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隨
(作者:深圳市委黨校副巡視員、教授)
十八屆四中全會采用的是一個廣義的法治概念,其內容不僅包括國家法律和政府的法規規章等,也包括黨規黨法、各種管理性的規章制度等,事實上講的就是要形成規則并嚴格按規則辦事。明確提出建設法治社會就是對廣義法治概念的詮釋。《決定》指出要“深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法治創建活動,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將鄉規民約和行業規章等社會規范作為法治創建活動內容,就是因為它們同法律法規一樣有規范行為秩序的功能,而且是成文的約束性規則,是對法律法規功能的重要延伸和補充,可以把法律法規不能規范到的各種行為的細微方面進行一些相對軟性的但同樣有效的調節和約束,使整個社會能夠沿著確定的規則體系有序和諧運行。
社會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其形成的人們活動的公共空間和共同領域,其根本屬性就是公共性。社會公共性內涵包括相同或相近的價值觀、建立在最大公約數基礎之上的共同奮斗目標和需要共同遵循的基本行為規則。缺乏公共性、不是按照共同遵守的規則,而是按照視野限于私人關系領域的所謂“家法”處理各種關系,就構不成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社會。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從來沒有形成過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今天的社會建設重點就是要形成公共性不斷增強的現代社會,其重要內容之一就是養成全民按規則辦事的習慣。沒有法治化的社會,不規則行為沒有嚴格受到法律的制約,這其實是初步發達起來的一些中產人士仍然希望移民海外的動因之一。相信法治社會的不斷進步會逐漸改變這種局面。
按照四中全會的精神,建設法治社會首先要強化社會領域的立法。當前社會建設領域法律問題比較多,因立法空白而長期主要依靠行政性法規規章調節社會關系的狀況急需要改變。在整個200多部國家法律中,社會立法所占比重僅約占1/4,遠遠不能滿足法治社會建設的需要。而大量處理社會領域問題的行政性法規規章過時落后,也需要盡快被國家法律所取代,或進行從指導思想到操作條款的大修大改。
建設法治社會還需要強化執法、嚴格執法,讓違法行為付出相應代價,以使更多人因為對代價和法律威嚴的畏懼而嚴格管束自己的行為。法治社會不能總讓行為規范的老實人吃虧,讓橫沖直撞的違法者大占便宜且無所顧忌。
建設法治社會更需要首先從人們的思想意識深處形成對法律的真正敬畏和遵從的意愿。這需要讓更多的社會事件處理走司法途徑而不是人治式的、靠領導個人權威加以解決的錯誤途徑,那樣只會培養信訪不信法、信權不信法的習慣,是對法治社會的破壞而不是建設。因此,在進行法治的大眾宣傳普及之外,要按照四中全會的要求,特別重視對黨政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培養。在這方面,黨校行政學院要落實好《決定》的部署,通過教學科研為此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