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剛
(作者:深圳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學習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和《關于<決定>的說明》(以下簡稱《說明》),有三點體會:
一是中央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出發,做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很好地體現了十八大以來“三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邏輯關系;體現了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有序穩步推進,充分展示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治國理政能力和水平。
二是《決定》明確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具體部署,不論是對總目標的描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還是展開表達(包括“兩個形成”、“兩個堅持”、“一個實現”和“一個促進”),無不表達中央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統籌謀劃、科學安排,既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特點,又體現了不照抄照搬別國模式的定力和自信。
三是《決定》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以及隊伍、黨的領導等六個方面,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了具體部署,體現了立足國情、從實際出發的科學態度,有助于實實在在推進各項工作。其中,《決定》在第三部分專門對“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進行了系統設計和制度安排,主要內容包括: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六個方面。
深圳市2013年出臺《深圳市加快建設一流法治城市工作實施方案》,把“法治化”納入“三化一平臺”的改革總體部署之中。在按照“三化一平臺”部署推進一流法治政府建設過程中,一方面要從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來提升對法治化和一流法治政府建設的認識;另一方面要更好地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用法治眼光審視發展問題,用法治思維規劃發展路徑,用法治手段破解發展難題,用法治規范保障發展成果,確立法治在城市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基礎性、規范性、保障性作用,使之成為深圳最為顯著、最為核心的競爭優勢。只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推動深圳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建設。
積極發揮特區立法權和較大市立法權的優勢,積極探索建設立足于先行制度體系、具有較高城市治理水平的制度型宜居城市。一是繼續探索協商立法,完善和優化立法程序,提高立法的民主化程度。二是全力推進把改革創新轉化為立法實踐,從豐富的改革試驗中合理選擇確定立法品種,尤其在政府職能轉變、完善市場體系、推進社會治理、建設生態文明等方面率先突破,構筑改革創新與立法保障之間的有機連通和緊密銜接,從而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法律框架體系,率先建設法治一流的制度型宜居城市。三是積極培育以法律服務業為重點的社會民間力量,為構建法治一流的制度型宜居城市培育法律服務力量和運行基礎。
著力構建法治政府三大制度框架,為城市治理現代化打好堅實基礎。一是按照一流法治城市的總體目標,參照國際先進城市的主要做法和具體經驗,在“十三五”期初編制出臺《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設規劃綱要(2015-2020)》,形成深圳法治工作的“五年規劃”。二是認真梳理相關文件,匯總編制《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設文件匯編》,形成明晰的“政府權責清單”,把政府權力納入法治的嚴格約束之下,確保依法行政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的規范要求,使法治政府建設更具針對性、可操作性。三是修訂完善《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盡快把試行版本變為正式版本,切實發揮指標體系對于建設一流法治政府的引導作用。同時,積極穩妥推進法治政府建設考評工作,并將法治政府建設考評納入政府績效考核范疇,條件成熟后加大法治政府建設考評在政府績效考核中的比重,切實推動深圳一流法治政府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