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文
(山東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山東 濟南 250002)
同種書的復分雖然遠不及同類書的復分那樣引人關注,但它卻關系到相當一部分圖書排序的唯一性和條理性,關系到讀者對這部分圖書的便捷和有效利用,因此,作為圖書分類人員不可不察。筆者擬就同種書的含義、判斷依據、表現形式及復分方法做一探討,以求同種書復分的規范與統一。
關于什么是同種書,大致有3種觀點:①“同類中凡書名相同、內容關聯,書名關聯、內容相同者統稱為同種書[1]。”②“同一責任者所著的同一題材內容的書為同種書。包括由于不同文體形式、不同版次、不同譯者、續寫者以及改寫者等等。即便是改變了書名,但未改變題材內容和第一責任者的圖書亦是同種書[2]。”③“所謂同一種書,是指內容、出版、印刷等項完全相同的圖書。凡經改版或內容有所改動的,則不是同種書[3]。”換言之,“所謂同一種書,是指與某一書有緊密聯系的圖書,如前面所例舉的種種情況(引者注:指多卷書、連續性會議錄和年鑒、不同版本、姊妹篇、非書類型本等),盡管它們著者不同,出版時間不同,但在取書次號時,應以最先入藏的那本書為主,其余書不另給書次號,而是輔之以區分號,這樣才能將同一種書集中在一起[4]。”一般而言,內容和形式方面與一書完全相同的圖書才能被認為是同種書,但這樣一來,不僅同種書就只剩下了一書和它的復本,而且同一書的不同卷冊、不同版本和版次乃至與一書相關的配套用書等也都將被排除在同種書范圍之外,即便它們被歸入到同一個類別,由于其間會插入另外一些同類書,致使它們可能被隔開很遠,這給讀者找書用書帶來了極大不便。畢竟,圖書館的藏書是為了用的,因此,我們在界定同種書的含義并對同種書做進一步復分時不能僅從理論出發,而應結合實際,根據讀者的檢索習慣,為讀者用書提供最大便利。依照慣例,圖書館通常將同一書的不同卷冊、不同版本和版次以及在內容上與一書密切相關的書看作同種書。據此,我們將同種書定義為:同類中各方面完全相同或密切相關的圖書就是同種書。它主要包括一書的復本、不同版本以及同類叢書、多卷書和“準同種書”(指為了方便讀者找書而有意集中的與某書密切相關的同類圖書)。
那么,如何判斷兩書或多書是否屬于同一種書呢?筆者認為,判斷的依據在于正確把握“同種書”的內涵和外延。即從書名和責任者入手,緊扣圖書內容這個中心。也就是說,圖書內容的一致性和相關性是判定同種書的主要標準,而書名和責任者則是由外而內、由形式到內容的兩個切入點,是了解一書區別于他書的兩個最直接的入口,因此成為判定同種書的兩個輔助標準。為了便于操作,我們不妨將其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切入點”。當然,同種書的判定也還有其他(如出版印刷等)標準,但我們應該抓住問題的關鍵,這是又好又快解決問題的不二法門。
①同類叢書和多卷書。
②一書與一書的續集、補編、補遺、姊妹篇等。
③書名相同、年代不同的專科年鑒、年度匯編、統計資料、期刊合訂本等,該類型的書名中一般含有公元紀年。
④連續召開的同專題學術會議的歷屆會議文獻(一般題名相同)。
⑤陸續出版的無預定編號的成套專題資料。例如某一研究課題的初始報告、中間報告、進展報告、終結報告、技術報告、數據(資料)報告、備忘錄等[1]。
①同一個作者(包括個人和團體)的不同題名的同一著作。主要包括一些古典名著的不同版本或外文圖書的中譯本,例如《紅樓夢》與《石頭記》是同一種書,作者為曹雪芹,由于長期流傳而出現了不同的題名。又如《西行漫記》與《紅星照耀中國》,書與作者都相同,只是書的中譯名稱不同。
②同一個作者(包括個人和團體)的同類不同著作。例如,射雕英雄傳/金庸著.書劍恩仇錄/金庸著.碧血劍/金庸著……
③主要作者(包括個人和團體)相同,而其他作者不同的同類著作。例如,母親/(蘇)高爾基著,夏衍譯;母親/(蘇)高爾基著,高凱譯等。
④作者不同,書名相同且內容關聯的同種書。例如,“當代建筑美學趨勢(上)/萬書元著”與“當代建筑美學趨勢(下)/趙巍巖著”[5]。
⑤作者不同,書名不同且內容關聯的同種書。例如,“歷代書法論文選/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與“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崔爾平選編校點”[6]。
①制作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各種版本,例如印刷方式和印刷時間不同所產生的鉛印本、彩印本、影印本、木刻版、石印版、某年某月第某次印刷等,排版方式不同所產生的大字本、豎排本、縮印本等,文種不同或同一文種的文字形式不同所產生的藏文本、英文本、德文本、翻譯本(含外文中譯和古文今譯)、繁體字版等,裝潢設計與裝訂方式不同所產生的封面設計不同,如平裝、精裝、豪華本、普及本、線裝本、合訂本、分冊本等。
②版權歸屬不同而形成的各種版本,例如出版者不同、標準書號不同、新1版等。
③物理形態不同而形成的各種版本,例如頁數不同、定價不同、開本尺寸不同等。
④制作材料不同而形成的各種版本,例如宣紙本、銅版紙本等。
①一種書因內容不同所呈現的不同版本。這種版本是指圖書內容經過增刪修改或在流傳過程中圖書內容發生變化而形成的各種版本形式,包括內容變更方式不同的增訂本、修訂本、縮寫本(體裁與原書相同)、抽印本、通俗本、節譯本、注釋本等,版次不同的第二版、第八版等,閱讀對象不同的兒童版、少年版、婦女版、盲文版等,學科專業不同的哲學社會科學版、自然科學版等,出版時間不同的××年版、上午版、下午版、周末版等,面向不同地域的如農村版、海外版等,內容深淺程度不同的初級本、中級本、高級本等,內容成熟程度不同的試用本、通用本等。
②傳主相同而作者不同的傳記著作。
③一種圖書和它的配套用書。配套用書包括3種類型:一是一書的參考工具書、檢索工具書或其他參考資料;二是一種教材的習題集、習題解、學生用書、教師用書等;三是一書的獨立成冊的附錄。
最后從內容和形式的異同和關聯程度分析,同種書包含二者完全相同的復本圖書。
盡管同種書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其復分形式大致有3種:①卷冊復分,簡稱“冊分”。主要針對同類叢書、多卷書和一書的續集補遺。②版本和復本復分,簡稱“本分”。主要針對同一書的不同版本和版次、不同復本。③擴展復分,簡稱“擴分”。主要針對同一書的附錄和配套用書、同一人的同類不同著作和同一傳主的不同傳記等。在對同種書進行具體復分時,一種書只給一個書次號,同種書不同的表現形式則分別給予相應的復分符號,包括卷冊復分符號、版本和版次復分符號、擴展復分符號、復本復分符號等。為了便于舉例說明,分類索書號形式表示為:分類號/種次號-版本號=版次號(版次附加號):卷冊號.分卷冊號+擴展號*復本號(注:縱向排列時分三行顯示,第一行為分類號,第二行為種次號-版本號=版次號(版次附加號):卷冊號.分卷冊號+擴展號,第三行為復本號,且省略每一行開始項目的復分符)。
4.1.1 卷冊復分的應用范圍。主要用于兩個方面,一是集中分類的叢書和多卷書的各個單冊的復分;二是一書的續集、補編、補遺、姊妹篇等的復分。
4.1.2 卷冊復分的標記符號。標記符號分為“復分符”和“復分號”兩部分。“復分符”是復分的標記,它對“復分號”起著規定和識別作用,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復分號”是復分的序號、號碼,它隨圖書的不同而變化。據此,卷冊復分的符號形式為“:A.B”。其中,冒號“:”為卷冊復分符,字母“A”為卷冊復分號,二者合起來表示圖書卷冊的第一個層次;句點“.”為分卷冊復分符,字母“B”為分卷冊復分號,二者合起來表示圖書卷冊的第二個及其余層次。
4.1.3 卷冊復分的具體方法。卷冊復分號及分卷冊復分號均用阿拉伯數字表示。
例1: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分冊/姚雪垠著,標引為I247.5/3:1.2。
例2:①亂世佳人/(美)瑪格麗特·米切爾著,標引為:I712.45/6;②斯佳麗:亂世佳人續集/(美)亞歷山德拉·里普利著,標引為 I712.45/6:2。
4.2.1 版本復分的應用范圍。①用于復分形式和內容方面與原版本不同的版本類型,亦即形式版本和內容版本。②用于復分書名中含有時序的匯編文獻和擁有ISBN的連續出版物,包括會議文獻、年度出版物(指按年度出版的介于書與刊之間的一種出版類型,像年刊、年鑒、年度匯編、統計資料、論文集等)、期刊合訂本等。
4.2.2 版本復分的標記符號。版本復分的符號形式為“-C=D(E)”。其中,短橫“-”表示形式版本復分符,字母“C”表示形式版本復分號;等號“=”表示內容版本復分符,字母“D”表示內容版本復分號;圓括號“()”表示內容版本的附加復分符,字母“E”表示內容版本的附加復分號。
4.2.3 版本復分的具體方法。對于形式版本,用版本種次號(簡稱“版本號”)復分,即按同種書的分編先后,除第一種形式版本不加復分外,其余的形式版本依次給予2、3、4……的順序號。關于內容版本,用版本版次號(簡稱“版次號”)復分。通常情況下,圖書的版次大約有3種表現形式:①“出版年月+版次”(例如:2009年3月第一版)。②“出版年月+文字”(例如:2008年8月修訂版)。③“出版年月+版次+文字”(例如:2008年8月第一版修訂本)。對于版次的第一種形式,除第一版不加復分外,其余形式按版權頁所載的版次復分。當版權頁所載版次與題名頁所載版次不同時,取出版年作版次號。對于版次的第二種形式,取出版年作版次號。對于第三種形式(即版與本同時出現,如2010年縮印本等),用版次附加號區別。版次附加號則取相應版次的版本類型詞的漢語拼音首字母大寫表示,例如,“縮印本”表示為“SY”,“大字本”表示為“DZ”。對于某些版次形式之所以取修訂再版的年份作為版次號,一則因為版權頁與題名頁記載的版次形式往往不同,如有的版權頁標“修訂版”,而題名頁卻標“增訂版”,有的版權頁標“第一版”,而題名頁卻標“第五版”,致使選擇陷入兩難境地;二則不同版次之間所反映的是一種繼承與發展的縱向關系,而修訂再版的年份恰是這種關系的最好代表,它比使用“修訂版”“增訂版”這樣的表達方式要更加具體專指,在人們的思維中更容易定位,換言之,用出版年號作版次號可以化繁為簡,降低取號難度,提高標引效率。
4.2.3.1 形式版本的復分。例3(出版者不同):①《水滸傳》(上、下),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第1版。上冊標引為I242.4/7:1,下冊標引為 I242.4/7:2。②《水滸傳》,中國文學出版社,1997年第1版。標引為I242.4/7-2。③《水滸傳》,團結出版社,1998年第1版。標引為I242.4/7-3。④《水滸傳》,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版。標引為I242.4/7-4。
例4(文字不同):①中國無電地區可再生能源電力建設/時璟麗,都志杰,任東明等編著.—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標引為TM61/6。②中國無電地區可再生能源電力建設:英文/時璟麗,都志杰,任東明等編著.—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標引為 TM61/6-2。
4.2.3.2 形式版本和內容版本的復分。例5:①《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75年第1版。標引為G254.122/3。②《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第2版,書目文獻出版社,1980年第1版。標引為G254.122/3-2。③《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簡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0年第1版。標引為G254.122/3-2(JB)。④《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第3版,書目文獻出版社,1990年第1版。標引為G254122/3-2=1990。⑤《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4版,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第1版。本版雖改換了題名和出版社,但與前者仍是同一種書,所以,標引為G254.122/3-3或者 G254.122/3-3=1990。⑥《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5版,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第1版。標引為G254.122/3-4或者G254.122/3-4=2010。
4.2.3.3 內容版本及其附加復分。例6:①《辭海》(1999年版普及本),上、中、下,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第1版。三冊分別標引為 Z32/3=1999:1,Z32/3=1999:2,Z32/3=1999:3。②《辭海》(1999年版彩圖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第1版。標引為 Z32/3=1999(CT)。
4.2.3.4 會議文獻的復分。用版次符號和版次的附加符號分別表示會議文獻的“屆”與“次”,或者用版次符號表示會議文獻的年代。例7:①《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文件匯編》,標引為D622/1=9(5)(類目注釋:“依會議屆次排”)。②《北京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標引為G811.211/1=2008(類目注釋:“以下各種運動會均依年代排”)。
4.2.3.5 年度出版物的復分。用版次符號表示年度出版物的內容年份。例8:中國圖書館年鑒(2003)/李國新主編,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標引為G259.2-54/1=2003。
4.2.3.6 期刊合訂本的復分。用版次符號表示期刊合訂本的出版年,用卷冊符號和分卷冊符號分別表示同一年度的不同卷冊與分卷冊。例9:《家庭醫生》(1998年合訂本),上冊。標引為 R-55/2=1998:1。
4.3.1 擴展復分的應用范圍。①同一種書的附錄;②同一種書的配套用書,包括同一種書的參考工具書、參考資料和檢索工具書,同一種教材的教學參考書等;③同一作者的同類異種著作,但《中圖法》中有專號(如“I210魯迅著作及其研究”等)的不屬于此范圍;④傳主相同而作者不同的傳記著作,但《中圖法》中有專號者(如“A761鄧小平傳記”等)除外。
4.3.2 擴展復分的標記符號。擴展復分的符號形式為“+F”。其中,加號“+”表示擴展復分符,字母“F”表示擴展復分號。
4.3.3 擴展復分的具體方法。
4.3.3.1 同一種書的附錄的擴展復分:以“附錄”之題名不同于原書題名的關鍵詞的漢語拼音首字母并大寫形式作為擴展復分號。若“附錄”部分無單獨的題名,則擴展復分號以“附錄”二字的漢語拼音首字母并大寫形式表示。
例10:①5年高考3年模擬.2006B版:理綜 /張國蜂...[等]主編.—2版.—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296頁.定價:29.00元(含答案全解全析)。索書號為 G634/11=2006B:12(注:“=2006B”是版次符號,“:12”為“理綜”卷的卷冊符號)。②該書附錄:《答案全解全析·理科綜合》,頁數為297-400頁,無單獨的ISBN和價格,索書號可標引為 G634/11=2006B:12+DA。
4.3.3.2 同一種書的配套用書的擴展復分:以配套用書的類型詞(如詞典、手冊、目錄、索引、注釋、使用說明、教師用書、學生用書、習題集、習題解答、實驗、實習等)的漢語拼音首字母并大寫形式作為擴展復分號,如“詞典”的擴展復分號為“CD”。
例11:①《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 4版),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第1版。索書號為G254.122/3=1999。②《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四版)使用手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第1版。索書號為G254.122/3=1999+SC。
例12:①《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索書號為K204.2/1。②《<史記>新證》,天津人民出版社,1974年。索書號為K204.2/1+XZ。
當然,對于《中圖法》中已設有專類的,同一種書的配套用書應入其專類,而不能與其原書一起作為同種書進行擴展復分。如,《紅樓夢》與《紅樓夢索隱》《紅樓夢導讀》,前一種入I242.4,后兩種入 I207.411[6]。
例13:《大學英語教程》索書號為H31-43/6;那么,與其配套的“教師用書”和“學生用書”的索書號就可分別標引為H31-43/6+JS,H31-43/6+XS。
4.3.3.3 同一作者的同類不同著作的擴展復分:以同一作者不同著作分類的先后順序給號,第一種著作不加復分,從第二種開始,依次按2、3、4……的順序編號。即先以某一個種次號作為某一個作者的專號,同一個作者的同類著作再按著作種次號復分。
例14:①《可愛的中國書》,劉國鈞著,索書號為I256.1/2。②《中國書的故事》,劉國鈞著,索書號為I256.1/2+2。③《中國書史簡編》,劉國鈞著,索書號為I256.1/2+3。
另外,《中國圖書館分類法》類目注釋中凡注明“依著作人排”的類目(如,Z842中國私家藏書目錄,Z862中國個人著作目錄等),也可仿此辦法對同一個作者的同類著作再復分。
4.3.3.4 同一傳主的不同傳記著作的擴展復分:按同一個被傳人的不同傳記作品的分類順序給號,第一種傳記不加復分,從第二種開始,依次按2、3、4……的順序編號。即先以一個特定的種次號作為某一個被傳人的專號,同一個被傳人的傳記著作再按著作種次號復分。
例15:①魯迅傳/林志浩著,1981年第1版,索書號為:K825.6=6/29。②魯迅傳略/吳中杰編著,1982年,索書號為:K825.6=6/29+2。③魯迅傳/林志浩著,1991年第2版,索書號為:K825.6=6/29=1991。④文化泰斗——魯迅/譚桂林編著,1994年,索書號為K825.6=6/29+3。
復本書復分的標記符號用“*G”表示。其中,星號“*”表示復本復分符,字母“G”表示復本復分號,且復本復分號以分數形式顯示。例如,某種書共有5個復本,其第二個復本就可表示“*2/5”。如此編號,每種書的總復本數和每個復本在其中的排序情況一目了然。
另外,在機讀目錄環境下,有的編目軟件(如深圳科圖自動化新技術應用公司研制的ILAS)生成的圖書標簽可以顯示每冊書的條碼號,而條碼號間接地起到了區別同種書內各個單冊的作用,所以圖書館一般都不再單獨編制復本號,而是代之以條碼號。再者,書標上的復本號對于圖書排檢和圖書賠償與注銷的影響不大,它僅在藏書清點和藏書剔除時有所幫助。
同種書是指同類中相互之間完全相同或者密切相關的書。判斷同種書的根本標準在于圖書內容的相關性和一致性。在具體的判斷過程中,既不能只盯住書名或作者不及其余,也不能局限于“標準”的條條框框不敢越雷池半步,而應做到內容和形式兼顧且靈活把握“標準”——一句話,一切以方便讀者查找利用圖書為最終目標。盡管同種書的類型多種多樣,但利用“冊分”“本分”和“擴分”等3種復分(又稱輔助區分)方式,便可將同種書的不同類型以及同一類型的不同點一一區別開來,并固定其排列順序,從而最終實現了同種書復分所要求的個別化和有序化,為圖書的科學排檢提供了依據。
[1] 郁德祥.我館改進圖書排架種次號的實踐[J].科技情報工作,1986(1-2):21-22.
[2] 王瑋琦.中文圖書版本淺論[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4):110-111.
[3] 周文駿.圖書館學情報學詞典[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122.
[4] 李楠.談索書號的多功能性與標準化[J].江西圖書館學刊,1995(2):30-31.
[5] 黃久斌.現代中文同種書的版本問題芻議[J].四川圖書館學報,2003(6):43-45.
[6] 郭莎.現代中文同種書的界定[J].昆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