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翠翠
摘 要:“飯桌社交”是中國社會歷史淵源深厚,并且在現如今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帮堊馈睆膩砭筒皇菃渭兊娘堊?,它關系著諸多外延問題,如社會關系,等級觀念,“潛規則”,餐桌浪費等等,要對“飯桌社交”現象進行探究,必須對這幾個方面進行逐一論述。魯迅先生說過:“中國不過就是一個大廚房”。可見,飯桌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存在之廣,影響之大,其影響最主要體現在中國的人際交往方面,具體來說,也就是所謂的飯桌社交。
關鍵詞:飯桌社交 餐桌禮儀 維持關系 等級觀念 “潛規則” 餐桌浪費
中圖分類號:TS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0(b)-0241-02
1 飯桌社交注重餐桌禮儀
飯桌社交是一種社會交往活動,既然是活動方式,就必然有相應的“活動細則”。對參與其中的所有人的道德和行為進行“軟約束”。具體來說這種“細則”就是餐桌禮儀。餐桌禮儀是指在餐桌上約定俗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據文獻記載,大約在周代,飲食禮儀就已經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而在現代社交中,餐桌禮儀則體現在進行“飯局”的每個階段、每個細節中,比如入座,點菜,吃飯,喝酒,離席等。以喝酒為例來具體說明現代社會餐桌禮儀的表現形式,餐桌禮儀在喝酒這一細節上表現為十大“注意”如下。
細節一:領導相互喝完才輪到自己敬酒。敬酒一定要站起來,雙手舉杯。
細節二:可以多人敬一人,決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領導。
細節三:自己敬別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視乎情況而定,比如對方酒量,對方喝酒態度,切不可比對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細節四:自己敬別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隨意,方顯大度。
細節五:記得多給領導或客戶添酒,不要瞎給領導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領導或客戶確實想找人代,還要裝作自己是因為想喝酒而不是為了給領導代酒而喝酒。比如領導甲不勝酒力,可以通過旁敲側擊把準備敬領導甲的人攔下。
細節六: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墊杯底,記著自己的杯子永遠低于別人。自己如果是領導,知趣點,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做人?
細節七:如果沒有特殊人物在場,碰酒最好按時針順序,不要厚此薄彼。
細節八:碰杯,敬酒,要有說詞,不然,我干嗎要喝你的酒?
細節九:桌面上不談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會敞開了跟你喝酒。
細節十:假如,純粹是假如,遇到酒不夠的情況,酒瓶放在桌子中間,讓人自己添,不要傻不垃圾的去一個一個倒酒,不然后面的人沒酒怎么辦?
除喝酒之外,還有餐桌上如何把握氣氛,調動來賓情緒、男女客人之間如何交流、主客之間怎樣溝通,怎樣才能讓賓客盡興而歸,甚至小到餐具如何擺放等細枝末節都會影響到飯桌社交這一社交過程能否順利進行。從這個角度說,飯局的整個過程其實也就是“餐桌禮儀”不斷實質化的過程。飯桌社交和餐桌禮儀是結果與保障的關系,有良好的餐桌禮儀,飯桌社交才能順利進行下去,達到所有參與人員所預期的目的。
2 飯桌社交是建立、維系社會關系的工具
日前,零點公司調查北京,上海,廣州,洛陽,綿陽五城市的適齡人群,將其編制成《零點中國居民溝通指數2007年度報告》顯示:聚餐、體育運動和卡拉OK是中國居民最為普遍的社交方式??梢?,飯桌社交仍是中國老百姓最常采用的,也是對中國人影響較大的一種社交方式。
由人相互連接而形成的社會關系也是錯綜復雜的,有感情關系、政治關系、商業關系等等。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關系網中,因此用吃飯來聚攏人氣,結交朋友再平常不過,在那種社交場合,人們自然就有了歸屬感,可以在觥籌交錯之間傳達情誼,溝通思想,在很短的時間熟悉起來,通過飯桌不斷延伸關系的網絡,獲得新關系,鞏固老關系。小到一個普通家庭,一家人工作學習了一天以后,在小飯桌上開懷暢飲,言長語短,一家人其樂融融,血濃于水的親情在飯桌上得到鞏固和升華。飯桌社交維護社會關系的功能不僅體現在維護感情關系,還體現在維護利益關系。錢鐘書先生在《圍城》里這樣寫到:“拿破侖對外交官的訓令,請客菜要好,和斯多威爾侯爵的辦事原則,請吃飯能實使事務滑溜順利”。零點公司董事長袁岳在回答記者采訪的時候這樣說,“中國人做事情得有場,最好的場就是飯局,喝開了說開了才辦好事,人家答應你吃飯,事情就成了一半”。尤其是在這個“什么都靠關系”的現代社會,人們往往通過“飯局”來謀取新利益,維護既得利益,為以后的事業發展奠定基礎,感情關系和利益關系都在飯桌上得以維持和升華。
3 飯桌社交注重座次,體現等級觀念
傳統的等級觀念,有兩個要點:一是“人生而不平等”。二是每個人應按所屬等級行事,各司其職,享有權利,履行義務。中國的等級觀念最早依賴于血緣親疏,后來隨著分封制和宗法制被瓦解,逐漸加入官僚制度,道德,才能和社會地位等因素。
《鴻門宴》中對項羽,劉邦,范增等人的座位順序是這樣描寫的:“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坐侍”“噲遂入,披帷西向立”。不同的作為代表著不同的地位和權勢。在古代早期,如此井井有條的座次體現的是森嚴的等級觀念,后期由飯局體現出來的等級觀念則是現代社會飯桌社交體現的等級觀念的直接來源。現代飯桌社交是以社會地位為主要評判標準的等級的體現,以座次的順序象征社會地位的高低,社會權力的大小,社會影響力的強弱。
在現代社會,座位順序或許并不明顯,但是在某些場合,某些地區,仍然存在。例如在山東,飯局座次是第一件大事,安排得好,賓主皆大歡喜;安排得不好,飯就白請了。現代人也有著一套有別于古人的“座次規則”,簡要說明如下:原則是根據主客身份、地位,親疏分坐。主座位于大門的正對面,副座位于主座的對面,主賓位于主陪的右手邊,副賓位于主陪的左手邊,三賓位于副賓的右手邊,四賓位于副賓的左手邊等等,也是相當復雜的。巡酒時自首席按順序一路敬下。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左手邊依次為2、4、6……右手邊依次為3、5、7……直至匯合。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為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邊坐開去為2、4、6、8,右手邊為3、5、7.如果為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為3、5、7席。
由此可以看出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的飯桌社交都帶有一定的社會性和等級性。觀念影響行為,等級觀念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所以作為現代社會影響最大的社交方式—飯桌社交不可避免會被打上“等級”的烙印。
4 餐桌上存在各式各樣的“潛規則”
在中國,飯局是常事,但飯局本身所包含的內容遠不止普通一次聚餐,而是關乎社會,利益,關系諸多方面。要想在飯桌上完成自己的目標,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除了要遵循“明禮儀”之外,往往還要顧及很多的“暗規則”。從這一層意義上說,飯局也體現了一種潛規則:消費的場所,消費的檔次等等,自然就從權力和地位上把人劃分出了等級。飯桌上的“潛規則”在現代商業飯局和政治飯局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其具體表現形式也是多樣的。首先,前面提過的座次問題便是“潛規則”的主要表現之一,把老板和領導安排在“上座”。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細節,比如點菜的時候一定要讓老板或者領導點,并且不要輕易問價格。吃菜的時候不在“吃什么”,而在“怎么吃”,在合適的時候安排一些“助興節目”來激發老板,領導的興趣……總之一切按照老板或領導默認的“潛規則”進行。利益是“潛規則”的驅動器,可以說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潛規則”。前面提到過飯桌社交也起到維系利益關系的作用,所以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潛規則”手段,似乎是源于歷史又演進于現代的一種“約定俗成”的共同選擇。
5 飯桌社交造成的嚴重糧食浪費
先看一組數據,中國每年在飯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高達2000億美元,浪費的蛋白質和脂肪高達800萬噸和300萬噸,被倒掉的食物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全國一年公款吃喝的開銷達到3000億元。亞洲和非洲國家平均每人每年浪費6~11公斤糧食,并且“舌尖上的浪費”有愈演愈烈之勢。這嚴重背離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發展原則,一個文明禮儀之邦,一個正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進的中國,決不能以浪費之名聞之于四方。因此黨的十八大直言一些干部“奢侈浪費現象嚴重”、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指出“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黨中央高度關注腐敗浪費問題,必須采取措施杜絕這種“可恥的浪費”。
針對餐桌上的浪費,我們可以從宏觀上采取以下措施:(1)餐飲倡導節約型消費,從“我”抓起。(2)出臺法律,管控餐桌浪費。(3)加強對公款消費的制度約束。(4)倡導餐飲企業以誠信為本,主動為客人量身訂餐并且提供“打包”服務。(5)加強科學餐飲消費的研究與宣傳。堅決抵制餐桌浪費!從微觀的角度看,“光盤行動”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項公益環保活動?!肮獗P行動”是2013年1月初起,公眾自發發起的一項主題為“從我做起,今天不剩飯”的公益活動,通過微博宣傳、網上曬吃光后的餐具、發放宣傳單、張貼海報等形式,倡議市民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飯店就餐后打包剩飯,“光盤”離開,形成人人節約糧食的好風氣。引起眾多媒體和網友的熱烈反響。拒絕浪費,從我做起,曬出自己吃光的盤子,一起向浪費說不,爭做節約達人,向舌尖上的浪費說不。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持“光盤行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堅決抵制餐桌上的糧食浪費。尤其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堅決貫徹執行十八大精神,履行好自己的社會責任,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從此刻做起,堅決打擊和抵制“舌尖上的浪費”。
參考文獻
[1] 魯迅.魯迅文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 錢鐘書.圍城[M].2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3] 禮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4] 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M].湖南:岳麓書社,2004.
[5] 劉成.飲食文化:中國人的“飯桌社交”[D].南京師范大學,2006.
[6] 徐麗.反思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人的飯局怎么了得[J].徐州大學學報,2006(7).
[7] 張梅.飯局的功能與過程—— 一種中國人的飲食文化[J].東方論壇,2007(4):125-129.
[8] 張若平.飯局社交的文化與心理需求 [J].瞭望東方周刊,2010.
[9] 徐燕,楊軍,楊麗南.淺談中國人飲食文化之“飯桌社交”[D].云南.西南交通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