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目責任編輯 于 倩
答:陜西地區建筑陶瓷行業的發展狀況如下:
寶雞位于陜西關中八百里秦川西部,人口376萬人。寶雞是中原通往西南、西北的交通樞紐,隴海、寶成、寶中鐵路在此交匯。寶雞是西部大開發承東啟西的重要支點,是陜西、甘肅、四川、寧夏省(區)毗鄰地區的商貿和物流中心。寶雞及周邊地區擁有豐富的陶瓷原料資源,在西北地區獨具優勢。瘠性料以石英為主,溶劑性料以透輝石、長石、石灰石等為主,黏土料以鈣質粘土,砂質高嶺土、黑泥、紅頁巖為主,主要分布在陳倉區、鳳縣、千陽、眉縣及鳳翔等地。按年產建筑陶瓷產品3億m2估算,現探明的原料儲量可以使用100年以上。寶雞地區原料品質上乘,既有合適生產高檔陶瓷地磚產品的黑泥和陶土,又有適合釉面磚生產的透輝石、長石等原料。
按2005年寶雞市政府制定的發展建筑衛生陶瓷產業的規劃,建筑陶瓷廠主要規劃在鳳翔、金臺和渭濱,分別建長青、金河、姜潭三個工業園。但近年實際的發展結果是陶瓷企業主要在千陽縣發展。千陽縣目前有6家陶瓷企業,投資者主要來自浙江溫州。
咸陽位于陜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亙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它東鄰省會西安,西接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西北與甘肅接壤,是中原地區通往大西北的要沖。咸陽市轄1市2區10縣,總人口516萬人,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及“千年帝都”。陜西最早的陶瓷企業便誕生于咸陽。咸陽陶瓷企業目前主要分布在渭城區、三原縣等地。有企業7家,生產線10條。主要企業包括羅美亞陶瓷、華達陶瓷、康美特陶瓷、太陽陶瓷等。產品涵蓋內墻磚、外墻磚及地板磚。企業投資者大都來自福建閩清、浙江溫州。近年來,隨著咸陽、西安城市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咸陽市發展建筑陶瓷產業的空間大大縮小,導致陶瓷企業逐漸外遷到富平、三原等地建廠。
銅川位于陜西省中部,是通往人文初祖黃帝陵及革命圣地延安的必經之地,距西安市區68km、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72km,西安至黃陵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咸銅、梅七兩條支線鐵路與隴海大動脈相連。
銅川自然資源豐富,煤炭儲量30億t,優質石灰石儲量10億t,耐火黏土、陶瓷黏土等儲量居全省前列。西部“陶瓷古都”銅川列入省級工業園的“銅川陶瓷工業園”目前有建筑陶瓷企業3家,生產線4條,主要生產內墻磚和地板磚。園區還形成了1 000萬件琉璃瓦的生產能力。銅川市華冠陶瓷是2007年銅川市招商引資項目。一期項目當年10月中旬建成投產,主要生產600mm×600 mm地板磚,年產量達500萬m2。2008年元月開始上第二個項目,2009年7月基本完工,8月份已正式投入生產。該項目主要生產內墻磚、防滑磚、地腳線等。2條生產線每年可生產建筑陶瓷地磚1 100萬m2,年產值可達1.2億元。在銅川市耀州區,政府還規劃了總面積20 km2的坡頭工業園區,可容納100條生產線,全部建成后總產量可達3~5億m2。
富平縣位于陜西省中部,關中平原北部,隸屬渭南市管轄。全縣人口78萬人,是陜西第一人口大縣。富平縣莊里工業園區,位于富平縣城北部,距城區約13km,規劃面積11.78km2。目前已有華冠、閩泰、華達、金鵬、彩美、澳派、科發7家企業落戶,共投資12億元,建設20條陶瓷磚生產線,生產不同檔次和規格的釉面內墻磚、拋光磚等產品。項目建成后,可年產不同檔次和規格的陶瓷磚近1億m2,將使富平成為西北最大的陶瓷磚生產基地
。
答:建筑琉璃制品是指以黏土為主要原料,經成形、施釉、燒成而制得的用于建筑物的瓦類,脊類、飾件類陶瓷制品。傳統的制品為吸水率小于12%的精陶產品。近幾年來,隨著制造技術水平的提高,出現了大量吸水率小于6%的炻質建筑琉璃制品,成為本類產品的高檔產品,從而使高中低檔產品的格局發生了明顯變化。傳統建筑琉璃制品為擠壓成形或注漿成形,近幾年來成功采用陶瓷磚的干壓成形工藝,用于生產大規格的瓦類產品,使其吸水率降至6%以下,除外觀外,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產品的強度、抗凍性、抗熱震性等技術指標。
2007年以來,建筑琉璃制品工業發展穩健,業績突出,市場變化異常活躍。
2009年我國建筑琉璃制品工業依然保持了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產量、產值及利潤和2008年相比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長。
巨大的市場需求使全國建筑琉璃制品市場供求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市場整體表現為供需基本平衡。據有關部門對有一定規模企業的統計,2007~2008年全國建筑琉璃制品產品產量累計增長20%,2009年增長25%。從整個市場表現來看,2007年以來全國建筑琉璃制品產品銷量形勢較好,庫存幾乎為零,價格上揚。尤其是進入2009年后,全國各地建筑琉璃制品價格有不同幅度的增長,可以說,在市場供求關系的左右下,我國建筑琉璃制品產業發展出現了從未有過的良好勢頭。
產品價格上揚,各類產品的漲幅不一,產業結構尤其是在價格的左右下,逐漸向科學合理的方向發展。2007年來,在我國房地產業快速發展的影響下,建筑琉璃制品產業逐漸被拉動,產品市場量價齊升,價格持續爬升,維持在較高的市場價位上。根據有關部門統計,2007年和2008年,全國建筑琉璃制品價格同比上漲了15%~20%。2009年趨于平穩,大部分有實力的企業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2009年全國新增生產線近50條,窯爐長度從原來的100多米逐漸增加到400m左右,產量從原來的日產1萬件發展8萬件,再由8萬件發展到現在的25萬件,絕大部分的產品各項技術指標均已超過目前的國家行業標準。各地產業招商仍是熱情不減,至今我國的建筑琉璃制品產量一直保持著令人欣慰的數字增長,每年至少有5億件的增長量,2008年我國建筑琉璃制品產量已經達到25億件,2009年已達到了30億件,占世界產量的70%以上。
2009年銷售增長明顯高過產量增長,實質性地說明建筑琉璃制品產業健康發展。隨著房地產行業的持續發展升,建筑琉璃制品行業也將隨著整體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大、世界經濟復蘇的帶動會進一步得到發展。全國建筑琉璃制品產業經濟運行質量較好,企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從建筑琉璃制品行業整體情況看,2007年,出口量增加20%~30%,2008年上半年,我國建筑琉璃制品工業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一些產品和設備陸續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2008年下半年產品出口因為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滑幾乎達到三分之一,2009年下半年出口逐漸有好轉。我國建筑琉璃制品的出口市場主要是美國、德國、日本、希臘、瑞士、印度、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琉璃制品行業中有少數高檔產品生產企業,如福建的晉江美勝陶瓷有限公司、晉江金壯陶瓷有限公司、晉江前興陶瓷有限公司、福建碧圣陶瓷有限公司、江蘇的宜興明月建陶有限公司、江西新紅梅陶瓷有限公司、淄博金馬琉璃瓦有限公司、淄博鑫源建陶有限公司、佛山金牛陶瓷有限公司、曲阜琉璃瓦廠、四川的永鑫琉璃陶瓷廠、陜西的富陶集團、湖南的名豐達琉璃瓦廠、長興耀龍陶瓷有限公司、嘉泰陶瓷有限公司(琉璃瓦)、常熟的大象陶瓷有限公司等都是行業領軍企業,基于產品質量、產品檔次與國外產品相同或高于國外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特別是在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有一定市場。
答:我國建筑琉璃制品生產企業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蘇、江西、山東、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山西、陜西等省市,其中以福建晉江、山東淄博、江蘇宜興等地較為集中。據初步統計,目前建筑琉璃制品生產企業有500多家左右,產量在30億件左右,2009年銷售為40億元以上,其產量同比增長了約25%,銷售額同比增長了約45%。
福建省晉江是全國外墻磚最大的陶瓷產業基地,琉璃瓦企業有大小80家左右,產品則基本占據了全國市場的半壁江山,被列為國家星火區域性支柱產業,成為全國四大建筑陶瓷生產基地。
宜興的琉璃制品企業一度發展到400家左右企業,為我國的園林古建筑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據宜興市有關部門統計,2008年整治關閉100多家落后的琉璃瓦企業,目前,宜興市現仍有200多家琉璃企業,包括一些作坊式的小企業。
江西的琉璃制品集中分布在高安、景德鎮。據不完全統計,在江西有西瓦廠家20家左右,生產線有25條,日生產能力250萬片;傳統琉璃廠家有十多家,日生產能力15萬片。高安素有建筑衛生陶瓷基地的美譽,到目前為止僅琉璃制品廠家有十多家,生產線15條左右,日生產能力150萬片左右。景德鎮瓷質琉璃瓦產品占據國內半壁江山,景德鎮的瓷質琉璃瓦產品銷售占全國銷量的50%。目前該市有4家企業生產瓷質琉璃瓦,包括景德鎮卡地克建陶有限公司,景德鎮夢特香陶瓷有限公司、景德鎮圣泰陶瓷有限公司、景德鎮金翔陶瓷有限公司、共有8條瓷質琉璃瓦生產線。
山東產區琉璃制品主要集中在淄博、臨沂兩地,青島和濰坊等地也有少量的企業,產品以中高檔為主,主要產品有傳統琉璃瓦、炻質陶瓷瓦,傳統的居多,大多數產品在質量方面也越來越好,大大小小有60多家,100條左右生產線,日生產能力為150萬片左右。
規模生產企業,四川新萬興瓷業有限公司2條生產線,5 000萬片/年;夾江縣華宸瓷業有限公司1條生產線,300多萬m2/年;四川米蘭諾陶瓷有限公司1條生產線,5 000萬片/年。
其他大部分陶企業生產琉璃瓦,但生產線、產量、時間都不固定,市場銷路好時生產量大,銷路不好時生產量減少甚至不生產。
琉璃瓦產業是湖北安陸的新興產業,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安陸的支柱產業之一。全市琉璃瓦企業達到17家35條生產線,日生產能力達到40多萬片,主要銷往河南、安徽、湖南等華中地區。
本欄目責任編輯 于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