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紀英
2013年11月,微信活躍用戶達到2.7億(總用戶約6億)。距離其上線的時間,不過兩年零10個月的光景。
在這個月的上旬,馬化騰受中國企業家俱樂部邀請,作了一場長達3個小時的演講,主題是《移動互聯網的未來空間》。演講從微信開始,馬化騰坦承:“如果沒有微信,我們現在根本就擋不住。”
微信曾經被類比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QQ”——正是借助QQ,騰訊成為了千億美元市值的互聯網巨頭。而在隨時在線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已經在很多方面超越了QQ。
剛剛上線時,微信連接的是人,隨著公眾號的上線,微信還衍生為連接人與服務的平臺,如同駛向財富彼岸的方舟,不斷吸引著移動用戶登船。阿里掌門馬云因此恐慌道:“企鵝(指騰訊)走出南極洲了!”
微信幫助騰訊拿到了移動互聯網的第一張門票。不過,在剛剛開始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就像微信能打敗QQ一樣,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是否還有更為顛覆性的產品出現。
微信生而開放。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的需求日趨多元化,任何一個公司、一個產品,都無法僅憑一己之力滿足用戶需求,分布合作才可生存與發展,這是微信開放的根本動因。
目前,微信已有2.7億月活躍賬戶。隨著用戶的不斷增長,微信具備了開放基礎,開放路徑不斷深入——移動應用接入開放,擁有九大接口能力的公眾平臺推出,微信支付面世,微信的開放體系初步成形。
在公眾平臺之前,微信是連接人與人的通信工具,而公眾平臺則連接了人與服務,微信產品部副總經理張穎透露,截至2013年11月,微信上已經有200多萬的公眾號,每天保持8000個公眾號的增長速度,每天有超過億次的信息交互。
2013年11月,在微信公眾合作伙伴大會上,張穎打了個比方說,在公眾號里,微信搭臺,合作伙伴來演戲。
“演員們”既有金融企業,比如招商銀行,也包括媒體,比如未來電視,還有O2O(線上線下融合業務)的代表,比如大眾點評。最近,政府部門也開始在微信公眾平臺出現。
在11月的溝通會上,廣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科技處副處長傅貴推介了公眾號“廣州交警”。該賬號從2013年9月1日啟動,到11月中旬的關注人數超過了13.9萬人,而用戶使用該賬號可以實現快撤理賠、交通違法提醒和車輛年審預約功能。
大眾點評與微信的合作,則是另一個經典。2013年12月10日的一個論壇上,大眾點評網產品與運營副總裁姜躍平透露,雙方合作后,用戶利用微信號可以一鍵登錄大眾點評,整體的注冊成功率明顯提高。此外,微信公眾平臺已經開放了一個客服接口,使大眾點評的客服系統跟公眾號完全地整合起來。據稱,大眾點評正在開發微信客服系統。
姜躍平說:“微信公眾號里,消息通知和服務號變成輕應用,提高了用戶線上和線下的各種信息的流通效率。”
微信“社交圈”框架形成的標志,則是2013年微信支付功能的推出,這使得整個交易得以在微信上實現閉環。
姜躍平稱,合作的月余時間里,從微信帶來的微信支付的交易額,在大眾點評平臺上增長了7倍,平臺上使用微信支付的用戶增長了5倍。
微信最新的合作發生在2014年1月初,合作的另一方是打車軟件嘀嘀打車。微信在“我的銀行卡”下增加嘀嘀打車入口,而且在微信入口以及嘀嘀打車客戶端內都將接入微信支付功能。用戶在叫車成功頁面,可以直接用微信支付進行付款。
嘀嘀打車運營副總裁張晶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微信之所以和打車軟件合作,原因是馬化騰和微信團隊認為,雖然打車軟件的用戶規模還不是特別大(嘀嘀打車每天大概有30萬訂單),但是用戶相對來說比較高端,而且打車軟件的使用頻次很高,能夠增加用戶的黏性。此外,嘀嘀打車的接入,有助于促進微信用戶綁定銀行卡,開通微信支付功能。因此,在1月10日開始的推廣活動中,微信承擔了超過一半的推廣資金。
簽訂合作協議時,雙方預估,微信應該能給嘀嘀打車帶來每天5000個左右的訂單。不過,接下來的實際數據遠遠超出了張晶的預期。
從1月10日推廣活動開始后,從早高峰到中午12點,微信上已經產生了5000單的打車訂單,而10日全天,微信上的打車訂單則達到了2萬多單。
“以前我們是把微信當做入口之一,但是數據增長這么快,現在覺得這個合作能夠改變行業格局。”張晶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而這次的合作也讓微信實現了預期目的。根據財付通提供給嘀嘀打車的數據,1月10日上午的5000多名打車用戶中,其中四成用戶是為了打車開通了微信支付功能。
微信的開放還剛剛開始。馬化騰曾表示,希望微信搭建一個平臺,只制定最基本的規則,然后就會有意想不到的創新涌現。
“微信不對未來作明確定義,這種做法非常好,未來是濕的,具有各種可能。”資深互聯網評論人洪波說。
不過,目前微信的開放還非常的保守。以公眾號為例,最初,微信的公眾號被放在聯系人里。但是,在2013年的一次版本調整中,公眾號被折疊到文件夾。當時有很多公眾號運營者擔心,這會不會導致閱讀量下降。
微信產品部副總經理張穎透露,之所以折疊公眾號,是怕商家每天發送的信息過多,干擾到用戶體驗。而折疊之后,用戶想看的時候就可以看到消息,不想看的時候消息就被折疊在文件夾中。
馬化騰公開表示,微信開放是大方向,但是開放要講節奏。
他認為,微信的開放第一要處理好內部業務和外部開放的關系。騰訊也有電商業務,包括易迅網、QQ網購、拍拍網等。電商部門對馬化騰說,“太好了,這個東西我們要自己做”。但是,馬化騰發現,電商部門“搞了好幾個月都沒搞出一個好方案出來”,“你自己一家做,速度太慢了,還不如放開一點,把它介紹給別人,有時候他們做出來的產品簡直超乎我們的想象”。
明星號的運營就是如此,騰訊內部也很希望能夠承包下這一塊,“肥水不流外人田”。不過馬化騰覺得“內部承包”不一定是優先選擇,他說:“你都不能拿到這個明星的授權,沒辦法成為明星官方傳播的一個戰略,憑什么去承包?!”
騰訊內部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目前這一塊,騰訊官方的態度是,內部有部門想試也可以試,但是不能越界。
微信開放的第二個挑戰則是要掌握好節奏。馬化騰說:“1到10,到底是開放到2.5還是3.5,還是5,這個要慢慢摸索。”他擔心一開就亂,比如,微信朋友圈功能剛上線,很多營銷賬號利用朋友圈做推廣,但是微信認為過度營銷和病毒式營銷會傷害用戶體驗。隨后,包括美麗說、蘑菇街,以及騰訊自己的產品“魅拍App”都被禁止。
微信的門票到底有多大能量?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董事總經理劉星的答案則相對理性。他在1月8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盡管微信是款好產品,但是并不是說“微信適合一切消費場景”。在電子商務領域,他認為微信的優勢在于社交屬性和移動屬性,“這種屬性和O2O很契合,O2O是體驗式消費,每個人的消費體驗非常個性化,所以他在朋友圈的分享,能夠打動朋友去消費。因為人以群分,比如我是文藝男,那我的朋友如果發現了一個好的咖啡館,推薦給我的話,我可能也想去喝一杯。”
而在實物電商方面,劉星表示,微信的社交屬性和移動屬性并沒有帶來增值,因為實物電商背后涉及到物流等“較重的服務”。
在拿到微信這張門票之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騰訊是否就能高枕無憂了呢?
騰訊內部人士心中仍然有危機感。
“移動互聯網才剛剛開始,誰知道未來是否有顛覆性的產品出現呢?”一位騰訊內部人士說。
在去年11月8日的演講中,馬化騰非常感嘆地說了一句話:“現在很多新奇的玩意兒,大家覺得我年輕,但我覺得我很老了,現在有些產品我都看不懂了。”
連馬化騰這樣公認超一流的產品經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依然有走眼的時候,這導致他錯過了一個價值10億美金的公司。那是一款能夠進行圖片分享的移動應用軟件,名為Instagram,其高峰時期的估值超過10億美金,2012年10月,它以7.15億美金被FACEBOOK收購。
當初這家公司的估值很低的時候,他們曾經尋求過互聯網巨頭的投資。騰訊的一位副總裁在看了公司資料后,對馬化騰說,這個公司不太靠譜。當時Instagram位于海濱的一個簡易房子里,透過玻璃看過去,里面是電腦和員工。“一個磚頭砸過去,電腦就搬走了。”馬化騰回憶說。騰訊的高管們還試用了一下這款軟件,也覺得軟件沒有吸引力,很無趣。
但是,Instagram的用戶數據增長很快,主要用戶為12~18歲的少年女性。后來公司的估值攀升到8億美的時候,騰訊方始入股。
“如果FACEBOOK沒有把它收購,將對其自身是很大的威脅。”馬化騰說。
吸取了這個教訓之后,馬化騰說:“現在有時候要問小孩,怎么樣,來測試一下,覺得你們喜歡嗎,你們的小伙伴喜歡嗎,這比我們還看得準。”
另外一塊則是移動如何變現。數據顯示,中國智能手機的增長是翻倍的,目前體量已經超過6億,比一年前多出了3億。
但是,劉熾平透露,移動互聯網短期給騰訊帶來的收入很有限,“我們現在也義無反顧對未來進行投入,哪怕可能利潤會受損。”
事實上,也正是源于擔心對變現能力,在2013年上半年之前,馬化騰對移動互聯網相對悲觀,他的總結是移動互聯網“叫好不叫座,增量不增收”。
馬化騰的擔心具有普遍性。在2013年初,騰訊的股價徘徊在低點,剛剛超過200港元,原因是投資者擔心雖然騰訊拿到了微信這張門票,但是其并沒有找到清晰的變現模式。
不過,這種擔心到2013年下半年已經慢慢消除了,到1月8日,騰訊的股價已經高達501港元。原因是,大家發現,雖然移動端帶來的收入不高,但是變現路徑已經越來越清晰了。
在PC端,游戲給騰訊提供了超過一半的收入。而在無線端,微信游戲推出后也非常火爆。騰訊曾經有一款手機游戲叫“節奏大師”,上線后一直不溫不火,日活躍用戶為70萬,但是這款游戲在微信上線后,日活躍用戶達到了1700萬,用戶的暴漲也給后期的變現提供了可能性。
事實上,包括馬化騰在內的互聯網從業人士,對移動互聯網的描述和定義呈現出明顯的階段化特征。最初,認為移動互聯網是互聯網的延伸;隨后,開始把移動互聯網定義為互聯網的顛覆者;現在,很多互聯網人士認為,移動互聯網才是真正的互聯網。
不過,劉熾平去年10月份透露的數據,則能夠打消對于對于移動互聯網的所有觀望和疑慮。
這些數據是劉熾平在騰訊內部的一次會議上公布的,它們有力地證明了,移動互聯網已在很多領域快速取代了PC互聯網。在通訊社交、媒體這兩塊,騰訊移動端的增速遠超PC端增速;騰訊微博已有75%的流量來自于移動端。相對來說,騰訊電商和游戲的滲透則剛剛開始,移動端和PC端尚有較大差距。
數據已經說明了一切,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剛剛啟幕。而智能手機的普及不過兩年時間,未來可期,一切尚未塵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