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華
(作者:深圳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教授)
爐紅可鍛鐵,風正好揚帆。十八屆四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號角,中共深圳市委五屆十九次全會制定了加快建設一流法治城市《重點工作方案》(“1+6”方案),法治中國、法治城市建設將譜寫新的篇章。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立足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際,直面我國法治建設領域的突出問題,開創性地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總目標、基本原則,回答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關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旗幟鮮明地宣示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奮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時代華章,也充分展現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卓越的政治遠見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改革開放36年來,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新的偉大革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風起云涌,奠定了推進依法治國的堅實基礎??梢哉f,改革開放的進程也是黨不斷深化對依法治國重要性認識的過程。從黨的十五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要“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到黨的十六大報告“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再到黨的十七大報告把“深入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列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無不體現了我們黨依法治國的執政理念。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努力建設法治中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也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指明了根本路徑和努力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形成了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也需要深化改革。
深圳作為我國市場經濟發育較早、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區,把“法治化”建設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率先推進市場、政府、社會、法治“3+1”綜合改革,在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法官職業化改革和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等方面率先作出探索。特別是深圳市委通過的關于貫徹落實四中全會精神、加快建設一流法治城市的“1+6”工作方案,圍繞立法質量提升、法治政府建設、司法體制改革等重點領域推出的六大專項工作,加快了深圳建設一流法治城市、爭當依法治國排頭兵的步伐。
聯系黨校工作,《決定》明確指出,要“把憲法法律列為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必修課”、“提高黨員干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黨校既是黨委的重要工作部門,也是培訓黨員干部的重要學府。深圳市委黨校必須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發揮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充分發揮教學科研優勢,努力成為現代治國體系的研究基地和培訓基地,在較短時間內把對依法治國的學習宣傳盡快引向深入,迅速掀起貫徹落實四中全會精神的高潮。
我們要深刻領會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實質,準確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深圳市委召開過多次會議傳達學習,廣東省委黨校也召開了專題會議。深圳市委黨校及時在領導班子會上作了傳達,也及時按上級要求制定方案,我們將從三個方面貫徹落實:
第一,以“三個提升”發揮黨校研究宣傳陣地作用,當好深圳一流法治城市建設的“思想庫”
根據四中全會提出的總目標和總任務,黨校必須充分發揮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作用。我們要做到“三個提升”,更好地發揮黨校思想引領、理論建設、決策咨詢的職能。
提升宣傳質量,營造法治氛圍。四中全會提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蒲胁块T要組織精干力量,深入闡釋《決定》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特別是要結合市委的“1+6”工作方案,深刻回答依法治國實踐中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聚焦干部群眾在法治實踐中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組織教研人員推出一批有分量、有價值的理論文章和研究成果,在報紙、雜志和網站發表。通過專家解讀和學習研討,將對法律的認同和對法治的追求,內化為干部群眾的法治意識,在全社會營造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良好氛圍。
提升研究質量,服務法治建設。科研是教學的基礎,要依托“深圳創新思想庫”平臺,組織不同學科背景的專家學者和來自一線部門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領導干部,圍繞“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主題進行立項,深入開展研究。同時,積極促進“教研相長”,推動科研課題與教學實踐之間相互轉化。在前期專家解讀的基礎上,發揮各優勢學科力量,結合學員實際和各方需求,融入深圳特色法治建設要求,合力編寫專題教材,盡快將憲法法律課程納入黨校課堂。
提升法學人才力量,創新法治理論。要加強黨校法治人才隊伍建設,擴寬培養和引進渠道,為加快依法治校提供強有力的組織和人才保障。創新法學人才培養機制,造就一支堅持和熟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法治人才和后備力量。依托“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深圳論壇”、校學術沙龍、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等學術平臺,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學術交流與研討,推動特區法治建設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
第二,以“三大建設”促進干部法治思維養成,當好提升干部法治能力的“加油站”
《決定》明確要求,黨員干部“要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黨校要不斷探索黨校教育規律和干部成長規律,突出“三大建設”,培育干部的法治理念,提高干部的法治能力。
突出思想建設,積極引領干部養成法治思維習慣。《決定》指出,“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要“把領導干部帶頭學法、模范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一是在全市黨校系統進行新課公開招標,圍繞“社會主義法治與黨的領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等主題開發一系列法治專題課。二是結合深圳“三化一平臺”的改革主攻方向,開發“一流法治城市建設”、“司法改革實踐”等特色課。三是堅持以培訓需求為導向,掌握干部參訓的目標與任務、需求重點,按照培訓需求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計劃、開發新課。教務部門要盡快把關于依法治國的課程納入到所有的主體班教學班次中。
突出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干部依法辦事能力。一是要發揮黨校理論聯系實際的優勢,把“深圳創新思想庫”法治建設方面的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案例,組織學員就深圳法治建設開展專題研討,交流學習心得,加深理論認知。二是要加強憲法法律的教育培訓,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自信,自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捍衛憲法法律尊嚴、保證憲法法律實施。三是要發揮現場教學的優勢,增加法治教學基地,優化提升教學效果。發揮虛擬實踐的優勢,增設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等新的情景模擬實訓室。
突出作風建設,有效增強干部群眾法治自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抓作風建設,實現作風建設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要在學習培訓、新課開發、集體備課試講、主體班授課的基礎上,好中選優,組成由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為主的宣講團,開展“送課下基層”活動,積極投身于對市、區兩級干部群眾的宣講工作中。
第三,以“兩個結合”加強黨校自身建設,當好依法治校的“排頭兵”
打鐵還需自身硬。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黨校責無旁貸,必須以法治的新要求加強自身建設,正確處理兩個關系,推動兩個結合,確保履行好新使命。
正確處理法治與改革的關系,推動依法治校與改革創新相結合。《決定》要求:“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边@就要求我們處理好法治與改革的關系,法治不是墨守成規、固步自封,改革也不是隨心所欲、輕舉妄動。改革創新需要在法治的框架內進行,而法治要為改革創新保駕護航。一方面,我們辦學要遵循《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條例》、《行政學院工作條例》等黨內法規。另一方面,要結合實際,推進黨校各項工作的改革創新,著力解決學校發展過程面臨的體制機制問題。前不久,我們梳理匯編了《新課開發管理制度》、《科研團隊建設管理辦法》等29項規章制度,內容覆蓋教學、科研、行政與后勤管理等重大事項,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制度體系。同時開展了“一校兩制”深化改革研究工作,在現行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探索改革創新方案。
正確處理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推動依法治校與以德治校相結合?!稕Q定》強調“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黨校要一手堅持依法治校,一手堅持以德治校。要在嚴格遵守黨校辦學規章制度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制度建設,提高制度執行效能,做到依法、依規辦事。同時,要大力提倡以德治校,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尊重勞動,把好人才引進關、培養關和使用關,提升教職員工的思想政治素質、業務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水準。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實踐活動,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抓好教育實踐活動整改工作,切實改進工作作風,營造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以作風形象的轉變促進各項工作的提升。
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是黨校當前和今后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作為特區黨校,我們要按照深圳市委的要求,圍繞學習貫徹四中全會精神發聲、發文、發力,找準位置,扮演角色,發揮作用,為加快建設一流法治城市貢獻力量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