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陳 張楠
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及其現實意義
●李陳 張楠
毛澤東在堅持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建成打下基礎。他的不畏艱難,勇于探索的精神,實事求是、調查研究、辯證分析、統籌兼顧、化解矛盾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思想和方法,對我們進一步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
毛澤東 社會主義道路 探索 現實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必須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但在當代,面對國內國際復雜局勢,新問題和新矛盾不斷出現的情況下,如何堅持和發展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前所未有的一大課題。
飲水思源。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和建設中經過艱辛探索建立起來的。今天,我們回顧和探討毛澤東同志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及其所產生的正確的思想和方法,對我們今天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努力建成小康社會仍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前,毛澤東依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根據中國的實際國情,不斷地思考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其中產生了不少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火花。
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閃現了不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可貴思想。這些可貴的思想火花主要體現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在這篇著作中,毛澤東立足于當時的時代背景,對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后,中國向何處走的問題,從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闡述了一系列的觀點,其中不乏有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思想火花。其中,在政治上,毛澤東通過分析資產階級本身具有的兩面性,認為建立起來的國家政權必然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在經濟上,毛澤東提出了沒收大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所有,建立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在文化上,毛澤東提出了新民主主義文化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由于政治、經濟、文化三大綱領都堅持了無產階級的領導,因此,毛澤東說:“就都具有社會主義的因素,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①這說明,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已經對中國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可貴的探索。
2.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主要集中在考慮如何使中國從新民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在領導黨和人民迅速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同時,也在思考如何把新民主主義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經濟上。為此,毛澤東提出了“一化三改”的思想,即在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同時對農業、個體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改造。對農業的改造時,毛澤東提出,在農民自愿和互利的基礎上,引導農民通過互助組、初級社和高級社實現了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毛澤東對個體手工業的改造時,創造性地把農業合作化的原理運用到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上;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時候,毛澤東把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改造和對資本家的改造結合起來,使資本家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同時,毛澤東又提出了在中國“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②的思想,這種思想體現了毛澤東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關于所有制結構方面的可貴的思想。
從以上論述中,我們可以概括出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寶貴思想。首先,毛澤東始終堅持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最大前提。其次,必須大力發展以國營經濟為主體的生產力,國營經濟必須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和領導力量,在一定范圍內允許私營經濟的存在。再次,大力發展先進文化,讓先進文化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這些寶貴思想為他在社會主義時期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理論指南。
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內社會主義建設出現的失誤,毛澤東敏銳體察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的矛盾和隱患。為了化解這些矛盾和隱患,更好地發展中國的社會主義,毛澤東經過大量艱辛調查研究,開始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探索出了一些在當時具有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正確思想。
1.以前蘇聯為鑒,探索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基本方針。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為了反思和克服前蘇聯發展模式帶來的弊端,“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②,毛澤東經過調查研究,寫下了《論十大關系》,提出了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指導方針。在發展生產力方面:統籌兼顧地處理好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系。在調整經濟管理體制方面:要處理好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在調整上層建筑方面:要處理好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黨與非黨的關系、要處理好革命與反革命的關系、是非關系、中國與外國的關系。繼《論十大關系》之后,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總結講話中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文化建設方針。這些指導方針的提出,為我國當時的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對以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也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毛澤東吸取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生產力發展的思想,非常關注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在毛澤東的同意下,1956年9月,黨的八大決議提出,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以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為了解決這個主要矛盾,1957年,毛澤東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的四個現代化目標,他說:“建設社會主義,原來是要求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③為了實現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目標,毛澤東提出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思想。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指出:“把黨的工作重點放到技術革命上去。”②同時,他還提出有計劃地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這樣,毛澤東不僅認識到發展經濟是國家各項工作的中心,而且突破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認識,對我國當時的經濟發展和以后的經濟工作都有著指導意義。
3.依據國情,探索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階段和矛盾理論。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毛澤東不斷思考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在整個社會主義運動中所處的階段,以及在這個階段中的矛盾如何。毛澤東依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根據中國的實際國情,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階段論。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認為社會主義將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后一個階段可能比前一個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③在上述思想的基礎上,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是存在著矛盾,提出要用團結—批評—團結的方式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同時,他又提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學說,他在文中深刻分析了矛盾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和基本矛盾的運動規律。他要求人們在實踐中要正確處理好這二者之間的關系,以此不斷推動社會主義社會向前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也可以抽象出毛澤東在這一時期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寶貴思想:首先,堅持實事求是思想,這使他指導的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有別于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其次,建設社會主義的目的是讓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他在處理矛盾和問題時,采取了統籌兼顧的方法,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再次,堅持發展生產力,認為科學技術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最后,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矛盾,在工作實踐中要處理好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推動社會主義更好地發展。
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為社會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應有的歷史貢獻。首先,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過程中,他提出的社會主義發展階段論、社會主義矛盾論和商品經濟論等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其次,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他在分析問題時,較多地運用矛盾法、統籌兼顧方法、抓兩頭帶中間、留有余地、波浪式前進、“九個指頭”和“一個指頭”的關系、發展的觀點去分析解決現實中出現的問題,為我國后續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再次,毛澤東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被實踐證明了的正確經驗和理論,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的重要來源。
當然,毛澤東在探索的這些建設社會主義的寶貴思想,在實踐中有的已經踐行,有的還沒踐行,甚至在踐行過程中出現了偏差和失誤。但是,從總的來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形成的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對毛澤東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所形成的正確理論的繼承和發展,而失誤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戒鑒。
因為毛澤東探索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我們今天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同一件事情的兩個不同的發展時期,前者為后者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準備,后者則是前者的繼承和發展。探討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及其產生的有益的思想和方法,對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1.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毛澤東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基本上堅持了實事求是。我們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必須像毛澤東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那樣,從中國實際出發。現在中國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期,面對人民群眾對社會發展多方面的要求,面對社會思潮的多元化,面對社會出現的各種矛盾,我們首先必須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必須用發展的辦法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而發展社會主義,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環境宜居、人民和諧、經濟社會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要繼承毛澤東實事求是的精神,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體系自信和制度自信,絕不走封閉僵化老路和改旗易幟邪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破解發展難題,全面奪取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勝利。
2.積極調研,扎實探索,創新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理論。在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正確的決策往往來自于調查研究,毛澤東深知這個道理,因而一生中都非常注重調查研究。“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④,新形勢下這句名言仍光芒四射。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發展,我國“獲得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迫切需要新的理論來指導新的實踐。”⑤而新的理論必須來自于對基本國情的了解和掌握。在我國處于轉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期,矛盾比較復雜,各種利益糾葛給深化改革帶來極大的阻力,因而,我們必須發揮毛澤東那種“床上地下,地下床上”的精神,腳踏實地地做好調查研究工作,扎實探索,積極分析,抓住主要矛盾,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再一次相結合,創新適合新時期指導中國發展的理論,突破發展瓶頸,指導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3.辯證分析,改革開放,破除阻礙社會主義發展的因素。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堅持用辯證法的觀點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社會處于轉型期的今天,現今的經濟體制、行政體制仍帶有以往計劃經濟體制的痕跡,未知領域、傳統思想和既得利益集團格局相互交錯和疊加,這些都給改革開放和未來發展帶來風險和阻力。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目前,改革開放已步入深水區、攻堅期,已經觸及到社會的深層次矛盾和重大利益調整。因而要吸取毛澤東辯證分析問題的方法,要用揚棄和發展的眼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繼承他那敢于突破陳規的精神和重視變革與開放的視野,繼續解放思想,大膽突破,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4.統籌兼顧,營造和諧氛圍,凝聚壯大社會發展力量。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從提出矛盾到解決矛盾,自始至終都貫穿著統籌兼顧的方針,這樣做的目的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人,并且盡可能地將消極因素轉變為積極因素,為建設社會主義社會這個偉大的事業服務。”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期,國內國際各種交錯的關系和矛盾,比20世紀更為復雜,且不斷變化,呈現新特點。我們要繼承毛澤東的統籌兼顧思想,面對新時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營造和諧氛圍。同時,要突出重點,特別是關心和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我們所采取的各項政策更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對人民負責,切實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建設小康社會給自己帶來的好處和實惠,凝聚壯大社會發展力量,讓人民群眾心悅誠服地為建成小康社會貢獻自身應有的力量,從而保證小康社會順利建成。
注釋:
①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②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③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④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⑤李家祥.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思想研究[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⑥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責編:若佳)
A4,F0-0
A
10040-4914(2014)08-037-03
李陳,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經濟發展史方向 天津 300387;張楠,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馬克思主義經濟發展史方向 天津 300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