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寅,韓曉鵬
(天津濱海新區區委辦塘沽工作辦 天津300456)
京津冀協同發展下濱海新區發展路徑研究
張 寅,韓曉鵬
(天津濱海新區區委辦塘沽工作辦 天津300456)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面向未來打造新的首都經濟圈、推進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態、為優化開發區域發展提供示范和樣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路徑、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需要,是實現京津冀優勢互補、促進環渤海經濟區發展、帶動北方腹地發展的需要,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從大都市圈理論出發,對京津冀協同發展語境下濱海新區如何發展作一些研究。
大都市圈理論 京津冀協同發展 錯位發展 區域聯系
大都市圈是指在一國之內的一定區域,以一兩個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為核心,輻射并帶動周邊一定范圍內的一批中小城市,使其成為在世界范圍內有一定影響力、競爭力的區域城市群或城市帶。大都市圈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是隨著城市不斷發展、人口持續增多、產業累積集聚而發展起來的。目前,已經成為衡量區域發展的重要標準。1957年法國著名經濟學家戈特曼教授最早提出了這一概念,他認為,大都市圈要同時滿足3個條件:在一個區域內城市分布較為密集,城市間的經濟文化交往密切;城市之間存在足以支撐資源要素的交通路網,基礎設施相對完備;城市特別是核心城市擁有巨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資源,輻射帶動作用強大。總之,大都市圈是一個國家內城市較為成熟、空間距離接近、相互之間溝通密切的高密度、多核心、多層次的城市群體。目前,在世界上已經擁有多個大都市圈,最具代表性的是倫敦都市圈、巴黎都市圈、首爾-仁川都市圈、東京-大阪都市圈以及華盛頓紐約都市圈,還有中國的長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以及京津冀都市圈。縱觀全世界都市圈的發展歷史以及形成過程,具有以下4個特點:
1.1 城市間分工協作
由于城市的發達程度和主攻產業不同,城市間的分工存在差異性。擁有比較優勢的核心城市通過輻射帶動作用,分工合作,達到乘數效應,帶動周邊城市持續快速發展,從而推動整個都市圈的發展。這種分工協作通過內外部的共同作用,也成為了走向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動力。
1.2 要素資源差異
不同區域之間的要素資源稟賦的差異是區域間資源流動的主要動因。每一個區域選擇生產要素相對低廉的產業作為優勢產業,與其他區域進行貿易,取得利益。劣勢區域通過接收優勢區域在某一領域因飽和或產業升級而需轉移的產業,為自身發展提供轉型資源,提升產業能級,互促發展。
1.3 區域協同發展
處于劣勢的區域通過承接發達區域的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不斷提升自身發展層級與產業水平,在本區域形成規模經濟效應。以此來應對和抵消經濟發展過程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從而共促都市圈一體化發展。
1.4 梯級層次發展
不同區域間要素資源的轉移,不是呈單一性和不變性,而是隨著每個區域的發展程度以及區域間比較優勢的變化而變化的。核心區域向其他區域產業轉移,首先轉移的是制造業,隨后的轉移可能涉及到金融等高端產業,從而促進整體區域發展。
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石家莊、保定、滄州、廊坊、唐山、秦皇島、承德、張家口共10個城市。區域面積18.34萬km2,占全國的2%,人口 8,500萬人,占全國的 8%,生產總值占到了 11%,消費占到了 10%,進出口占到了 15%,是我國繼長三角、珠三角之后的第三大成熟經濟板塊。
2.1 京津冀都市圈初步形成
京津冀區域經過長期的發展沉淀,城市輻射功能不斷強化,外部性影響不斷顯現,形成了以北京這一政治中心為核心的城市群。北京中心城區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某些產業功能開始向外分散,世界城市地位不斷穩固。同時,濱海新區發展戰略的確立助推天津向國際化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邁進,經濟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河北環京津城區,經濟腹地功能不斷顯現,承接京津產業轉移能力不斷增強。多層次、網絡化的京津冀都市圈已經顯現。但由于城市的行政區劃,產業結構輻射帶動非內生性等原因,京津冀都市圈融合程度尚不高。
2.2 都市圈發展呈“雙核”模式
與世界上的一些都市圈模式不同,京津冀都市圈同時擁有北京和天津兩個直轄市,北京是中國政治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天津為中國北方經濟中心,各具優勢,具有不同的輻射帶動作用。北京主要擁有科技、金融、對外貿易等優勢核心資源。天津則擁有交通和港口、制造業等優勢核心資源。河北由于與京津發展差距較大,梯級明顯,城市間規模等級結構不合理。
2.3 區域產業結構互補
京津冀區域具備完整的產業體系,擁有包括科技創新、金融服務、對外貿易等高端產業,飛機組裝、汽車制造等現代制造業和鋼鐵、大型石化、糧食生產等基礎產業。北京的第三產業占比達到 70%,已經形成國際化都市型產業格局;天津為工業城市產業格局;河北產業中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傳統產業居多,具有一定的互補性。由于產業異構未能依托企業建立緊密的產業鏈聯系,從而形成各自為政、相對獨立的產業分工體系。
濱海新區是國家戰略、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天津的龍頭區域,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何依托用好北京和河北資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是當前濱海新區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下面從幾個方面分析濱海新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優劣勢。
3.1 優勢
區位優勢。濱海新區地處環渤海經濟帶和京津冀都市圈的交匯點,依托京津冀,面向東北亞,是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是中國北方連接亞歐大陸橋最近的東部起點,還是蒙古、哈薩克斯坦等臨近內陸國家的重要出海口,距中亞、西亞距離最短,是連接東北亞與中西亞的紐帶。
產業優勢。實體經濟規模壯大,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等八大支柱產業支撐作用明顯,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近 90%。以航運物流、現代金融、總部經濟、服務外包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發展迅猛,為首都產業轉移和帶動河北產業升級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港口優勢。天津港是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貿易港口,是濱海新區發展的核心戰略資源,貨物吞吐量位居世界第四,與世界上 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
投資環境優勢。濱海新區是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體制、金融、科技等一系列改革全面鋪開。成立了行政審批局,形成了“一口式”服務,即“一口統一接件、部門聯動辦理、一口統一發證”,高效率服務企業發展。濱海新區坐落南北兩大濕地,面積達到500,km2,環境優美宜居。
3.2 劣勢
體制機制改革需進一步完善。濱海新區通過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構建了“行政區統領,功能區支撐,街鎮整合提升”的管理架構。但由于改革仍在進行當中,很多工作仍需進一步推進,與中央關于京津冀協同的行政制度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推進京津冀一體化發展進程。
二三產業發展需進一步平衡。由于天津是我國老工業基地,而濱海新區又是天津工業發展的聚集區,使得濱海新區的工業規模大,所占比重高。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濱海新區服務業發展規模偏小,特別是商貿和金融服務業發展亟待加強。
載體功能需進一步增強。濱海新區的城區綜合配套服務功能還有待大幅提升。2014年濱海新區擁有常住人口 263.5萬人,其中,戶籍人口 115萬人。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逐步深入,環境、教育、衛生等資源缺口將持續擴大。
從京津冀的發展階段來看,北京科技轉化功能和生產性現代服務業逐步向天津推進。濱海新區要從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出發,練好內功、搶抓機遇,借重用好首都資源,加快提升自身功能。
4.1 破除體制障礙,激發市場活力
以京津冀一體化為契機,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思路,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盡快構建起高效、統一、廉潔的新型政府。進一步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加強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地位,擴大對內開放交流,暢通資源流動渠道,形成要素聚集高地,促進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
4.2 堅持錯位發展,致力互利共贏
要緊緊抓住北京科技功能和生產性現代服務業向天津推進這一契機,借重用好首都資源,加快發展現代制造業、物流業,并向第三產業不斷延伸。進一步深化與北京在科技成果轉化、金融體制創新、物流互聯互通等方面的合作,主動承接相關產業的轉移,不斷優化濱海新區產業結構。依托河北經濟腹地資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實現多產業對接,構筑完整的區域產業鏈。
4.3 優化載體功能,提升吸附效應
強化京津冀一盤棋的思想觀念,深化多方合作,強化聯防聯控,建立預警和治理合作機制。狠抓市容環境整治,持續推動城市美化、綠化、亮化工程,打好城市形象牌。創新和健全管理考核機制,增強區域市容環境的精細化、規范化管理程度,為投資創造生態、宜居的良好環境。
4.4 加強交通建設,拓展區域聯系
應當在充分考察周邊區域交通網絡規劃的基礎上制定與北京、河北相連接的交通網絡。注重大交通,積極與相關區域對接,合作建立城際高鐵、高速、快速路立體網,確保無縫對接。要加強京津兩地口岸互聯互通,暢通京津冀物流走廊。加強天津空港與北京、河北的口岸通關聯動機制,暢通區域間的交通渠道,密切京津冀區域間的聯系。
Development Path of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under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itiative
ZHANG Yin,HAN Xiaopeng
(Tanggu Office of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District Party Committee Office,Tianjin 300456,China)
The initiative of Beijing-Tianjin-Hebei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eets the needs of building a new capital economic circle,promoting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exploring the layout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optim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future. It aims at the integrated and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industrial distribu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population,resource,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areas. The three regions are new engines that will boost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ccording to the metropolitan region theory,this paper carried out a study on how to develop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within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lan for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Province.
metropolitan region theory;Beijing-Tianjin-Hebei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itiative;dislocation development;regional communication
N36
A
1006-8945(2014)10-076-03
201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