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欽恩
寫一篇知人論學的文章,由學養深厚、熟諳其人的同行學者來寫,作出客觀的介紹與評騭,自然是再好不過。但治學之路,畢竟是自己一步步走出來的,回眸與檢點長長的足印,雪泥鴻爪,其中甘苦得失,猶如熟悉自己的十個指頭,惟有寸心知;寫點自述文章,既陳事又可述懷,夾敘夾議,何樂而不為。據此,本文頗類乎“從學抒懷”的文體樣式。如能從中擷取于學術研究有益的啟迪,即便點滴,亦幸甚也。
首先,治圖書館學數十年,篳路藍縷也好,慘淡經營也好,總應有一點可資自我慰藉之處。圖苑學界同仁對我的學術成果時有譽美之詞,實為莫大的鼓勵與鞭策,同時也有幾分愧疚,更多的是“不辱沒門庭”,為“不愧于天,不怍于人”,而繼續發奮努力。我終于這樣做了,退休后堅持讀書、寫作,仍發表17 萬字的論文,2013 年還照樣有長文問世。我的論作曾忝獲廣東省黨校系統社科優秀成果獎“三連冠”,不僅在本單位、本市、本省獲獎,還取得部級獎(由中央黨校頒發)。由于我在全國黨校圖書館系統勤奮學術,尚能發揮帶頭作用,而前后擔任過全國黨校文獻情報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圖書資料系列職稱高評委、深圳市委黨校學術委員會委員。
作為研究者,我力主著述要獨具個人風格,要產出具學術品味的屬于自己的論著系列,能從一個側面見證圖書館學研究的履印軌跡。自近代以降,圖書館學著作成果已呈萬象森羅的狀態,若能為之添上一磚一瓦,應屬榮幸之至。雖有上述賜予的稱許,但我亦有對自己作品的另一番評價,我將它稱之為“學苑中一朵不爭春的野花”。
我聊以自慰的是,長期對專業的熱愛與歷練,在實際工作中養成了思考與鉆研。我自認自己的研究優勢在于對實踐經驗進行理論的總結與提升。圖書館現象紛繁蕪雜,要撇開表象,善于發現捕捉嶄露的前沿性“問題”、“看點”、“焦點”,加以縝密的思考。思考的方式有二:一是就事論事的經驗式思考;一是理論性的多向思維與闡析。只有后一種思考即理論升華,才能提升感性認識,透過現象深入事物的本質規律。而這種理性認知又決定于研究者的學力(知識面),所謂功夫在學科外。理論貧乏是制約圖書館學發展的關卡,要沖決它,研究必須以理論見長,才能賦予學科永久的生命力。明乎此,我朝這個方向“開弓”,理論性幾乎成了我的寫作模式和套數。在《中國圖書館學報》陸續發表的6 篇理論文章,可以說是我在圖書館學領域的殫精竭慮之作。循著這一研究路向,我奉守兩條規則。
(1)“平實”以彰學風。平實就是平易樸實,踏踏實實地做學問,不浮躁,不虛夸,不好高騖遠,不妄求深奧;不媚俗,不圖虛名;論點、論據要切合事理情理,表達要辭暢意達。我按照自己的思維定式去設置研究對象,無意于構筑學科龐大體系,淡然于追逐時髦概念,抑或去攀附追捧恣意拔高的玄妙理論。我未專門去寫標以圖書館哲學的大塊時文,但我之借鑒思維方式切換活用于分類學、倡導圖書館倫理、透析圖書館品性、揭示圖書館文化背景、拓展圖書館廣義教育、探究圖書館管理學理論、以動態觀念審視圖書館、縱論圖書館人文精神構建等,卻能看出已然涉足圖書館哲學的多個側面,不是在圖書館哲學的籬笆外徜徉,試圖開啟圖書館哲學研究的另一種方式與路子。我在研究中有一種潛意識,就是讓論據論證充溢著強烈的人文主流意識,這往往能夠規避研究的片面性。搞科研其實并沒有什么“絕招”、“捷徑”之類,從事一門學問要做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文章(魯迅說過,花十年時間才能專一門學問)。而為學的功夫既在學科內,也在學科外,豐富的知識涵養才能啟開多向思維的窗戶。從圖書館復雜現象中去揭示其多重屬性,沒有深厚的知識基礎就會造成給養不足。
(2)“慎思”以貫始終?!抖Y記·中庸》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边@是治學真諦,“慎思”更可視為治學之寶。圖書館的存在和發展為我們提供了不斷深化這一現象認知的源泉和無限的想象,但研究者的思維要正確地反映現實,有關知識與客觀資料的占有不等于就能竟其全功;它還必須借助“思考”的“孵化”作用,思考在成果產出中是至為關鍵的因素?!靶闹賱t思”,沒有思考,猶如為炊缺火,有米亦難成飯。特別是治圖書館學,面臨“浮泛”的、“表象”的東西太多了,光靠觀察、解釋、評價、歸納、總結的研究方式已嫌不足,如能發揮聯想、創造性、多向度的思考則可以拓展豐富學科的內涵,回避事實鋪陳、陳陳相因、“近親繁殖”的重復,或者走出“館內科學”的拘囿與舊圈,創立更具實踐導向意義的學科理論形態。從這一層意義上說,思考之為信息加工應視為科研動力的不竭源泉。然而,圖書館員從事科研缺少的正是這種深沉的思考。一種可以情有可原的解釋是,館員是“雙肩挑”、“雙棲式”的職業,既要上班工作又要搞科研,從繁忙的工作崗位下來已是一頭霧水,僅存的有限業余時間桎梏了思維的空間。館員是在時間的夾縫中奮搏的科學勞動者!
改革開放時代對圖書館領域的影響是深刻的,其中包括許多新概念紛紛向圖書館襲來,甚至有應接不暇的感覺。全盤接收是不現實的,擇取于圖書館有實踐意義的新思想、新概念則是圖書館學術研究的題中之義。我把這一原則納入選題,一度框定研究的旨趣,刷新了手法,有耳目一新之感。這些概念是在密切結合圖書館實踐的基礎上升華的,如圖書館的“品性”、圖書館的“軟管理”、圖書館的“軟環境”、圖書館的“廣義教育”、圖書館學的“倫理化”、圖書館的“形象”等等。這些概念既新鮮又不新鮮,鮮能進入一般研究者的視線,但它的內蘊和潛力一旦被挖掘出來,則甚耐人尋味。
科研創新是一門學科生命長青的保證,沒有創新學科就不會有活力。但創新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創新,是繼承前人優秀成果基礎上的創新,它絕不是顛覆傳統。當數字化、信息化的大潮洶涌而來,有人就預言“圖書館要消亡”,這是一種盲目“趨時”、對圖書館本質缺乏認識的錯誤的判斷。
我曾從自身的體驗出發,談過一種“老題新論”的研究方法。由于圖書館的強實踐性特征,工作經驗的題材經反復“炒作”,相近的論題、觀點屢見不鮮??蒲欣项}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關鍵在于無論是描述性研究還是實證性研究,都要有新的角度、新的論證方法、新的事實數據,脫卻因襲,就像古代的詩詞名家一樣,他們的作品也經常化用前人的舊的詩意、句意,但讀起來卻是屬于自己的、全新的感受??梢?,原創性作品固屬上乘,而再創性作品亦不失為佳品。
當前圖書館學的創新研究不盡如人意,有的研究者易于滿足現狀,不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不少人把科研視為獵取職稱的一種手段,缺少一種真正的探求鉆研精神。
“謀求實效”是指科研課題能產生實際的應用效果,轉化為工作成果?!坝械姆攀浮笔侵浮拔恼潞蠟闀r而著”(時者,時世也,現實也),指科研的價值目標在于其直接或間接地產生社會效果,為此它要受到實踐的檢驗。
一門學科,總是力求建立自身理論與應用體系的雙重結構。較之于其他學科,圖書館學具有更明顯的實踐品格,其實踐研究比重更大,尺度更大。我以理論概括為自己的強項,力求立于前沿,瞄準焦點,直面現實,提出破解難題的構想,一言以蔽之:有的放矢。
20 世紀90 年代,當圖書館學理論研究再度回到春天之時,圖壇出現一片繁榮景象,但不顧學科內涵而恣意追求外延“擴張”的現象也隨之伴生,“圖書館X 學”的時髦詞語迭出,捕風捉影的“移植”潮洶涌而來,學科“泡沫”在積累。我對這一現象采取冷靜態度,沒有去跟風,而是謹慎地遴選了“圖書館管理學”這一具有內在價值和開拓意義的研究領域。我傾力撰寫了對這一研究構成“三足鼎立”之勢即由理論基礎——軟管理(人本原理)——具體管理(目標管理制、動態管理制)作為三個支撐點、包含軟硬管理在內的三篇論文:《圖書館管理學探略》、《圖書館軟管理發微》、《論圖書館推行目標管理制度》(以上三篇均經人大復印資料首篇全文轉載)。另一論文《圖書館軟環境論略》 也重點談了圖書館管理。查百度網,這四篇談圖書館管理理論、管理方法的論文,有的被《圖書情報工作》的題錄推薦,有的被原文征引,有的見諸論文的第1 條參考文獻,全文下載率較高?!秷D書館管理學探略》是一篇初探之作,該文提出了與時俱進的觀點,重人的觀點。2011 年3 月出版的《冶金特色圖書館的建設與發展》一書(59 萬字),該書“書摘”在談及圖書館管理理論基礎時,除摘述黃宗忠的觀點外,還特別援引拙文的觀點:“張欽恩在其理論文章《圖書館管理學探略》中進一步指出圖書館管理學的理論基礎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以具有應用意義的管理哲學、管理學為軸心,提取、融合現代管理理論及相關的現代科學知識(如行為科學、決策科學、預測科學、人才學、領導學)精粹,從中提煉、濃縮、歸納出有益于圖書館管理實踐的原則與方法——圖書館管理學的科學理論體系?!庇械恼撐淖髡咭惨眠@一圖書館管理“理論基礎”的概括與表述。
評定科研論文的價值,要以變化的社會環境及其對實踐是否具有導向作用去加以考量。當圖書館管理學應運而生,崗位責任制、目標管理制也行時了一陣之后,我意識到圖書館管理中的“盲點”——軟管理是一個薄弱環節,隨即轉換視角,著文《圖書館軟管理發微》(《中國圖書館學報》2000 年1 期),引發新的思考?!败浌芾怼卑l出另一種聲音,得到業內響應,有的作者直呼“圖書館館長要在‘軟管理’上做文章”。另外,圖書館學研究不能盲從實際,即要具有實踐的先導性(高于實踐),但又不能與實際脫節,我作《廣義圖書館教育職能論》一文時,就把立足點放在“社會教育”這一層次(與國際圖聯的提法相一致),因為圖書館作為文化事業機構,與學校教育畢竟是不能等量齊觀的。
社會環境在變化,圖書館的內涵會變得更加豐富和多樣化,這必將賦予圖書館新的品性及品性美的特征?;跁r代變遷、市場經濟條件的背景,我寫了《圖書館品性考析:圖書館與人類文明、社會民生感悟錄》一文。是文構思別開生面,視角獨特,人們通過這種對圖書館品性的觀照與描繪,很自然地把圖書館的品性美與社會和諧聯系在一起。有的作者欣賞文中富有詞采的描述:“圖書館的品性資質至美至純,渾然天成……”,并將此文作為置頂的參考文獻。某大學副教授、副研(兩位碩士)在他們的論文中亦直引該文的一段論述:“圖書館的本質品性與和諧社會的核心內涵具有內在統一性……正如張欽恩先生所言,‘圖書館奉行的處世哲學,確乎是‘大道至簡’,其‘道’可以簡括為兩個字:為公。圖書館是社會的共同財富(公共品),公益性是圖書館的立館通則,它已成為一條國際慣例”;“圖書館的公益性是一種高潔純凈的品質。它在立下這條鐵律的時候,沒有自己的功利要求,沒有向社會索取的雜念,惟有嚴于律已的苛刻,惟有始終如一的執著?!边@段描述不僅使用理性語言,也深含一種富感情色彩的散文美。該文關于圖書館“傳播性”的論述,也有實踐意義,某省館研究者在自己的論文中引述該文原話,并列具我的兩篇文章作為重點參考文獻。
《廣義圖書館教育職能論》被教學工作者的論文列為第1 條參考文獻?!斗诸悓W的思維科學方法論》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被教學工作者的著作引述,被研究者的論文征引。《論現代圖書館服務品質的提升》反響良好,有引用原文者,下載率高。有的作者論述圖書館形象的文章,幾乎全部參考文獻都用拙文(3 篇)。2013 年發表的新作《弘揚孔子思想,構建圖書館人文精神》(與黃俊貴合作),把圖書館人文精神的實踐作了極致的發揮,不發人文精神的空洞議論,益顯其“有的放矢”的寫作原則。
注重實效的論文終究會獲得驗證的,不掩其價值。我于1994 年發表于《中國圖書館學報》名為《傳統文化與圖書館關系辨析》一文(入選《中國圖書館事業二十年(1979- 1999)》一書),就論證過以儒學為主體的文化、孔子以“仁”為核心的人本主義、儒家人倫關系道德觀念對圖書館的影響,時過17 年后(2011 年),孔子像在國家圖書館門口重新豎立,可見當時該文的立論獲得印驗。另一例證,我于20 世紀80 年代寫的論文《動態觀念、動態原理、動態管理與現代圖書館》在《中國圖書館學報》發表后未見反應,時過17 年后,卻被一篇題為《面向對象數據庫和關系數據庫的比較》的論文(發表于2006 年《圖書情報工作》)列為首篇參考文獻。
我感謝對我投書、認同我的文章并請求幫助的讀者。還有的讀者覺得“館如其文”,文好圖書館必好,寫信要求到我主政的圖書館工作,我未能接納,惟有表示深深的歉意與惋惜。
做學問,學風端正乃第一要事。如果是經過嚴密思考而確定的研究方向、研究對象,就要有沉著執著的思想作風;在沒有找到根本性的否定理由之前,決不要輕易放棄。
必須注重長效的課題選擇。所謂“長效”,是指科研方向、科研課題能產生時間跨度,有相對的穩定性。我的選題,喜歡做“長線”,不喜歡“短炒”。
這種研究方向的選擇,會不會因研究對象的“缺血”而遭遇“擱淺”,致使磨掉研究者的銳氣呢?事實上,只要方向與課題獲得了確認,只要研究者葆有一種“守望”和“放眼”的精神,你執著的研究對象是不會成為明日黃花的。比如圖書館職能,似乎是一個人人皆可道的老題了,要發一點“新論”誠乎戛戛其難。但是,與一切事物的功能作用一樣,圖書館的職能也處于發展變化的動態過程中,隨著一日千里的科技進步,隨著社會文明觀念的刷新(如國際圖聯發表的宣言,不同歷史時期就賦予圖書館職能新的內容),它必然是一個新舊功能的揚棄與消長過程(這個過程也是緩慢的、漸進式的),這就佐證了圖書館職能研究的長期性。鮮活的論題會隨時間、情境的遷移驟然破繭而出,變得熱門起來。試問,曾幾何時,誰曾去涉足過政府職能的研究?但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行政管理學的鵲起,這一研究便成為矚目的前沿問題。我對圖書館職能撰寫的研究論文,也是基于這種認識前提下形成的思路。
嚴謹的學風是治學者的生命,它關系到作者的學術聲譽。寫學術論文,不是寫專欄,不是寫時評,不是寫股評,不是網上每天都要盯緊追蹤、更換頻率很快的博客,它是作者深思熟慮后留下的心血結晶,是作者不啻慮及動筆前寫作目的,更要環顧作品問世后的社會效果及影響,并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一種艱苦勞動,因此,作品不能貪求逞一時發表之快,或者為學術以外的諸種因素(如利益、名聲等)所左右。即使是一位名家,倘使治學的某些方面失之于嚴謹,作品會受到同行專家的強烈質疑和非議,而這種質疑和非議又是有理有據,莫可置辯,學界內附和聲極高,這就未免無形中作出疵瑕的裁決,終于留下難于回補的缺憾吧。這類例子不鮮見,大者如郭沫若《李白與杜甫》一書,竟留下了40 年的爭議——無論從何種角度看,怎能輕下“貶杜揚李”的一筆呢。激烈者指斥其為“第一流氓才子書”。嚴謹,起碼的嚴謹,正是從事圖書館學研究的科學態度、為學精神,研究者大可不必汲汲于登龍圖壇,立身揚名,而漸進式地夯實自己的基礎,才能成就未來。須知,只有辛苦栽培,最后結出的果實才是甘之如蜜、回味無窮的。
嚴格地說,圖書館學的論文并不全屬圖書情報學科所專擅,這一學科的研究成果(內容與方法)也應為他學科所借鑒,因為當今科學發展具有明顯的綜合性、交叉性、跨學科性。圖書情報學不能擅離社會科學的母體而獨善其身。我思考的論題,就考慮到這種融合性、共享性、可交流性,即讓他學科的讀者也有興趣閱讀圖書情報學的論文。要使圖書情報學的論文具有這種特性,往往不易為、甚至甚難為,因為圖書情報學這門學科太具內斂性了。但我的研究論文側重理性分析,往往能在相當程度上消解學科間的隔閡:一、對現象善于借鑒運用哲學、倫理學、思維科學、管理學、教育學、文化學、儒學等的審視與概括;二、在闡論中常常涉及與他學科可共同探究的概念與命題。其實,有了與他學科的互通性,不但構筑了交流平臺,也提高了圖書情報學的評獎上榜率(因為有了相近的概念與語言)。我的諸多獎項的獲得,其中一個原因,恐怕也是源出于此。如拙文《圖書館人的學養與精神生活》,從諸多學科中抽取出來的“學養”概念有共性,極具探討意義,不僅適于業內閱讀,也適于一切研究者閱讀。該文被一位語文教學研究者列入其論文《如何提高大學語文老師的學養》(發表于2012年《大學語文研究》 雜志)的參考文獻,并大段引述文意。更被一篇名為《培養語文的學養》 的論文(發表于2011 年9 期《才智》 雜志)列為第1 條參考文獻。拙作《學問人生漫語》 也是如法寫出的,適于一切讀者品讀?!禜Z 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 (企業管理論文)亦將《圖書館軟管理發微》 列為參考文獻?!秷D書館品性考析》 一文把圖書館描述為具有審美價值的事物,網絡編者認為它具有美學論文的特性,將其列為“數學美”、“體育美”一類概念的相似文獻。
“文章淡不得”,社會科學的論文,倘若語言枯燥干癟,一點文采也沒有,就如喝白開水,是提不起閱讀興味的(不少人也如是看法)。太過于思辨性、說理性的文章,同行讀起來也乏味。如果作品既有通達的學理、嚴密的邏輯,又富有清新活潑、頗具詞采的語言文字,助你領會文理,閱讀效果自非一般。學理性又兼情趣性,是最佳品味的文章。不同學科,“隔行如隔山”,但添上生趣盎然的文字,就像有彩繪精雕,不是同行也愛讀??赡芪乙郧吧婀P過散文詩歌,寫論文也特愛推敲文句,總是力求避免平淡的、沒有血色的、不豐滿的、欠缺表達力的文字。也可能就是我愛潤色語言,投合了不少讀者的口味,增厚了閱讀效果,也煉就了我的文章風格。我對圖書館學的論文有另類思考:它不僅是建立學科知識體系、推動圖書情報事業、給力圖書情報業務工作的利器,也是教育、激勵圖書情報從業人員的工具。就是說,圖書情報學論文具有教育功能,能讓從業人員在品讀之余,產生熱愛、獻身圖書情報事業的美好情愫。我寫的《圖書館品性考析》,就是要讓廣大館員、讀者領略圖書館的品性美,從而建立起對圖書館的特殊感情。
科研是一種字字皆辛苦的科學勞動。我常常伏案冥想:當讀者在品覽我論文中某一段較為精彩的文字之時,他可能不知道,這一段激起他心頭浪花的敘述,是我剛躺下欲就寢卻忽然文思涌動,或夜半夢覺冒出佳句,又一骨碌爬起來揮筆把它寫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