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平 ,劉 冰 ,石 佳 ,于艷潔 ,肖 霞
(1.天津市農業廣播學校,天津 300062.天津市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中心,天津 300201)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解決好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使農村勞動力從傳統的農業部門向現代經濟部門順暢轉移,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推進城市化進程、協調城鄉關系的重要途徑。農村勞動力轉移能力的強弱是城鄉經濟發展的主導因素之一,轉移能力的增強能夠拓展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空間,提升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動力,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供給,一定程度上克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阻力,增加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穩定性,從而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天津市作為傳統工業城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程度相對較高,在此基礎上天津市將加快農民轉移就業,推動工資性收入實現倍增。到2016年,推動40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使天津市非農就業比重由2011年的62%提高到82%。
2003年天津市人力資源市場中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為0.73:1,第二產業崗位空缺占2.1%,第三產業崗位空缺占97.9%。2013年天津市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為0.9:1,第二產業崗位空缺占24.8%,第三產業崗位空缺占75.2%。從2003年到2013年這十年間崗位供求數據來看,盡管天津市人力資源市場始終處于人才供不應求的狀態,崗位缺口呈逐年縮小的趨勢,但第二產業崗位空缺由2.1%增加到24.8%,與此對應的是第三產業崗位空缺由97.9%下降到75.2%。這一數據變化表明技能勞動者和專業技術人員的供求缺口明顯加大而普通勞動力需求在不斷減少。
盡管近年來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學歷、技能有所提高,但隨著天津市經濟發展,無論是轉移就業的主體——制造業,還是發展極快的商業、服務業,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都顯著提高。從2012年天津市農村勞動力轉移質量來看,目前轉移的勞動力學歷以初中、中專(含高中)為主,大專及以上學歷只占轉移數量的19.13%,其所受的技能培訓也以初級為主,高學歷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仍然匱乏,難以滿足勞動力市場日趨專業化、技能化的需求。
近年來,天津市農村勞動力增速減緩,人口年齡結構急劇變化,老齡化日趨嚴重。造成了農村勞動力年齡結構偏大,年輕勞動力絕對數量明顯不足。由于年輕的農村勞動力具有素質相對較高、身體較好、適應力較強等競爭優勢,往往在轉移過程中成為主力軍。但這種情況會造成越來越多的老年農村勞動力轉移不成功,由此產生轉移數量性矛盾。即農村越來越多的老年勞動力無法實現轉移,但同時第二、三產業嚴重缺乏勞動力。農民老齡化問題嚴重不僅對于城市發展形成威脅,而且會對農村經濟發展造成巨大沖擊。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減少,留守人員多為老人、兒童,這導致農村勞動力結構的不合理。高素質農村勞動力的單向流出,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發展,會進一步加大農業與非農業、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差距。
農村勞動力轉移是一個系統工程,從掌握勞動力資源,提供就業信息和就業培訓,到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需要政府部門提供完善的管理和服務。目前,天津市已建立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系,但該體系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就業供求信息的銜接及信息網絡的建設等方面管理不到位,相關信息網絡存儲數量少,局限性大,共享性差,使用不便等缺陷。二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體系有待健全。盡管天津市逐年加大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但培訓的輻射范圍及深度仍然未能完全滿足勞動力市場需要。三是勞動力市場就業中介不規范。目前天津市勞動力市場仍存在就業中介行為不規范、就業信息收集整理和發布工作不完善等情況。有的就業中介甚至存在就業欺詐等違法行為,嚴重損害了轉移農村勞動力的合法權益。
農村勞動力轉移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機會成本和風險成本。由于天津市是直轄市,周圍的農村與城市距離較近,城鄉差別并不十分明顯,轉移的遷移成本、生活成本、教育成本等直接成本相對較小。許多農村勞動力選擇在當地轉移就業,在務工的同時不放棄務農,機會成本也較小。因此天津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成本主要是指風險成本,包括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承擔著的失業風險、傷病風險及不能得到預期收益的風險。這種風險成本過高會導致農村勞動力對轉移產生抵觸,因為一旦發生問題,對于農民個人及其家庭所造成的影響是十分嚴重的,且沒有很好的制度措施來保障農民工相關的權益,所以不少農民寧愿放棄進城務工,選擇在家務農以求規避風險成本。
中、高等教育的相對缺失始終是制約農村勞動力素質提高的關鍵問題,因此政府應大力加強農村中、高等教育投入。一方面,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可在各區縣設立中、高等教育培訓學校,讓農民在當地即可享受到與城市中同樣的教育水平。如果設立新的學校存在困難,可采用優秀教師輪崗的方式,讓城市中水平較高的教師到農村現有的學校教學,或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在網絡上面對農民開設免費的名師講堂,以彌補農村中、高等教育師資力量薄弱的情況。另一方面,對于有意愿且能夠到城市中接受中高等教育的農民,可采取減免學雜費、住宿費等費用的方式,通過降低農民到城市求學的成本,鼓勵農民接受城市里的中、高等教育。
多層次、多形式地加強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是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手段。首先,應針對不同的群體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對失地農民、農村剩余勞動力、已在第二、三產業就業的勞動力、農村新增勞動力等不同的就業群體制定不同的培訓計劃,有針對性地對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更好地滿足農民務工的需求。其次,政府應加大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投入。歷年來農民職業技能培訓都存在著補貼資金不足,培訓數量不夠的情況。因此政府應加大財政補貼,以提高受惠農民的范圍,同時應對承訓機構予以扶持。再次,整合培訓資源,鼓勵職業技術學校、農廣校、農機校等培訓機構平等競爭,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讓農民自主選擇培訓機構和培訓專業,使農民愿意參加培訓。培訓項目和資金應由市政府及區縣政府統籌安排,避免分散使用,無法發揮培訓效力。第四,將對農民的法律法規培訓納入到政府公共培訓體系。政府可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報刊等新聞媒體和舉辦專題講座、印發小冊子等方式對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進行法律法規、社會公德、競爭意識、社會生存能力和安全知識等教育,使其提高綜合素質,增強適應能力。
面對農民老齡化日趨嚴重及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成本較高的問題,鄉鎮企業及中小企業是發展農村經濟,解決當地勞動力就業的最好選擇。各區縣的中小企業發展,可以為本地農民,尤其是那些年齡較大,同時需要耕種田地的農民,或家中負擔較大,無法離家進城務工的農民,提供轉移就業的機會。但現代社會激烈的市場競爭往往使孤立的中小企業難以生存發展,因此需要政府利用本地的要素稟賦優勢,結合歷史文化氛圍,引導農民承襲手工業傳統或通過具有創業精神企業家的示范帶動,由最初的農村家庭工業作坊逐步形成中小企業產業集群,使其產生規模效應,增強其競爭力以謀求生存與發展。
農村勞動力轉移涉及到多個政府部門,這一過程往往會出現“多頭領導”或“無人領導”的情況。因此需要政府對轉移過程中涉及的部門進行統籌安排,從轉移的源頭開始,直至轉移結束,分清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各部門的責任和任務,根據實際工作情況制定相應的標準,相關部門按照這一標準執行,建立從頭至尾的完整轉移流程,強化部門間的協調協作機制。同時可搭建網絡共享平臺,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信息實現共享,利用平臺增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聯系,避免出現因未能及時溝通導致重復勞動或無人問津的情況。
為更加規范到位地對農民務工進行管理,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建議政府構建完善市、區(縣)、尤其是鎮街三級勞務監測網絡,全面掌握勞動力資源分布、年齡結構、技能狀況、求職意愿等,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流向、職業、工資等情況進行跟蹤監測,并逐步拓展網絡覆蓋面,最終形成縱伸各街道、社區,橫跨各級主管部門、各個企業單位的全方位覆蓋的管理網絡。為降低農民進城務工的成本,打消其務工的顧慮,可在勞動服務部門建立“一站式”服務大廳,將涉及農民進城務工需要辦理手續的部門集中在服務大廳內,同時大廳內可進駐信譽優、服務好的中介組織,為農民就業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減少農民找工作的時間,降低其被欺騙的風險。大廳內還可設立“法律咨詢服務臺”,為農民免費提供勞動保障方面的咨詢服務,使農民務工時能夠通過法律途徑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為解決天津市農村勞動力適齡人數絕對量減少、農村老齡化現象嚴重等問題,同時為規范企業用工制度,建議采取減免稅收、給予補貼等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合理合法用工。一方面,對于一些勞動強度低、勞動技巧性不強的企業,為鼓勵其雇傭年齡較大的農民,可采取按照企業雇傭人數給予一定補貼的方式進行獎勵。或者在企業內成立“老年農民工醫療基金”,用于老年農民工的醫療費用支出,以解除企業雇傭老年農民工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對于企業用工情況不僅進行監督檢查,同時使用減免稅收、頒發榮譽稱號的方式,對遵守相關勞動法律法規、各類用工制度,并且連續多年未出現過勞資糾紛的企業進行物質上、信譽上的激勵,以促進更多企業合法合理用工。
[1]天津市農民素質提高工程辦公室.天津市農民素質提高工程資料選編精編本.
[2]邊保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前景、成因及其對策探討[J].農業經濟,2010,0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