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彩fly:與父輩不同,80后獨生子女有著鮮明的自我意識,也許,在他們的教育下,80后的下一代,將更早認識自我、更加真實而清醒。
@白糖先生:做家長的不適應,是每一代人都會遇到的,不能出了問題,就都歸結到這一代人“獨生子女”這個身份特征上。
@Suki妍:我從小就一個人,沒有兄弟姐妹,很孤單。不能讓我的孩子再這樣長大。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作為一個問答社區,知乎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在魚龍混雜、戾氣橫生的互聯網中,建造了一個真正具有分享精神和討論氛圍的綜合性討論平臺。不管是嚴肅的話題,還是雞毛蒜皮的事情,都可以在這里得到高質量的討論,在用戶答案中發現各種驚喜。 (陳飛)
本刊記者/陳薇
不時有類似的新聞:某80后小夫妻睡覺,因缺乏經驗,把小孩悶死了;法院統計離婚率,一定是80后占據榜首,其中不乏“3小時閃婚、7天離婚”一類的沖動型婚姻……
這些新聞常包括兩個關鍵詞:“80后”“獨生子女”。似乎“不負責任”“嬌氣”“沖動”“自私”等負面形容詞,就是這群人的全部特征。
我也是80后獨生子女的一員,不免暗暗叫屈。采訪“80后獨生父母”這個話題,恰好是推翻這個刻板印象的契機。當然,也可能是強化。
不得不承認,有些80后獨生父母確實令我震驚。他們嬌慣子女且缺乏常識。一個3歲的孩子不會咀嚼,因為80后爸爸擔心孩子噎住,命令將所有的食物——從菜葉到面條全部剁碎。一對博士夫婦,16個月的孩子還抱在手上,不會爬、不會走,詢問原因,說是地上臟、天氣冷,舍不得……
我采訪了幼兒園教師、家庭教育專家、咨詢師、離婚律師。他們告訴我這些“奇葩”獨生父母的真實案例,原來,對80后獨生父母的負面標簽、妖魔化還是有理由的。
不過,這些真的只是極端案例而已。在我們身邊,獨生父母的生活與父輩一樣平凡而普通。在某些方面,獨生父母甚至會比父輩做得更好。
幾乎每位獨生父母都向我提到“自我意識”。其實,很多80后的童年并不那么幸福。物質匱乏,零食或玩具都很少;爸媽只要求學習成績,很少注意孩子的喜怒哀愁;先將糖果分給鄰居、表弟,最后才留給自己。
慢慢地,我印證了自己此前的想法,80后獨生父母做得好不好,其實與身份無關,而是與經歷、家庭教育、個人素質等直接相關。比如,那些較早離開家庭、闖蕩世界的獨生子女,習慣了獨立生活,絕不嬌氣;那些在童年感受到溫暖與愛的80后,自然會將這份柔軟傳遞下去……
獨生子女是如此特別的一代——他們身上,鐫刻著古老國家急遽變革的印記,沉淀著國家管理者以有序戰勝無序、以理性控制非理性的夢想。他們又是如此悲催的一代——真正的危機還沒有到來。可以想象,10年后,當父母年老體衰、孩子仍未成人時,步入中年的80后獨生父母,終會遭遇挑戰。
我相信,10年后,這群人、這代人,更值得關注。
詳見本刊
2014年11月17日
出版總第6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