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薇,梁克龍,官品佳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117)
20世紀90年代,我國在高校實行了大學生擴招政策,直至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727萬,隨著這個群體的壯大,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演化。這個發展過程,本是漸進而緩慢的,西方國家要用20至30年的時間才能完成;然而在中國,這個演化過程只花了5年時間。如此巨大的飛躍必然引發一系列比如經費、組織、管理、師資等相關方面的問題,尤其是大學生就業問題,許多大學生將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尷尬,被百姓們調侃為“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學生家長生不如死”。高校離校未就業畢業生是在取得高校畢業證書后仍未落實就業崗位的應屆畢業生。相對于整個大學畢業生群體,畢業未就業的大學生雖然比重較小,但很明顯,他們的就業難度更大,服務個性化要求更高。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部分未就業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挫折。剛剛離開校園的大學生,自我認知和自我定位還處在探索階段,在復雜的社會和巨大的壓力面前,他們的生理、心理和行為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高校在給予離校未就業大學生解決實際困難幫助的基礎上,也很有必要關注這個群體的心理狀態,尤其是隨之產生的不良心理狀態,并不斷給予關心,探索一條有效的教育引導途徑,幫助他們進行心理調適。
1.普遍的迷茫狀態。“迷茫”亦作“迷芒”,漢語本義為形容廣闊而看不清的狀態,形容生活或者工作無頭緒、無方向。對于離校迫切想就業而再三嘗試努力仍無法就業的大學生,迷茫成為他們心理、情緒的主色調。站在人生重要的路口,面臨不同的選擇:是要留在擁擠而機會多的大城市做“沙丁魚”,還是停留在生活壓力小的家鄉小城市;是追求碩士、博士研究生等高學歷,還是投身職場積累經驗。在職業選擇中,是追求公務員、教師等穩定的“鐵飯碗”行業,還是由興趣出發,去追求自己熱愛的職業。在求職過程中,是廣泛撒網,還是不達目的終不罷休,只鐘情于某些特定行業。
由于畢業生角色的突然轉變,對自身定位不明,沒有對未來的職業形成明確規劃,他們既想追求夢想,找一份心儀的工作,但迫于各種現實問題而不得不降低標準。面臨抉擇,這部分同學心理背負很大的壓力,他們不知道該如何理解并確定合適的行為方式,因而出現迷茫的心理狀態。據調查,畢業三年之內屬于職業探索期,這個階段畢業生還沒有形成對未來職業的承諾,易造成摩擦性失業,即通過不斷的跳槽來嘗試較多的工作,在不斷變換嘗試的過程中才會逐漸確定職業的發展方向,因此,這種迷茫其實具有普遍意義。但是,這種長期待就業的迷茫狀態也會更挫傷他們探索的勇氣。
2.自我價值感降低。關于對自我價值感的論述,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著名心理學家認為自我價值感即獲得的成功與自我期許的比例。其中,個體希望自己達到的最好狀態即為自我期許,該狀態成為衡量自我期許的標準后,個體對自己完成想要做的事情的程度決定了個體的價值感受。未就業大學生在自我認識方面表現特點為自我價值感的降低,并且與求職現狀相關。在求職過程中過多的失敗次數,導致求職者對自己的看法發生了很大改變,出現了較多的負性認知,包括對自我的否定以及對自我的懷疑,也就無法對自我價值感進行客觀的認識。
作為學生工作者,在與學生的接觸中,一些未就業大學生就表示“找不到一點屬于大學生的優越感,懷疑自己上大學的目的”“用人單位只強調工作經驗,沒有競爭優勢”,這些都使剛從校園進入社會的大學生感到一種失落感,在待就業中滿懷期許,但現實卻布滿艱辛。大學生在心智等各方面本就不夠成熟,自我認知和自我判斷在某種程度上受外界影響還很大,因此未就業經歷更易引起對自我的否定和自我價值感的挫傷。在求職過程中頻繁地遭遇挫折,如果自我調節能力不強的話,一方面會導致大學生在新的就業選擇過程中過分降低自己的職業要求、在否定自己優勢的情況下被動適應就業市場,另一方面會導致大學生由于自我價值感過低而出現回避退縮的行為,喪失參與求職活動的勇氣。
3.社會的負面效應加強。求職路上的不斷碰壁以及失落心理也會使未就業大學生對社會看法呈現一種片面化的較極端特點。部分學生抱著這樣的觀點:“能力比不上社會關系”、“別人有的是背景,而我只有背影”,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現象來概括整個社會為殘酷、不公,從而引發對社會的不滿和對立。
這種知覺使他們產生個體力量渺小的感覺,出現這種心理狀態一部分原因是處于自我保護策略,促使他們把求職失敗的一些內在原因歸結為了外在原因,把個別現象放大為普遍的規律。另一方面,深層次的原因與學生在校內參加社會活動以及了解社會程度有關。他們對真正的社會狀況了解不深,只能從長輩、老師、朋友或社會輿論方面去了解,參與社會的實踐活動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踏入社會后對社會的認知產生偏差,負面認知增加,從而也引發負面的情緒。
1.明確未就業畢業生就業引導思路與措施
思想工作的對象是“人”,做“人”的工作切忌“一刀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離校未就業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心理狀況不盡相同,因而,深入調查并全面了解畢業生的具體情況,針對不同心理狀況對癥下藥,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比如,幫助出現逃避和自卑的未就業畢業生就要著重消除膽怯心理和緊張情緒,對與已就業同學進行對比而產生失落的未就業畢業生就要著重幫助他們克服攀比心理,擴大就業視野,出現茫然狀態的同學就要著力幫助他們做好自我定位和職業定位等。
2.建立畢業生就業的持續跟蹤與服務體制
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始終是學校關注的一個群體。在畢業生待就業初始階段要基本能夠保持聯系,并定期做摸底統計工作,持續地關注這些畢業生的就業進展情況,為待就業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和服務。這項工作一般是輔導員承擔。然而,隨著高校崗位的流動,很可能出現輔導員需要承擔新的工作任務或工作部門的轉移,那么學校與待就業畢業生之間的聯系便自然而然地逐漸減弱。因此,高校必須建立和完善未就業畢業生的跟蹤及持續服務機制,建立常態的聯系服務制度,及時掌握這些學生的就業情況以及遇到的困難;要盡可能地為待就業畢業生的技能培訓、考研等提供有效幫助,扎實、持久地開展大學生就業工作。
3.發揮學校與家庭在就業中的合力作用
家庭對于大學生擇業觀、就業觀的形成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同時,家庭也是影響待就業畢業生心理狀態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畢業生希望謀求理想的職業,即使從自身發展上來看,也希望以此減少對家庭的依賴,改善家庭生活狀況或者回報父母;另一方面,在求職過程中,家庭不僅可以提供物質幫助,還能在心理和精神上給予學生關心和支持。因此應加強“家校聯系”,讓高校與家庭形成促進和幫扶合力,從而實現對離校未就業畢業生思想教育引導工作在時空和信息上的互補。
4.建立一支畢業生就業引導的心理輔導隊伍
如前文所述,高校離校未就業的畢業生在面臨求職路上的種種考驗,容易產生種種不良的心理狀態,而高校目前針對畢業生的主要工作一般是提供就業信息,組織供需見面,對于思想的教育引導方面做得較少,這恰恰是畢業生的軟肋。因此,建立一支專門針對未就業畢業生群體的心理輔導隊伍是樹立畢業生良好的待就業心態的應有舉措。比如,通過建立開放已畢業卻未就業畢業生的心理咨詢診所,開通咨詢熱線,通過成立專門網站和微博等新媒體,持續長久地為離校畢業生提供教育引導平臺,幫助未就業畢業生正確認識自我,掌握正確的心理調適方法,使他們建立良好的心態,調整就業觀,克服不良情緒,正確對待就業過程中的各種挫折和挑戰,最終能在人生的舞臺上施展抱負、實現夢想。
[1]袁志剛.失業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7:97.
[2]金慶昕,王希永.大學生心理保健[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
[3]王林,吳健巍.大學生就業指導[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4]黃希庭.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2009-2010[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