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
(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國際教育學院,江蘇 蘇州215104)
圖式理論視閾下英語導游詞教學探析
徐倩
(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國際教育學院,江蘇 蘇州215104)
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都是已有信息在大腦中的儲存方式,是大腦對過去經驗的反映,是已有信息對新信息進行重構并使其與已有信息相融合的過程。英語導游詞的學習,是在已有信息與新信息之間建立聯系的過程,是一個運用已有圖式來建構新圖式的雙向互動的過程。借鑒圖式理論改進導游詞的教與學,填補新舊知識間鴻溝的必要信息,幫助學生建立圖式網絡,并將圖式運用于新信息的學習,才能保證對新信息全面深入的理解,導游詞也才有可能活學活用。
圖式;圖式理論;英語導游詞;雙向互動
蘇州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游城市,自古以來就享有“人間天堂,東方水城”的美譽。展示蘇州多姿的自然風光和婉約的人文風情,使蘇州走向世界,語言是其最基本的依托。涉外導游不僅要真實生動地將景點介紹給國內外游客,將蘇州特有的文化意蘊傳遞和闡釋出來,更要注重目的語的準確性與得體性。畢竟,它們往往被賦予了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人們總是期盼著更多的中國文化元素能原生態地“走出去”[1]。筆者試以《Travel Round Jiangsu》[2]一書中蘇州虎丘景區英語導游詞為例,探討圖式理論及其在英語導游詞教學中的實際應用,以期從中摸索出英語導游詞的語言特點和教學規律,最終服務于旅游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
1.1 理論概述
圖式的提法最早出現于哲學家、心理學家Kant的著作,他于1789年提出:圖式是連接概念和感知對象的紐帶。后來在20世紀30年代,英國心理學家Barlett在其著作《記憶》中提出了圖式理論,認為圖式是已有信息在大腦中的儲存方式,是大腦對過去經驗的反映,是已有信息對新信息進行重構并使其與已有信息相融合的過程[3]。
根據前人的研究,圖式是一種記憶結構,是一種有層次的知識網絡。人們在接觸或認識新事物時,總會受先前經驗的影響,即頭腦中已存在的圖式。此時,圖式會將新事物與相關的已知事物相聯系,激發出認識新事物的圖式,從而完成對新生事物的理解并獲得新經驗,從而在新語境下形成新圖式。
1.2 圖式理論與英語導游詞的關聯
根據Rumelhart的圖式理論,圖式包括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這三個部分。語言圖式指詞匯、語法和習慣用法等方面的知識,內容圖式指語言知識、背景知識及讀者通過語言圖式對語言材料的熟悉程度,形式圖式指讀者對文章體裁和篇章結構的了解程度[4]。這三種圖式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導游英語作為旅游英語的核心,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在一定的工作環境中運用英語開展工作的交際能力。英語導游詞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有明確的目的,即由于職業的需求,學習者需要達到相應的使用英語的能力;二是有專門的內容,應該由以下三個要素組成:導游過程中使用的語言、景點背景知識和講解語篇的組織技能。
顯然,導游過程中使用的語言涉及詞匯、句型、篇章及語音、語調的處理能力。景點背景知識指的是在導游過程中所需要的歷史、地理、文化知識等,其內容既包括中文的,又包括英語等目的語的。而語篇組織技能是指從事導游服務過程中所必需的交際技能,既有語言方面的,也有非語言方面的,如跨文化意識等。
由此不難看出,導游過程中使用的語言屬于語言圖式范疇,導游英語教學中的景點背景知識屬于內容圖式范疇,而語篇組織技能即屬于形式圖式范疇。
英語導游詞教學要求學生掌握涉外導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熟悉相關景點的背景知識,最終具備較高的英語應用水平。從圖式理論的角度來看,應達到如下目標:建立新的知識背景以及激活已存在的背景知識,從而形成新的知識體系。作為導游與旅游者進行口頭交流所使用的語言,英語導游詞應具備口語化、準確性和現場感等語言特征?;诖?,導游過程中使用的語言、景點背景知識和語篇組織技能等,是組織教學的重要內容。
2.1 語言圖式
語言圖式是圖式理論的基礎,指學習者所掌握的語言知識,即詞匯、語法等知識,學生必須首先掌握導游英語的專業詞匯和術語。例如,蘇州虎丘景區內景點和亭臺樓閣的表述pavilions,terraces and towers碑刻碑文inscriptions on a tablet等。以上術語對于初學者是新圖式,學生可將這些新圖式不斷積累并提取,以內化為固有的知識,形成一個變化無窮的動態狀態,從而達到理解并儲存到長時記憶中的目的。
其次在導游詞講解過程中可通過近義詞的使用,突出詞匯的生動性。如:
例1 Standing at the foot of the bridge,we can command a nice view of the front side of the hill,whichis likened toa crouching tiger.Across the bridge is the Second Entrance Hall.Itresemblesthe head of a tiger.The gateis regarded asthe mouth while the two round windows are seen as the eyes of the tiger.The slope of the hilltakes resemblanceto the back of the tiger.Where is the tail of the tiger? The pagoda atop![1]
以上是對“虎丘”來源的一個解釋——丘如蹲虎:二山門就像老虎的頭顱,洞門像老虎的嘴巴,窗洞像老虎的眼睛,山丘像老虎的脊梁,寶塔像老虎的尾巴。劃線的那4個詞組,其實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像”,但句句都不同,不同詞匯的使用增強了導游詞的變化性和現場感。此外,最后的設問句,起到了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集聚旅游者的思路的作用,使導游講解有效進行。
2.2 內容圖式
具體景點導游詞的內容圖式,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景點導游詞的內容都有共同的框定范圍:地理位置、占地面積、主要景點區域以及旅游價值等。例如,虎丘導游詞的開篇就對此作了介紹:
例2 The Tiger Hill is said to be the most attrac?tive spot of historical interest in Suzhou.Thirty-six meters above sea level,630 meters in circumference and some 20 hectares in area,it used to be called the Hill of Emergence from the Sea.Many places of historical interest have made the hill a tourist attrac?tion.The famous poet Su Dongpo in the Song Dynasty once remarked, “To visit Suzhou without seeing the Tiger Hill is something to regret.”[1]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虎丘是一個名勝古跡,那必然離不開歷史與傳說。在本導游詞中,出現了“虎丘名字的來歷”、“斷梁殿的來歷”、“干將莫邪”、“千人石的典故”等10多個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這些故事與景點一一對應,是對景點介紹必不可少的內容,同時更是學生必須了然于心的內容。這就要求學生對蘇州歷史、吳文化和虎丘的淵源等相當地了解,而且能隨時隨地介紹給中外游客。再如:
例3 A tablet beside the spring is carved with three characters“Han Han Spring”in the handwrit?ing of the Song Dynasty calligrapher Lu Shengqing. (the four big characters in red meaning Tiger Hill’s Sword Pond)This marvelous handwriting was written by Yen Zhenqin,a noted calligrapher in the Tang Dynasty.[1]
對此,作為導游不僅要把映入眼簾的景點介紹給游客,還要將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包括歷史文化、旅游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文學藝術等挖掘出來,一并傳遞給中外游客。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必需的信息輸入外,也可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圖文并茂地讓學生對各景點的典故傳說在腦海中形成圖式。教師也可采取分組討論、提問和模擬導游等方法,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激活已有的圖式。引導學生在掌握某一領域的文化背景的基礎上,激活旅游景點描寫的基本圖式,從而形成特定的景點文化內容圖式。
2.3 形式圖式
形式圖式是關于語篇的文化和結構方面的知識,即語言使用者對語篇體裁的了解程度。每一種文章的體裁總是遵循一種約定俗成的模型和范式,含有一些可以識別的特征。在虎丘景區的導游詞中,大多是典故傳說,可歸類到記敘文范疇,因此在使用時要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些要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歸納出傳說故事中的上述要素,以提綱的方式幫助學生記憶。
其次,導游詞實則是各景點介紹的語篇的組合,語篇是有序的整體,它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來謀篇布局的。導游詞中景點的介紹,通常是隨著人物的移動而展開的,因此語篇的組織很多情況下是按照空間順序展開的。
例如,虎丘的游覽主要分為前山、千人石和山頂三個部分,在虎丘景區的導游詞中,依次出現了the Bridge of Emergence from the Sea(海涌橋)、the Broken Beam Hall(斷梁殿)、Hanhan Spring(憨憨泉)、Sword Testing Rock(試劍石)、the Pillow Stone(枕石)等12處主要景點。這些景點之間也分別用了:Here is…,On our left side…,Climbing up the hill from…,A little fur?ther on the left…等表示行程的短語,給每個景點具體的定位,充分體現了導游詞的現場感。這樣語篇的組織比較嚴密,條理比較清楚,同時也給學生學習和熟記導游詞提供了線索。如:
例4 The famous Sword Testing Rock is a big oval rock cleft in the middle as if it was split across by a sword[1].
可見,與漢語景物描寫多用華麗辭藻不同,英語的描繪更為直觀和簡潔。例(4)就是如此:講述的是虎丘景區內著名的試劍石的典故,但卻要言不凡、言簡意賅,符合該語境上下文情景。類似這樣的文化典故,“貌合神離卻浸潤著深厚而獨特的民族文化氣息,應置于源語的語言文化語境中細加考量,隨語隨文或闡釋其文化涵義,或提煉其文化規約,或挖掘其語用特征”[5],以力求語言文化信息的動態對等。
英語導游詞的習得和應用,實質上就是一個激活既有圖式和重構新圖式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知識的內在聯系越緊切,記憶的效果就越好??梢?,隨情隨景,邊學邊用,學習內容即工作內容,做中學、學中做,英語導游詞才更具語境意義,才更易于打動游客,才有可能提升特定題旨情景下的綜合應用能力。
[1]唐祥金.生態翻譯學語境下的翻譯改寫及其理據[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14,(3):119-120.
[2]江蘇省旅游局.Travel Round Jiangsu[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3]向曉.圖式理論與旅游英語景點語篇構建[J].黃山學院學報,2008,(6):134-137.
[4]李娜,閆曉磊.從圖式理論的角度探討酒店英語教學[J].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66-68.
[5]唐祥金.公示語反譯及其翻譯生態學理據[J].東北師大學報,2013,(4):125.
(責任編輯 劉 紅)
On English for Tour Guiding and its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ema Theory
XU Qian
(Suzhou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Suzhou Jiangsu 215104, China)
Schema,including linguistic,propositional and formal levels,memorizes and reflects human experiences in the brain.It processes the present information and penetrates the new information.English for tour guiding is thus the process through which the existing and future information comes in close contact and finally become one part.Schema Theory shows how the existing information reconstructs the new information.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the interactive activities of language using,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discourse organization skills really matter.With its help,the teaching of English for tour guiding can be mor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schema;schema theory;English for tour guiding;interactive study
G642.0
:B
:1671-0142(2014)03-0020-03
徐倩(1982-),女,江蘇蘇州人,講師.
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科研團隊項目“高職商務英語綜合能力培養與創新研究”(蘇工院[2013]6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