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運芳
(泰州職業技術學院 圖書館,江蘇 泰州 225300)
高校圖書館是大學生的第二課堂,高校學生在校期間對圖書館利用率的高低,極大程度地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知識面。大學新生入館教育,是學生進入圖書館接觸各類知識的良好開端,其意義非常重要[1]。但現行的入館教育,因其模式的固定、形式的單一,很難適應當代大學生心理的需求,也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對新一代大學生入館教育進行形式和內容的創新已很有必要。各高校圖書館應將大學生的入館創新教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經過網上查詢各高校現行入館教育模式并經過對周邊高校的實地考察,筆者選了最基本的四種現行入館教育方式進行利弊的闡述,進而提出創新教育的模式、內容并進行了可行性分析,旨在使其能夠被大學生接受,從而達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新生參觀圖書館結束后,每人發一本新生入館須知手冊,這是各大高校圖書館使用得比較多的方式。雖然有效,但是形式生硬刻板、沒有任務安排,更沒有吸引學生的亮點,學生并不一定會去仔細閱讀手冊。
組織新生集中利用周末休息時間聽取入館教育的講座報告。報告內容涉及圖書館概況、借閱制度、網絡信息服務、數字圖書館服務、特色服務及其他相關服務、讀者文明公約等,這種講座,有的學生雖聽進了部分內容,但因其內容單一、形式落后,很難激發他們的興趣,他們只是帶人不帶心,進入圖書館后根本不會借閱操作。
帶領學生參觀圖書館是大多數圖書館采用的傳統方法之一。這種方法雖然可以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圖書館館舍、館藏情況,但由于學生人數眾多,不僅導致館員工作量巨大,而且學生一下子無法了解圖書館的整個情況,無非是為了應付差事似的走馬觀花,結果不甚理想。
目前,國內部分高校圖書館采取了視頻演示的新生入館教育模式。一般常用的是畫面與音樂的結合,同時以配音的形式介紹圖書館館藏的內容與特點。比如: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云南工商學院圖書館、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揚州大學圖書館、金陵科技學院圖書館等。視頻演示雖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學生事實上并沒有直接參與圖書館的有關活動,沒有形成主人翁意識,很難讓他們真正地融入到圖書館的要求中去。
新生入館教育作為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引導新生入學后自主學習起著積極的作用。但以上常規的新生入館教育方法或受觀念、時間、空間和人員的限制,或者在形式上不夠活潑,不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尋找新的讓大學生樂于接受的入館教育模式。
按照心理學上的觀點,人們對事物初次接觸所形成的印象往往是最為深刻的,并且會產生“優先效應”。對于還未步入大學校門的新生來說,對圖書館都充滿著美好的向往、好奇,還帶一點點的神秘,都迫切希望早一點進入其中探索奧秘。圖書館第一時間將介紹圖書館的手冊寄到學生手中,讓其對圖書館產生良好的“最初印象”,進而激發熱愛圖書館,迫切希望進入圖書館的熱情,從而提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這無疑將會有效縮短新生對大學里新的學習方式的熟悉和適應期[3]。介紹圖書館的手冊及編制的手冊內容考卷隨錄取通知書一并發放,并告知只有考試合格,才能獲得圖書館的借閱證[2]。這不但給新生安排了任務,更有利于讓新生還未進校,就對圖書館有了一定的了解。新生收到錄取通知書離學校開學還有一段空余時間,大多數學生是沒有特別任務的,正好讓他們在沒有任何負擔的情況下,認真閱讀圖書館讀者手冊,還是帶著問題讀的。相信大多數的學生都能將考卷做好。
也許有人認為,高校圖書館在高校中居于從屬地位,將入館手冊同錄取通知書一并發放,也許得不到校方的認可。但只要理由充分,相信校方也會支持的。因為高校圖書館是大學生的第二課堂,是高校育人的搖籃和文明、智慧的發源地。學生熟悉了圖書館,就等于熟悉了第二課堂。他們在圖書館學習,除消化課堂知識外,主要就是進行創新性學習;可以借閱圖書、瀏覽報刊雜志,涉獵時事新聞、也可以學習方方面面的課外書籍。在圖書館的學習和思考,可以讓學生明白自己學習的目的,也能使學生在沒有任何外力的條件下,開啟想象的空間,與自然接近、與生活接近,與自我接近。還可以自由瀏覽各種書籍,提升內涵、陶冶情操。翻開歷史畫卷,細細回尋,我們不難發現,許許多多的名家、偉人、他們的成績就是在圖書館完成的。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閱覽大廳之所以久負盛名,是因為它是許多19世紀著名思想家經常光顧的地方。卡爾。馬克思就曾經在此寫作巨著《資本論》。2012年10月11日,在高雅的殿堂里,莫言,原解放軍保定某部圖書管理員(時名管謨業),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莫言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跟他在圖書館的工作和學習是密不可分的。1926年毛澤東、李大釗,都曾在北大圖書館刻苦學習過。由此可見,創新性的知識并不是出自于灌輸式的教育,而是來源于學生恒久地學習一門專業知識,并對這門知識進行恒久的思考并創新,而高校圖書館正為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空間。
某種意義上來說,它甚至比第一課堂更能啟發學生的潛力。圖書館屬于學生自主學習的自由空間,自由的空間永遠比刻板的模式更具伸展性;新生進入圖書館在人類沿襲的文化財富面前,借鑒、學習、吸收、思考、創新;心靈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遨游;大量的閱讀可以讓一個青澀的少年新生,通過三到四年的學習,變成一個思想成熟,行為規范的有用人才。
報告會排演成師生互動的劇目。先策劃、安排各系部新生分別完成兩個節目;一個節目內容必須圍繞圖書館的館舍建設、各部門的設置、規章制度、文明公約等內容展開;另一個節目自由發揮,形式不限,旨在活躍會場氣氛,發揮專長。主持人宣布新生入館教育報告會開始;第一,開場分別邀請院領導講話,圖書館館長講話。第二,講話完畢就開始提問入館手冊的內容,答對的同學有小紀念品,并在背影投影上給予笑臉的獎勵,并播放聲音說:“答對了,你真棒!”答不對的同學在背影投影上給予哭臉以示批評,并播放聲音說“答錯了,回家再讀一遍吧,加油!”第三,由圖書館管理人員及各系部新生開始表演節目。節目完畢,主持人選擇圖書館館藏的優秀書籍向新生介紹,用勵志的語言,滿含激情的總結,激勵學生的心靈,鼓舞學生的學習斗志……
這種互動方式,集聲、色、情、景為一體,不但滿足了90后新生思維多元、行動新穎的習性,也達到了寓教于樂的效果。不僅僅是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喜愛的一種教育方式,也是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的一種喜聞樂見的接受知識的方式。
名為:“新生到圖書館學雷鋒”,實則讓新生到圖書館參加公益勞動。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學習圖書館的借閱流程,規章制度等規則,讓新生在勞動中體味到圖書館整潔的書架,排列整齊的書籍,明亮的閱覽室,是圖書館工作人員辛勤勞動的結果,從而珍惜并尊重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勞動。在今后的借閱和學習中懂得在圖書館借閱、自習時不按規章的亂插亂放、亂丟亂占的行為是對管理人員勞動汗水的忽視和不尊重。
另一方面學生從高中生轉變成大學生,是一個由青澀走向成熟,由幻想轉向理智的過程。大多數學生看上去像成人,實際上行為和談吐還屬于稚氣未脫的少年。他們需要引導、磨練,需要參加社會實踐來鍛煉能力、增長經驗。如果不讓他們參加勞動實踐,學生永遠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從而進行換位思考。曾有幾次,個別學生曾問筆者:“老師,您在這工作是不是很無聊啊?”“老師,真羨慕您工作這么輕松。”期間,有幾位同學熟悉之后,有幾次上書排架后,當筆者再問這些親歷過上架的同學有何感想的時候,他們都羞愧地搖著頭,感嘆道:“真是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練啊!我在書架上找書歸位,頭都轉暈了。老師你們真辛苦,我們以后一定自覺遵守圖書館規章制度。”由此可見,親身的感受及得上一千次的說教。所以說,有必要安排“新生到圖書館學雷鋒活動”。
將學雷鋒公益實踐活動安排在報告會后的第二天開始一個月內完成,分班級進行。這樣安排不但可以讓學生直觀全面地了解圖書館館藏情況,也可讓新生能夠聽清楚管理人員對借閱規則的講解,也讓新生體會到管理人員工作量的巨大,克服了學生參觀時走馬觀花,應付差事的弊端,讓新生入館教育的內容扎根學生心靈,讓教育的內容落到實處。
高校培養的人才,應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而不只是讀死書的書呆子。課堂教給學生的只是書本知識,只有經過社會這個大課堂歷練出來的人,才是能經風雨,受考驗的社會實用型人才。
同時,筆者認為有必要在圖書館常年開展學生學雷鋒活動,每天安排一個班學生到圖書館參加義務勞動。如果按30個班算,一個班一個月輪到一次。這種活動的開展,不僅能激發他們自立自強的精神,培養熱愛勞動、獨立自主、樂于奉獻的品德,還加強了團隊協作意識。不但讓學生在與工作人員的互動中學到處事的知識,也增長他們的工作經驗及社會適應能力。不能不說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剛入學的新生都是90后的學生,他們對傳統的教學方法沒有興趣,希望能夠有與時俱進的、符合他們口味的新的教學方法來吸引他們的眼球;同時,他們又是伴隨著網絡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對于如何利用網絡可以說輕車熟路,因此通過網上視頻了解圖書館應該是他們樂于接受的一種方式[4]。將視屏制作成微型劇,安排場景、情節、角色進行表演;視屏內容應盡可能簡短、精煉、并具有可看性、趣味性、觀賞性;各高校圖書館可根據自己的館藏分布特點設計劇本,由演員分別扮演圖書館教師、學生甲和學生乙,其主線由圖書館教師引領兩位學生參觀圖書館的全過程,同時在帶領過程中,學生演員會利用各個場景將其他學生可能有的疑問提出來,由圖書館員回答。這樣,就避免了通過講座形式灌輸學生一大套規章制度的弊端,使教學變得生動起來。并且加上教師與學生的同期配音插入視頻相關內容中,配上優美舒緩的旋律,讓微型劇視頻更具人文色彩。
視頻制作好以后,放在圖書館主頁的醒目位置上,新生可以隨時上網在線觀看。對于新生視頻微型劇中不懂的問題,可以到咨詢部進行咨詢。這種方式,不但符合當代大學生的特性,避免了刻板、生硬的入館教育模式,使教學變得生動起來。
每年新生入學,各高校學生處都會給每一位錄取的新生發放錄取通知書。圖書館只是將新生入館須知手冊及裝訂好的入館須知考卷(考卷上寫明考試時間,并告知考試不及格將延緩發放借閱證,直到考試合格為止)夾在新生入館須知手冊內一并送到學生處,由學生處放入學生錄取通知書的信袋內即可。這樣做,既刷新了高校圖書館新生入館教育的方法,也增添了學院的文化內涵,是一舉多得的創舉。
創新的新生入館教育互動形式的報告會,即變刻板生硬的報告為生動風趣的匯報表演,既豐富了新生的文化生活,又讓他們在親身的參與中接受了進入圖書館的前期培訓,而且這種方式跟報告會的人力、財力投入沒有區別,只是讓學生親自參與其中,滿足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從人性的角度上看,學生更樂于接受,使教育效果更加理想。
將“新生到圖書館學雷鋒活動”安排在新生沒課的時候。以到流通部為例:將一個班的學生安排在流通部先聽工作人員講解進入書庫后的程序及借閱方法,然后讓學生學習圖書上架。這樣做,不但解決了圖書館工作人員的不足,還促進了新生和工作人員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讓學生在親身的勞動中體會到了應該珍惜工作人員的勞動成果,從而在以后的借閱過程中,遵守圖書館規章制度,尊重圖書館管理員的勞動。
視頻介紹圖書館,就是將院校圖書館的館舍、部門、館藏、規章、文明公約等制作成微型劇。在科技信息迅猛發展的今天,拍攝一段視頻微型劇已是童叟皆會。以介紹圖書館為題材寫一個短劇本,找一個形象氣質好、普通話標準、熱愛圖書館并富有激情的館員講解及解答學生疑問,選兩個學生負責提問題。拍攝工作既可以請學校宣傳部的專業人員,也可以圖書館自己完成。拍攝完畢后,給整個視頻加一個漂亮的開頭與結尾,再在視頻中插入報告會時拍攝的同學們參加表演的視頻內容,以達到瀏覽率高的效果,配以優美的背景音樂,使整個視頻情景交融。將整個視頻的時間控制在30分鐘之內,以保證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看完。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階梯。當今世界信息變化日新月異,只有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新生入館教育作為高校圖書館的常規工作,年年都要舉辦。如何使這項工作超越刻板的教條,做出新意,應該是每個圖書館人思考的問題。90后新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其特點是自我意識強,集體感差,骨子里隱含著“你并不比我強的思想”。他們這一代人條件較好,什么都在超前,手機用3G,學習用筆記本;新穎的,高端的科技信息產品樣樣接受,所以新的入館教育方式和內容,正好符合他們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點;另一方面,創新的入館教育模式和內容也拓展了新生入館教育的視野,提高了學生對圖書館和圖書的熱愛之情,滿足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使他們更愿走進圖書館。
[1]周運芳,張俊.淺談高校圖書館新生入館教育的重要性[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2):19,40.
[2]鄭琳.新生入館教育亟待強化和創新[J].懷化學院學報,2006,(9):187-188.
[3]毋新梅.大流通服務模式下的大學新生入館教育的創新[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34-135.
[4]隆茜.新生入館教育微型劇的開發實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20(8):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