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剛勇 谷志遠
高等教育尤其是處于高等教育金字塔頂端的高水平大學已成為所在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發動機”,也是城市社會發展的助推器,更是集聚高端人才資源的平臺和載體。擁有高水平大學,是國家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代表,也是一個區域和城市發展的驅動器和動力源。如美國的斯坦福大學與硅谷、麻省理工學院與波士頓128公路、加州大學與舊金山等,均是大學影響區域發展的成功案例。本文以美國為例,探討高水平大學影響區域發展的一般機理,對深圳市龍崗區引入高水平大學的“氣候”環境進行審視,瞻望香港中文大學入駐龍崗對此區域發展的重大作用和影響。
美國是世界上擁有高水平大學最多的國家,這些高水平大學對美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研究高水平大學對區域、城市發展影響作用的典范。
高水平大學的地理位置沒有統一性,并不都居于城市的中心位置或特大城市,從大學最初選址的特點來看,19世紀后期美國的贈地學院一般都遠離內戰后興起的大型工業城市。二戰后,隨著大學入學人數的激增和新校園的擴建,很多大學選擇從城市搬往郊區。正如沈紅教授所說“離政治中心近或離經濟中心近的大學,比其他大學來說,更需要把握好學術與政治、學術與經濟的關系......那些地理條件、人口數量、經濟發展狀況均為中等,氣候適宜,與巨大城市距離適中的地方,有利于大學的成長和繁榮。”[1]但是這種區位選擇并沒有將大學與城市隔離開來,對大學與城市之間關系有深入研究的學者帕森斯認為“地點是形成大學項目的形勢和內容的關鍵因素,也是大學能夠為城市社會做出實質性貢獻的決定性因素”。
高水平大學在培養高級人才和開發研究高新技術知識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為當地高新技術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和知識技術成果。高水平大學將科技、經濟與社會有效結合在一起,從而促進城市中的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麻省理工學院在波士頓都市區工業發展中的作用以及斯坦福大學在硅谷地區的作用眾所周知。伍斯特理工學院所在地伍斯特市是一個由于機械和電子制造業衰退而導致經濟基礎發生動搖的地區,但伍斯特理工學院通過開發新的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增長。高水平大學通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轉讓等方式成功將高深知識和研究創新成果從實驗室帶到市場,解決城市經濟、社會的現實問題,大大推動了當地城市的經濟與社會發展。
美國高水平大學與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有密切關系,較少受到城市政府的管轄。其中,聯邦政府主要通過立法和科研撥款增強高水平大學為城市經濟與社會服務的力度。州政府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協調大學與城市的關系:一是州長通過在大學董事會任職或任命董事會成員影響大學;二是設立專門的高等教育管理機構,主要就大學發展規劃等問題向州政府提供意見和建議。大學所在城市的地方政府對大學的管理權非常有限,主要依據聯邦立法和州政府政策管理所在地大學。總的來看,美國聯邦政府、州政府及城市政府對高水平大學的干預較其他國家來說是比較少的,正是這種較少干預的政府管理模式給美國高水平大學服務城市和區域帶來更多的自由成為推動城市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功范例。
區位優勢:龍崗區是深圳市的組成部分,但是離城市中心有一定的距離。深圳是我國的一線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均位于全國前列,是名符其實的大城市。龍崗區距離深圳市中心有一定的距離,是深圳市的副中心,處于城市的郊區,可利用的土地資源也比較豐富,土地價格相對較低,符合高水平大學選址的基本要求。
生態環境優勢:龍崗區曾被譽為“山海龍崗”,生態環境優美,林木覆蓋率達54%,占全市林地總面積的55%。生態控制線面積485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57.48%,占全市生態控制線面積的49.8%。[2]因此,龍崗被稱為是深圳市空氣質量最好的地區之一,也是深圳市最大的“氧吧”和“綠肺”。龍崗中心城的大運新城片區,建筑密度較低,綠樹縈繞、花草繁多,生態環境優美,為大學的成長和發展提供優美舒適的自然生態環境。
后大運時代優勢:目前,龍崗區步入了后大運時代,大運會給龍崗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基礎設施煥然一新,大運工程使龍崗的生態環境、生活設施、交通設施、體育場館建設、市政建設等發生了巨大變化,營造了“城在林中、人在綠中”的宜居環境;城市的商務功能和生活功能日益提升,星級酒店、教育醫療衛生建設項目進一步推進;高新技術項目和重大產業項目引進勢頭良好,市民精神得到錘煉生化,大大提升了龍崗區的城市形象。[3]
龍崗具有比較完善的高新技術產業鏈項目,有助于形成產學研合作一條龍格局。截至2013年末,龍崗區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346家。全區專利申請量12936件,占全市16.27%。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2907.2億元,比上年增長13.5%,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77.9%;實現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934.8億元,比上年增長13.2%。全區民營科技高新企業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2250.8億元,增長13.7%,占全區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的77.4%。[4]在深圳“十二五”期間,重點打造華為科技城、大運新城、寶龍工業園、高橋工業園等綜合發展片區,為高水平大學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企業轉型升級、轉變全區經濟增長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戰略平臺。
從國家層面到廣東省、再到深圳市等多個層面均為龍崗吸納高水平大學入駐提供了政策和法規支持,未來只待高水平大學在龍崗的建設和發展中加快落實。
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作辦學條例》頒布,為全國各城市吸引高水平大學辦學提供了政策和法規平臺;廣東省頒布的《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指出“支持港澳名牌高校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合作舉辦高等教育機構”。[5]《深圳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中特別提到了“引進港澳知名高校來深合作舉辦高等教育機構,率先建設深港澳地區教育合作辦學探索區”。[6]
深港合作建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不僅對優化深圳及珠三角地區的人才結構意義重大,對龍崗提高區域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意義尤其重大。
國家經濟與科技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勞動者和高水平的生產力,高水平大學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對高素質勞動者的培養和將科學技術不斷轉化為生產力等方面,以推動經濟增長。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第一年招收本科生人數為300人。據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徐揚生透露,深圳學院將開設本科、碩士和博士課程,學院所設置的學科和專業將結合香港中文大學的強項和珠三角地區發展的需要。師資將從全球招聘,吸引世界一流學者來校任教。[7]如此,龍崗區可以利用香港中文大學優質的高端人才資源和高深技術知識傳承與轉化,打造區域生產組織中樞,助推區域產業轉型升級,促使區經濟發展邁向新臺階。
高水平大學作為一種文化教育機構,具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在一個區域的文化教育領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首先,高水平大學支持地方教育系統,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如各種在職培訓、學歷提升等方式,為龍崗區教師提供專業發展機會;還可以通過教育機構之間的合作,增加龍崗區學生接受高質量高等教育的機會。其次,高水平大學為中小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和幫助,如針對中小學生的個人學習與提高進行計劃,或者為他們提供專業知識輔導,為升學提供準備。最后,高水平大學可以為居民提供教育培訓資源和學習資源,既可以滿足居民學習和提高的需要,也可以豐富他們的業余生活。此外,大學里的公共資源如學術講座、知識論壇、圖書館等還可滿足居民學習的需要。以此契機,廣泛開展文化教育活動,進一步提升龍崗區的人文素養和文明形象。
高水平大學的入駐以及龍崗區發展戰略的需求,對國際型、復合型等高等人才的需求量空前增加。借此之機,龍崗區可廣招人才、打造人才匯聚之高地。一是外引人才,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辦學優勢和區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吸納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專業技術人員來龍崗治學、工作。二是培養本土人才,依托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優質人力資源和基礎資源,重視本土人才的培養,使本土人才的素質與國際高水平人才標準接軌,提高本土人才的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由此形成“優化增量、激活存量”的人才引進和培養的良好模式,并借助人才集聚的“馬太效應”,使龍崗占據集聚高端人才的制高點,為龍崗經濟社會發展、打造新的發展增長極提供強大的智力平臺。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對龍崗“跨越爭先”的助推作用必須建立在對其作用機理規律的客觀尊重基礎之上,尤其是政府在其中的主導和協調機制的建立。為此,應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利用好龍崗生態和后大運等機遇和優勢,做好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宣傳與推介工作。龍崗在生態特色、宜居特色和區位特點上具有不可多得的優勢,與高水平大學的辦學選址和學者的治學環境要求非常吻合,要充分利用這些優勢,抓住后大運時代的發展機遇,做好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入駐龍崗的宣傳與推介工作,使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為龍崗對外交流的新名片,吸引更多的知名院校、研究機構入駐龍崗。
積極發揮政府的主導與協調作用,搭建好與香港中文大學良性互動的相關體制機制平臺。政府對大學與區域、城市之間的具體合作干預很少,很好地保護了大學與區域、城市之間的互動和合作。龍崗吸納香港中文大學辦學,應該建立起政策引導和科研資助機制,如建立區長和大學校長負責制的定期聯席會議制度,組建高水平大學引進顧問團,以項目經費為中介,促進校企合作等,在高水平大學的籌建、成長以及服務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擔負起“有限的責任”,營造良好的體制機制、生態生活環境。
[1]沈紅.世界一流大學的必經之路——兼論研究型大學的本質屬性[A].教育理念創新與建設高等教育強國——2010 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江蘇省教育廳,2010:11.
[2][3]楊剛勇,楊友國,王質戰,肖湘珍.深圳龍崗區核心競爭力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4]龍崗區以創新驅動擦亮創業新城“金字招牌”[N].深圳僑報,2014-7-15.
[5]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 年)[Z].2008-12.
[6]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深圳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 年)[Z].2012-5-7.
[7]阮曉光.香港中文大學等11 所高校研發機構落戶深圳[N].廣州日報,20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