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繼東
淺談“五種競爭力分析”在傳統火電企業的應用
●束繼東
傳統火電企業的平均盈利能力日漸下降,兩頭受擠壓的局勢仍會經常出現,在行業利潤分化嚴重的形勢下,如何才能適應未來環境的變化,實現提高競爭力可持續發展。文章從供應、購買、競爭對手、潛在進入者、替代品等五類外部影響因素分析了傳統火電企業面臨的巨大壓力,并提出相應對策。
競爭 火電企業 五種競爭力 可持續發展 對策
競爭力是企業成敗的關鍵。任何產業,無論是國內或國際的,競爭規律都將體現五種競爭的作用力。波特在《競爭戰略》一書中,從產業組織理論的角度,提出了產業結構分析的基本框架——五種競爭力分析。波特認為,在每一個產業中都存在五種基本競爭力量,即供應、購買、競爭對手、潛在進入者、替代品。當前,傳統火電企業的平均盈利能力日漸下降,如何長時間地保持行業平均的經營業績,其根本基礎是持久的競爭優勢。本文借鑒波特提出的五種競爭力分析,對傳統火電企業競爭力做簡單分析。
(一)煤炭供應
火電企業的燃煤一般采用集中采購,可以充分發揮規模優勢,在價格談判中占據一定的優勢。然而,對于火電企業而言,短期內,兩頭受擠壓的局勢仍會經常出現;長期來看,電價體制改革完成后,擁有煤炭資源的電力企業集團將在經營中顯示出其競爭優勢,煤電聯營成為解決矛盾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煤電陸港”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將越來越具有誘惑力。目前,大型火電集團公司都開始實施收購煤炭資源的戰略,通過向煤炭行業延伸分享利潤,分散風險,通過一體化經營完善產業鏈。在目前煤電矛盾突出、行業利潤分化嚴重的形勢下,煤電聯營已經成為各大火電集團等大型發電主體積極推進的重大戰略。
(二)設備、材料供應
物資采購應該成為各大火電企業精細化管理、成本控制管理的重要一環。通過精細化物資采購管理,可以充分實現企業的降本增效。目前,各大火電企業動輒5000萬~6000萬甚至上億的庫存水平,使得大量的資本固化,同時也加大管理成本。精細化的物資采購再輔以精細化的庫存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占用資源,降低管理和營運成本,進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火電企業的購買方是電網公司,為區域性壟斷主體。在現有體制下,上網電價均由發改委、物價部門核定;上網電量是在網絡負荷能力的基礎上,由電網公司分配發電計劃,所以無論是電價還是電量,發電企業都沒有主動支配權。未來的電力市場改革中,無論是何種競價方式,處于壟斷地位的電網公司對電力市場產品的品質、價格等信息比較了解,而發電企業只了解自身的生產能力、保本電量和邊際成本信息。電網公司具有絕對的信息優勢和政策優勢,具備“話語權”,與電網公司相比,發電企業仍然處于劣勢地位。
在目前仍舊由電網公司分配發電計劃的體制下,如果抓住有利時機,多爭取發電計劃,可以有效提高各電廠機組利用小時數,提升利潤。
另外,從中電聯2014年經濟形勢與電力發展分析預測會上獲悉,目前國家能源機構關于電力體制改革的初步方案已經形成,繼續加大“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將會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深化國有企業和壟斷性行業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2014年2 月,國家能源局發布《2014年市場監管工作要點》顯示,2013年湖南、四川、山西、甘肅等省已成為大用戶直購電改革試點新成員,國家能源局將選擇10個省級電網企業組織開展輸配電成本專項監管,發布監管報告,公布輸配電成本水平。加快推動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輸配電價測算工作,交易電量不低于全社會用電量的3%。推進電力體制改革的關鍵是要厘清電網成本,推動電力市場化。南方電力市場已經模擬運行多年,各項工作正有序進行,大用戶直供電正穩步推進。對火電企業來說,能否構建一套有競爭力的報價制度體系,儲備專業的競價隊伍,將直接決定在今后的正式運行中可否處于優勢地位。
長期以來,電力作為一種能源產品,產品差異小,市場同質性很強,且價格和發電量都無市場競爭環境。提高生產規模和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是發電企業增加利潤的主要方式。社會經濟的發展、電力市場監管環境的變化、以及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對于低碳、環保的關注,電力這一產品正逐漸擺脫原有的同質化產品的屬性,日益呈現出差異化。這種差異化既包括由電力交易市場細分而造成的空間差異,也包括由交易峰、谷負荷而產生的時間差異以及由于高效發電、采用清潔能源而產生電能來源差異。產品的差異化使得規模和成本將不再成為電力企業唯一的價值創造方式,也必然導致電力企業的競爭從過去一味強調規模實力和成本競爭力中解脫出來,競爭更加多元化。低碳、環保的電力產品將會受到更多的關注,政策會傾向于這些項目,國家財政亦會加大補貼扶持的力度,及早涉足低碳、環保概念,加快開發“低碳環保”、海水淡化、污水處理以及粉煤灰、煤渣的回收利用技術,可以極大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電力行業,具有資金密集、技術密集的特征,呈現規模經濟性,潛在進入門檻高,新的電源投資往往都是已存在的發電公司的擴張。我國電源建設已經完全由注重增速升至注重質量階段。進入2008年,為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國家進一步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對電源項目的核準更加嚴格。但是通過核準的新機組,往往容量大且能耗小,無論是從成本競爭還是電網制約對于已建電廠都有較大的威脅。
盡管《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新36條”)在不少方面取得了突破:民間資本可以以獨資、控股等方式投資水電站、火電站等項目,可以參股核電站和石油天然氣等項目。2002年4月,國務院下發《電力體制改革方案》,開啟了我國電力行業市場化改革,取得了“廠網分開”和“主輔分離”等諸多成果。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在2014年3月5日上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在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公用事業等領域,向非國有資本推出一批投資項目。但電力項目的投資一般數額巨大,大門即使打開了,民企也很難進入,短期內并不會對現有發電主體產生影響,國有資本在電力行業的壟斷地位短期內仍難以打破。
國家發改委制定并發布了《可再生能源發電有關管理規定》。《規定》明確,可再生能源發電規劃應納入同級電力規劃;大型發電企業應當優先投資熱力、太陽能、燃氣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政策性導向導致的電價優勢,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具備的環保優勢、成本優勢,電網調度等級優勢等都是火力發電企業無法抗衡的。但限于規模,可再生能源短期內無法取代火力發電,只是由于替代品的出現,市場份額變小,導致火力發電企業競爭更加激烈。
據統計,截至2013年末,全國發電裝機總量達12.47億千瓦,其中,水電裝機2.8億千瓦,同比增長12.3%;火電8.6億千瓦,同比增長5.7%;核電裝機1461萬千瓦,同比增長16.2%;并網風電7548萬千瓦,同比增長24.5%;并網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1479萬千瓦,增長3.4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31%,較上年提高5.76個百分點。
目前,各地政府和業界官員均不斷敦促設立高目標,加速使用清潔能源,從而減輕對煤炭的依靠,核電方面,國家發改委2014年5月16日發布的《能源行業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要“安全高效推進核電建設”。其目標是2015年核電年發電量超過2000億千瓦時,力爭2017年底核電年發電量超過2800億千瓦時。2013年中國核電累計發電量僅為1107.1億千瓦時,可見國家核電加快復蘇。目前核電上網電價在設備國產化水平不斷提高等因素的帶動下,已經基本實現等同或略低于火電上網電價,且設備利用小時數穩定,如果能夠參與開發核電項目,不僅能夠調整電源機構,更能提供穩定的盈利。
利用“五種競爭力分析”可以看出,當下傳統火電企業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項目核準、環保、電價、電量等方面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會受到嚴格管制。只有完善產業鏈條,加強精細化采購及庫存管理,提高機組利用小時數,加大設備國產化,實行狀態檢修,積極參加低碳、環保的電力產品的開發,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參與核電項目,強化成本管理,開源節流,才能適應未來環境的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1]邁克爾·波特.陳小悅譯.競爭戰略[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2]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編.高級會計實務[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深圳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深圳 518034)
(責編:玉山)
F270
A
1004-4914(2014)08-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