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毅
(百色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
“貧困生”問題日益成為高校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引起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為了解近年來民族地區受資助大學生的價值觀的發展狀況,本項目在訪談的基礎上編制了《民族地區受資助大學生價值觀狀況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555份,回收551份,回收率為99.28%;有效問卷550份,有效率為99.82%。調查對象涵蓋了廣西某高校十個系的受資助大學生。
民族地區高校受助大學生生存與發展狀況整體良好,但是在面對困難、交往能力、學習態度、入黨動機和對未來的態度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前期調查顯示,受資助大學生的價值觀狀況總體上良好。大多數的受資助大學生表現為積極樂觀,學習狀況良好,生活滿意度較高,交際能力較強,入黨動機較純,有正確的擇業觀,生活自理能力較高,富有愛心,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強,社會實踐能力較好,價值觀狀況良好。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生活水平較低,解決問題的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心理壓力較大等等,需要進一步給予關注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對策,更好地促進民族地區受資助大學生的健康發展。
1.民族地區受資助大學生面臨的困難是值得關注的問題。調查發現,在大多數受資助大學生面臨的困難中,存在較多的問題。33.7%的受資助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都有困難,22.2%的受資助大學生覺得心理壓力較大。
2.民族地區受資助大學生的交往狀況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在與陌生人交往時,能夠提高受資助大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同時與他人溝通交流之間的相互信任可以促進社會的和諧。然而調查發現,民族地區受資助大學生在與陌生人的交往過程中,17.2%表現得較提防,18.8%表現得較拘謹。
3.民族地區受資助大學生的學習態度問題仍然是值得關注的問題。調查顯示,45.6%學生是為了應付考試,5.1%對考試的態度是無所謂,這說明受資助大學生周圍同學的學習態度還不是很端正,需要進一步加以引導。
4.民族地區受資助大學生的入黨動機問題是值得關注的問題。考察受資助大學生的入黨動機,可以反映出他們對黨的忠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解決。調查發現:有相當部分受資助大學生入黨動機存在功利傾向,入黨是為了將來找份好工作的現象很普遍,隨大流的比例較高,有64.7%的入黨是為了找份好工作,16.8%的入黨是隨大流。可以看出,大多數受資助大學生入黨是為了找份好工作,入黨動機還需有待提高,這可能跟現實的就業形勢有關,需要加強關注。
5.民族地區受資助大學生對未來的態度是值得關注的首要問題。民族地區受資助大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過渡時期,對未來的態度影響著他們的健康成長。民族地區受資助大學生對未來的態度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18.3%受資助大學生對未來感到迷茫;二是對未來感到悲觀的現象依然存在。
民族地區一般經濟發展比較落后,教育水平有待提高,信息傳遞、交往圈子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的現實處境在其發展的道路上留下了或深或淺的烙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然而西部部分地區經濟發展仍然相對落后,人均收入水平較低。調查顯示,73.5%的受調查者學費來源為貸款、助學金以及向親戚借錢,73.5%每月的伙食費在400元以下。受資助大學生在交往心理方面,16.0%的擔心家庭經濟狀況與他人存在差距。因此,經濟上的困難也會導致部分民族地區受助大學生心理自卑。
調查顯示,45.5%民族地區受助大學生認為周圍同學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的,10.9%的受資助大學生認為周圍同學的考試觀是為了得到優秀,獲得相應的獎金。33.8%則認為考試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46.0%認為周圍同學是為了順利畢業而考試的。在入黨動機方面,46.3%的受資助大學生的入黨動機是對黨的信仰與追求,35.5%的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64.7%的認為入黨是為了將來找份好工作,16.8%的則認為入黨是隨大流的表現。在訪談過程中不少民族地區受助大學生表示,他們讀書本身就是為了改變當前的生存狀態。想要改變現狀是好事,但是如果學習的目的變成了應付考試、拿獎助學金,入黨是為了將來找一份好工作,那就要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重視了,應該探索一些引導民族地區受助大學生的教育和發展的富有針對性的對策,以防止他們因為急于改變現狀導致功利化的發展傾向。
調查顯示:受資助大學生在交往心理方面,16.0%的擔心家庭經濟狀況不一樣,57.7%的擔心興趣不一樣,6.3%的擔心穿著打扮不一樣。調查還顯示,不同民族的受資助大學生在與陌生人交往的時候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我們調查的所有漢族受資助學生中,占18.9%的在與陌生人交往時表現得很大方。在調查的所有少數民族受資助大學生中,14.3%的在與陌生人交往時表現得很大方。在與陌生人交往時的表現方面,14.2%的漢族受助大學生較提防,21.4%的少數民族受助大學生較提防。由此可見,漢族受資助大學生在與陌生人交往時比少數民族的受資助大學生表現得稍好,少數民族受資助大學生在交往方面還需加強。
基于前期的調查研究,結合大學生發展目標,民族地區高校受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針對受助大學生的群體特征,樹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真正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理念。強調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高校科學的教育理念,注重從大學生內心的需要出發,實現自我發展,最終達到個體和社會的整體和諧發展。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有利于民族地區高校受助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建議和對策,及時引導受資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與價值觀,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心,完善受資助大學生的人格,鼓勵他們努力學習,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奉獻自己的愛心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最終促進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針對受資助大學生家庭經濟較困難、生活水平較低的問題,應該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教育部衛生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教社政〔2005〕1號)和《中國中共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讓大學生能得到相應的資助,減輕生活的壓力;同時學校可以根據貧困生的特殊情況,給予相應的補助,并加強監督貧困生認定的條件,進一步落實獎助學金政策的實施。
學校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教育形式活動和各種講座、心里咨詢等,使貧困生全面客觀地認識自我,消除其自身不良的心態,引導他們樹立“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人生志向,排解他們的自我焦慮感,加強對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培育貧困大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針對受資助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比較大的問題,學校可以建立各級心理咨詢小組,定期開展心理教育講座或交流會,及時了解受資助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幫助受資助大學生減輕心理壓力,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心態;輔導員或者任課老師要時刻注意學生的心理動態,并及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每個宿舍設立心理聯絡員,專門負責觀察本宿舍人員的心理發展變化,特別是關注受資助大學生的心理情感變動,及時引導受資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心態,各宿舍心理聯絡員要定期向老師反應學生的心理變化情況,并與老師探討相應的解決方案。
經濟資助過度會帶來一定的負面效應,使少數學生滋生“等、靠、要”的消極思想,甚至認為得到的資助是理所當然的,一旦沒有得到,就抱怨社會、抱怨學校。因此,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資助,如何在不斷拓展助學渠道的過程中,利用這些機會實施正確的思想教育,激勵廣大貧困生自立自強,樹立崇高理想,培養自己的綜合技能是本項目的一個重要目標。
針對受助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學校可以成立社會實踐培訓中心,擴展勤工儉學項目,讓受資助大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改善和提高受助大學生積極適應社會的能力。進一步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定期對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能力的培訓,聯合政府或者企業,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崗位實習,加強他們的實踐能力,獲取生存的技能,為以后的就業奠定一定的基礎,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1]曹秋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大學生科學發展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