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晉國,湯 英
(蘭州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生態”這一概念在1866年由德國科學家海克爾提出,原意是指自然界的瑣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生態問題也日益凸顯且越發嚴重。因此,人們對生態問題的研究也日趨深入,生態無論從內涵還是外延上都是逐步擴展的,當前生態被學術界認為是一種環境氛圍存在的一種狀態。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是人類與自然長期相處過程中逐步發展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它是在充分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的前提下,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價值理念,倡導科學高效、低碳環保、綠色節能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生態文明是對人類文明作所出的一個新的詮釋,是對以往的價值理念的重新思考。
生態文明教育就是在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互惠共生的生態價值觀的前提下,通過教育者把生態文明的主要內容和具體要求教授給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和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自覺地去尊重和保護自然,自覺按照生態文明的要求重新審視和規范人與自然的不文明行為。
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就是學校通過開展生態文明的基礎知識、價值觀、道德法制和專業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養大學生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樹立人與自然互惠共生的生態倫理價值,樹立保護環境的法制意識,樹立生態持續惡化的憂患意識,樹立低碳環保的責任意識,倡導綠色消費的理性意識,使得生態文明教育為大學生所認知、認同,最終能夠使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真正外化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把大學生培養成為一名全面發展的“生態人”。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也逐漸走向現代化,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單單是對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對個人綜合素質的考量。生態文明教育就是要給學生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三對矛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并通過自身使得這三對矛盾能夠和諧相處、互惠共生。社會是由單個的人所構成的,人又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離不開人這個重要的參與主體,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發展和進步源源不斷地注入新鮮血液;反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又促進了人自身能力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是民族的未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力軍,大學生的生態意識、生態人格和生態道德倫理都會影響國家的命運和民族的未來。顯然,社會的發展、國家的命運、民族的未來都迫切要求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而生態文明教育對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由于科技革命的影響,科學技術發展迅猛,科技這把雙刃劍在給人類帶來巨大財富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危機,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能源危機、物種滅絕等,這些危機逐步威脅著人的生存和發展。人們通常認為生態環境危機只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卻不知道自然環境遭受破壞背后隱藏的卻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以及人的發展的嚴重扭曲,生態文明教育實質上是要求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生態人”。新時期的大學生不僅需要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還需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還需有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專業素養,還需要有實施生態文明的能力。因此,生態文明教育也成為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
由于生態文明的影響力日趨加深,已經涉足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培養大學生樹立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形成良好的生態文明習慣以及提高大學生良好的生態文明實踐能力,已經成為全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要求。無論是校園內外,生態不文明現象比比皆是。譬如:攀折花草樹木,任意踐踏草坪,隨處傾倒垃圾,過渡浪費打印紙張,到處信筆涂鴉,任意損壞公共財物等。正因為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這樣迫在眉睫的問題,才能更加凸顯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在實際中,大部分高校非常重視專業性生態環境教育,在學校建立環境學院、生態學院,開設生態學、環境科學和環境工程等本科專業,有的學校甚至招收此專業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但是卻忽視了生態文明教育不僅是個別專業的學生學習的課程,還是一門通識課,是一門全校學生應該且必須學習的課程,甚至是社會上的所有人都應該學習的一門必修課程。高校應該把培養全面發展的“生態人”列入學校的培養目標。由于學科建設的頂層設計存在一定的偏差,對于非環境專業的學生來說,部分學校開設生態環境類的選修課較多,學生還能學到一些基本的生態環境知識,但大部分學校存在開設課程數量較少、學生選課人數多、課堂規模大等現實問題,使得學生無法學習到生態環境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自然對良好生態文明道德素質的形成產生不良影響。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這意味生態文明的建設事關社會主義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一環,但是當前大學生所具備的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是會制約和阻礙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因此,高校和社會的各方力量需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齊抓共管,多方形成合力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
當前,全國各地都在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首次確立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按照“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思路,闡述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構成及其改革方向、重點任務。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而大學生則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生力軍。首先,通過生態文明教育可以讓當代大學生更多地掌握生態環境知識和技能,并把生態文明意識內化于心,最終外化成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其次,大學生良好的生態文明習慣和行為會對社會其他成員形成良好的生態文明素質起到示范帶頭作用,使更多的社會成員參與到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建設中。
高校學科設置的頂層設計是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一個重要基礎。第一,加強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學科生態系統建設,由于生態文明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部分高校設置的生態文明教育課程也只是針對本校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覆蓋面小。還有部分高校開設生態文明教育課程較少,難以滿足大學生的需求,普及率低,制約著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因此,高校應著眼于學科設置的頂層設計,建設好生態文明教育學科生態系統,開設更多生態文明教育課程,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同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必然要承擔起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重任,把生態價值理念和生態文明教育滲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幫助大學生了解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危機,倡導大學生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鼓勵大學生增強環保責任意識,積極主動參與環保事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觀。
行為習慣是在一定時間內逐漸養成的,是自動化的行為方式,而生態文明行為習慣在一定的生態道德規范的約束下,經過長時間的遵守,逐漸形成的一種生態文明行為的自覺。當前,面對社會上部分生態不文明現象,大學生需要自覺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習慣。具體包括:一是樹立科學的消費觀,要自覺養成適度消費和綠色消費習慣,反對鋪張浪費。二是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三是樹立節約意識,提倡低碳環保出行。四是在日常生活中加強生態文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習慣,就會對周圍的群體產生示范帶動作用,通過不斷的傳播擴散,以至于影響更多的人,最終使得社會整體生態文明素質得以提高。
社會實踐活動是強化個體意識,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有效途徑。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生態文明的社會實踐活動,只有親身體驗,才能最真切地感受到當前生態環境的惡化,才能激發大學生環保的責任心,才能使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隊伍中,才能使大學生更好地樹立生態文明意識,最終形成良好的生態文明品質。生態文明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種類是繁多的。例如:從社會層面,在每年的2月2日世界濕地日,宣傳濕地保護;3月12日植樹節,開展植樹綠化活動;6月5日世界環境日,組織環境污染的圖片展覽或者是播放宣傳片;3月22日世界水日,提出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開展熄燈一小時活動。從個人層面來說,可以利用節假日走進社區或者企業做生態文明的宣傳,還可以加入環境保護組織等等,只要大家肯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生態環境一定會有所改觀。
傳統的生態文明教育宣傳還是集中在聽講座、征文比賽、展板宣傳等形式,不可否認,這些傳統的教育方式對于生態文明教育宣傳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由于互聯網的普及,網絡正逐漸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信息對外溝通交流的主要渠道和認識社會的窗口,越來越多的學生使用3G、4G網絡,登錄QQ、微博、微信等聊天工具和社交網站,這些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的宣傳渠道產生了重大的沖擊,大學生更愿意接受新媒體。因此,當前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宣傳就需要充分考慮到新媒體及時、迅捷、信息量大和圖文并茂等優點,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點,搭建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和新媒體合作的平臺,通過新媒體傳播生態環保知識和環保理念,并引導大學生學習討論,激發大學生參與的熱情,通過新媒體的趣味性提升生態文明教育影響力,最終增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效性。
[1]陳麗鴻,孫大勇.中國生態文明教育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2]陳艷.論高校生態文明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13(4).
[3]段海超.論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
[4]趙秀芳.生態文明視域下高校生態教育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1(4).
[5]鄭世英.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探索[J].教育探索,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