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佑海 范士陳
海南新型城鎮化的圖景解構與路徑探析
●陸佑海 范士陳
基于新型城鎮化的一般語境和海南圖景的解構分析,探討了海南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意義,并據以形成可行的實現路徑。
新型城鎮化 圖景 路徑 海南
自1988年建省辦特區以來,海南省城鎮化水平由16.99%上升到2011年的50.5%,城鎮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呈現出服務主推、綠色崛起、城鄉均等的顯著特色,有望走出一條特色新型城鎮化之路,塑造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海南版本。明晰海南新型城鎮化的未來圖景和重要意義,并據以形成可行的實現路徑,顯然具有較大的必要性和實踐價值。
1.新型城鎮化的一般語境。新型城鎮化尚未有標準定義,但不同學者認識方向大致相同。結合前人研究成果,結合十八屆三中全會(會議)最新精神,本文認為新型城鎮化的一般語境如下: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互動,實現經濟高效的發展方式;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堅持生態可持續的原則,達到環境友好、集約發展的要求;構建規模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鎮體系。
2.新型城鎮化的海南圖景。由新型城鎮化的一般語境可以看出,新型城鎮化主要涉及產城互動、環境友好、城鄉統籌等方面的內容,放到海南特殊語境中,海南在城鎮化進程中,在產城關系、生態環境、城鄉統籌方面表現出了海南特色。本文根據對“新型城鎮化”概念的解讀,結合海南產業結構特點、資源稟賦特征及城鎮化發展趨勢,設定海南新型城鎮化的如下圖景。
(1)產業圖景——服務業主推。在海南城鎮化進程中,第三產業無論是在產值貢獻還是就業安置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從經濟增長貢獻看,第三產業比重逐步提高,第三產業貢獻率由1988年的39.6%提高到2012年的48.5%,在產業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從就業結構看,第一、第二產業就業人口不斷流向第三產業,1978年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僅為13.5%,而到2012年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已達到40.7%。因此,第三產業事實上承擔了同時吸納從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轉移出來勞動力的雙重任務②,大大推動了城鎮化的發展。
旅游業是海南支柱型產業中的龍頭產業,城鎮化發展必須依托旅游業釋放出的巨大推動力。把以旅游業為主的服務業作為推動城鎮化的驅動力,是海南新型城鎮化應有之義。新型城鎮化將進一步提升以旅游為主的服務業的發展速度與質量,并形成以城鎮化帶動服務業、以服務業促進城鎮化的良性互動關系。
(2)生態圖景——綠色崛起。生態環境是海南新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海南島嶼生態環境脆弱性的特點和作為南海開發的生態支點的戰略地位,決定了海南城鎮化必須考慮生態敏感性。生態環境也是城鎮化發展的資源條件,海南生態健康之島的形象深入人心,優美的生態環境已成為旅游和移居的關鍵吸引要素之一,是推動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力量。新型城鎮化必須走綠色崛起的道路,建設宜人宜居的人居環境,形成海南城鎮的獨特魅力,進而推進高質量、可持續城鎮化發展。
(3)空間圖景——城鄉一體。海南城鎮化過程中注重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為城鄉一體化奠定了一定的發展基礎。但傳統的戶籍制度與以農促工的發展思路造成的海南城鄉二元結構,阻礙了城鄉間生產要素流動,削弱了城鄉間的相互促進作用,增加了農村居民向城鎮居民轉化的阻力,導致了產業城鎮化高于人口城鎮化的錯位現象。新型城鎮化把城鄉一體化作為主要任務之一,增強城鄉人口、資源、技術等要素的合理流動,建立城鄉間的互動聯系,推動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
(4)福利圖景——城鄉均等。海南城鎮化把城鄉統籌作為目標,沿著促進科學發展的發展主線和實現和諧社會的公平主線兩條線索展開,前者旨在塑造城鄉一體的空間圖景,后者則導向城鄉均等的福利圖景。海南在城鄉福利發展上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明顯的城鄉福利二元化現象,不利于城鎮化深入發展。經濟層面上,城鄉福利二元化阻礙了勞動力流動,農村“土地保障”式福利阻礙了現代農業的發展;社會層面上,城鄉福利二元化不利于保護農民的權利和體現社會公平,易誘發社會負面情緒和不穩定因素。海南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了推進福利城鄉均等化的水平,新型城鎮化的前瞻性也要求城鄉均等化。海南新型城鎮化應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社會公平,走傾向農村的道路,分步驟、分層次地推行城鄉福利均等化。
1.促進經濟健康持續發展,體現科學發展觀。新型城鎮化具有擴大內需的潛力,新型城鎮化將進一步帶動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刺激全島消費、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住房等的需求。新型城鎮化有利于海南產業結構的優化,新型城鎮化將延續以第三產業為主的海南產業結構特點,利用資源、政策等條件對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新型城鎮化是改善海南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條件,在生活方式方面,新型城鎮化有利于推動消費結構與消費方式的優化升級;在生產方式方面,新型城鎮化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有利于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發展。
2.改善民生,體現公平,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新型城鎮化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協調城鄉和區域發展,有利于構建幸福、公平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型城鎮化在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新型城鎮化提供更多社會公共服務,完善城鎮服務功能,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新型城鎮化統籌城鄉發展,使農民享受到更好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福利,讓更多的人更好地享受到了經濟發展的紅利。新型城鎮化統籌區域發展,有利于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體現共同發展的理念。
3.保護環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傳統的城鎮化持“先開發后治理”的思路,引發了諸多環境問題。新型城鎮化要求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相協調,把生態文明理念與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過程,把環境保護作為城鎮化的依托條件與建設目標,改變城鎮化與環境的關系,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4.解決海南城鎮化問題,推動城鎮化科學發展。海南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城鎮化的一些問題。一是城鎮化水平相對滯后,城鎮規模較小,發育程度低。二是海南城鄉二元化比較明顯,城鄉居民收入、福利差距較大,二元體制對農民進入城鎮定居的限制,導致了實際意義上的土地城鎮化、產業城鎮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將整合海南資源與生產特色,進一步釋放推動城鎮化發展的動力,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統籌城鄉發展,引導城鎮化科學發展。
5.助力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新型城鎮化將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生產方式,構建有利于旅游業發展的生產體系,與國際旅游島建設協同產業基礎。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城鎮的美化,形成城鎮特色景觀,為旅游發展增加資源條件,提升國際旅游島的旅游吸引力。新型城鎮化是城鎮基礎設施改善和服務能力提高的過程,也是居民素質提高、精神風貌改善的過程,為國際旅游島建設優化軟硬件環境。
1.海南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產業路徑。
(1)服務業升級——內力型產業路徑。提高以旅游業為主的服務業的發展速度和質量,首先要強化行業監管,推行行業改革,提升行業標準,營造服務業公平規范的市場環境;其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旅游企業間的分工重組,優化服務業空間布局。最后,加強以旅游為主的服務業的人才培養,推進服務業信息化建設,注入科技創新,實現科教興業。
(2)產城互動——外力型產業路徑。該路徑即以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倒逼服務業發展,并形成良性循環。進一步提升城鎮化水平,增加服務業需求;優化城鎮化的規模結構,以大城市的發展帶動高端現代服務業發展,以小城鎮的發展為服務業帶來人口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以城鎮區域協調打破服務業市場分割;推動城鄉統籌發展,減少城鄉人口流動的摩擦力,增加服務業的就業人口。
2.海南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生態路徑。
(1)“開源節流”——核心生態路徑。一是采取管理與技術手段,加強對現有環境的保護,做好環境管理和防止工作。制定與完善環境保護法規與標準,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加強環境的執法監管;提高環境治理的科技投入,注重環境容量測定和環境影響評價。二是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做好城鎮內部和全域的生態功能分區,增加對環境基礎設施、生態工程和綠地系統的建設投入。
(2)借力產城——多渠道生態路徑。一是借助生產調整來實現生態保護。調整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增加以旅游為主的服務業比重,依據各地環境稟賦合理布局服務業位置;改善服務業生產方式,發展循環經濟,推行綠色服務理念。二是借助城鎮化實現生態保護。根據各地環境稟賦特征對城鎮化進行合理規劃,科學布置城鎮位置與內部空間結構,加強城鎮間環境治理與生態建設的協調合作。
3.海南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空間路徑。
(1)以城帶鄉——“拉力式”空間路徑。大力推進城鎮服務業的發展,提升城鎮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蓄能力,通過交通、信息等服務業的發展提升城鎮對鄉村的擴散效應,推動農業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優化城鎮化發展的規模與結構,尤其是加快小城鎮的建設發展,構建城鄉聯系的節點,推動就地城鎮化。
(2)城鄉統籌——“耦合式”空間路徑。一是降低城鄉間人口、就業、信息等要素流通的摩擦力。調整戶籍和就業制度,改革土地征管制度,從而減少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換的阻力;建立市場化的城鄉發展機制,培育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建設用地市場、技術市場等。二是實施城鄉統籌規劃,把城鄉作為整體考慮,配合區域規劃,做好中心鎮規劃與農村規劃,實現城鄉功能互補。
(3)農村跟進——“推力式”空間路徑。一是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推廣機械化、規模化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率;發展鄉村旅游,與城市服務業形成配合,完善旅游企業與農民間的利益分享機制。二是優化農村組織管理,改革完善農村行政管理制度,鼓勵建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科學合理地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化建設。
4.海南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福利路徑。
(1)構建福利體系——福利路徑的主體。構建城鄉均等化的福利體系要把解決“四大類型”和“兩大群體”的問題作為主要工作。“四大類型”即為城鄉均等的醫療、教育、社會保障和基礎設施,實現四大福利類型的城鄉均等,要堅持分步驟、分層次的原則,優先在基本的、邊際社會效益高、農民急需的福利項目上實現城鄉均等化供給,逐步由低水平、廣覆蓋向高水平、高覆蓋的城鄉福利均等模式推進。“兩大群體”主要是農村非農人口和農村務農人口,對于農村非農人口,必須通過戶籍、土地、就業制度的改革以及社會保障等福利政策的調整,逐步使之融入城鎮福利體系中。
(2)政策與資金的配合——福利路徑的保障。政府管理及政策方面,一是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構建服務型政府,關注民生;二是完善公共財政體制,明確政府的事權和財權,建立福利配給工作的績效評估與問責機制,加大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三是構建農民利益表達機制,立足于農民需求。福利資金方面,堅持以公共財政為主、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的原則,形成國家財政、農村集體、農民個人、旅游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面資金來源,著力為農村福利建設提供資金保障。
作為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海南在推進中國特色城鎮化進程中,以旅游為主的服務業主推的新型城鎮化動力機制和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的方式與理念值得研究和推廣,但同時統籌城鄉關系是海南新型城鎮化的短板,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是新型城鎮化質變的關鍵之一,應作為今后海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工作。
注釋:
①考慮到新型城鎮化的先進性和前瞻性,本文持廣義福利的概念,即“發展性社會福利”,見田凱《關于社會福利的定義及其與社會保障關系的再探討》.2001
②城鄉福利均等化是相對的,是基于保障“基本水平”的較低層次的均等化
[1]盛廣耀.新型城鎮化理論初探[J].學習與實踐,2013,02:13-18.
[2]郭彩霞.我國第三產業發展與城鎮化建設的實證研究[J].特區經濟,2009,12:290-291.
[3]李兵弟.中國城鄉統籌的實踐探索[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119-120.
[4]張占斌.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意義和改革難題[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1):48-54.
[5]盛廣耀.城市化模式及其轉變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276-281.
[6]新玉言.新型城鎮化——理論發展與前景透析[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94-95.
[7]劉吉雙.區域開發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規律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97-101.
[8]王謙.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論思考[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8(8):12-17.
[9]耿衛新.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破解城鄉統籌發展的突破口[J].河北學刊,2011(5):199-201+204.
(責編:若佳)
F127
A
1004-4914(2014)08-182-03
陸佑海,海南大學旅游學院旅游管理系本科生;范士陳,海南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博士,西南財經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在站博士后,主要從事社會變遷與區域發展、旅游開發與區域發展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海南海口 57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