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理

“國寶背后的故事”與你見面了
編者語:
同學們,從本期開始,一個全新欄目“國寶背后的故事”就與你見面啦。國寶這個詞,大家并不陌生。但是何為國寶呢,你能說清嗎?其實,國寶就是國家的寶物,大都是無價之寶,是國家的驕傲和象征。世界各國都有各自的國寶,它們可能是稀有動物、名貴植物、古代文物,或是古代建筑和珠寶藝術品等,都是受到所在國的特別保護。
在“國寶背后的故事”這個新欄目里,專家們將在介紹我國一些文物重器的同時,講述這些“國寶”背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啦!
一只燕子正展開雙翅,貼著地面飛行。忽然它聽到身后傳來“嘚嘚”疾奔的蹄聲,有一陣勁風襲來,它驚恐萬狀地回頭欲看個究竟……便在這時,一只奔跑中的馬蹄已經踏在了它的后背上……
我們無法臆測銅奔馬創作者在制作這件美輪美奐的藝術品時心中想的是什么,但他那超凡的想象力,對藝術的把握能力,卻為銅奔馬賦予了千古不朽的生命力。
“嘶鳴”的青銅器
說到我國旅游業的圖形標志,正是一只制作于公元220年前后,被稱為“馬踏飛燕”或“馬踏飛隼”的銅奔馬。其身高為34.5厘米,長約45厘米,寬為13厘米,重為7.15公斤。
關于銅奔馬的創作者,現在也無法弄清,但他毫無疑問是一位技法高超的藝術家。他巧妙地利用力學支點,鑄造了風馳電掣的千里馬形象。你看那銅奔馬:高昂首,尾上揚,口張成嘶鳴狀,奔馳向前。其中的右后腿踏在了一只疾飛的燕子脊背上,另外三條腿都騰躍在空中。令人吃驚的是,它同一側的兩條腿同時向一個方向騰起,通俗地說就是“順拐”,這在一般馬的奔跑中是看不到的。這種姿態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叫“對側步”。據說,在現代賽馬場上,仍然有一些馬能跑出對側步。在野生動物界,也仍然可以欣賞到對側步的風采。更加令人叫絕的是,突遭馬蹄踏中的燕子吃驚地回首張望,似乎是要看清比自己還快的龐然大物是什么樣子。與之相呼應,奔馬頭微左顧,似乎也想弄清楚發生了什么事。把奔馬與飛燕在這驚心動魄的一剎那的動作、神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無以復加。另外,按照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標準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杰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專家們認為:銅奔馬設想奇絕,制作精美絕倫,是我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一個最好見證。它所具有的內在生命力和一往無前的氣勢,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
那么,人們是怎樣發現的銅奔馬呢?先聽個故事吧。
挖地道挖出了寶貝
故事發生得很偶然。上個世紀60年代,中國一直在備戰,隨時準備打仗,因此各地都在挖防空洞和地道。在甘肅省武威城北兩公里處,有一座叫“雷臺觀”的古跡,位于長方形的夯(hāng)筑土臺上,因為其后殿中供奉有雷祖神像,所以又被叫作雷臺祖廟。1969年9月20日,一群農民執行上級的命令在這里挖戰備地道。按預先設計,地道要從“雷臺觀”的下面通過。
當天下午,當地道挖到十多米深的地方時,只聽“當啷”一聲,鐵鍬挖到硬東西上了。大家一看,竟是一堵青磚墻壁顯露了出來。再細細挖下去,原來,這是一座磚結構的夫妻合葬古墓,墓道很深,空間很大。哇,里邊擺放的器物真是令人驚訝!那里有許多古老的青銅器,其中包括栩栩如生的銅奔馬……
后來,考古專家們查明了銅奔馬古墓主人的身份,為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和他的夫人。張某生前曾經四次被冊封為“將軍”,還兼任過河西四郡之首的武威郡的郡守,并多次享受“秩比兩千石以上”的國家俸祿。
八方贊譽
銅奔馬出土后,曾多次出國展出,它所具有的非凡魅力,傾倒了無數國外觀眾,人們將其稱為“絕世珍寶”、“天才的中國馬”。
1983年,銅奔馬被確定為我國旅游業的圖形標志,其含義是:天馬行空,逸興遄(chuán)飛,無所羈縛,象征前程似錦的中國旅游業;馬是古今旅游的重要工具,是奮進的象征,旅游者可以在中國盡興旅游;銅奔馬青銅制品,象征著中國數千年光輝燦爛的旅游文化歷史,顯示文明古國的偉大形象,吸引著全世界的旅游者。
銅奔馬現藏于甘肅省博物館。同學們如果到甘肅省旅游的話,可不要忘記了到博物館去一睹銅奔馬的風采呀。
(責任編輯 張仁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