和幼葉食用,從嫩尖往下15cm是營養價值最豐富的部位。可涼拌、清炒、涮火鍋食用,口感柔嫩滑爽具特殊香味。可作為豐富百姓餐桌的特色蔬菜種類,同時還可作為當地特色招牌菜或禮品菜對外供應。
取新鮮嫩葉攤晾、曬干后可以泡茶,制成保健茶飲用。色澤淡紅、味道略酸、清香可口有消暑除熱、助消化、健脾解酒的功效。還可以泡酒做成藥酒,酒呈淡紫紅色,味微酸帶甘甜,具有消暑散熱,清心潤肺的功效。
紫背天葵適應性強,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是當前較理想的營養保健蔬菜,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