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曉華 編輯丨安東 郵箱丨E-mail:Anthon83122@gmail.com
30年前,我參加全國臺聯在廈門舉辦的夏令營活動,組織方特地安排我們坐船,看一看距離臺灣最近的金門縣大膽、二膽兩島。記得船離海島還有一段距離便停下了,那時兩岸尚在對峙時期,船已不能再往前行,只能用望遠鏡看看。這時,忽然傳來了“你們好!你們好!”的呼喚聲,同船的人告訴我是島上的阿兵哥在向我們打招呼。我連忙拿起望遠鏡一看,一個穿迷彩服的身影,揮舞雙手在和我們招呼。我也連忙揮手回應“你好!你好!”,激動的心情無以言表。
30年過去了,那個揮手的身影卻始終牢牢地印在記憶中,也讓我產生了有朝一日去金門走一走、看一看的愿望。自從臺當局開放兩岸民眾探親,我因公因私赴臺多次,游歷了故鄉的山山水水,卻始終未曾到訪過昔日早已在腦海中留下印記的金門。直到不久前,我隨江蘇省常州市委組織的赴臺文化參訪團赴臺,才終于實現了多年的夙愿,踏上金門的土地。
在我的印象中,金門乃是兵家重地,幾十年前那場曠日持久的炮戰,必然給這座小小的島嶼留下許多傷痕。然而踏上海島,我所見乃是風平浪靜、和風徐徐、市容清潔、綠樹成林。如果不是路牌上的繁體字提醒,我會誤以為自己身處廈門的某個海邊小鎮。雖有海峽相隔,但山水美景同樣精彩,兩岸同胞都享受著椰林樹影、水清沙白的平和生活。記得拜訪金門縣政府時,接待室墻上掛著的長幅老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昔日兩岸炮戰后的金門老城,照片的上方寫著這樣的話語:“戰爭無情·和平無價——中國人的覺醒”。是啊,兩岸要和平,不要戰爭,這也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愿望。
金門不僅景色迷人,酒香也醉人,對于聞名兩岸的金門高粱酒早已略知。當年臺灣親友來常州探望父親,每每必帶的伴手禮便是金門高粱酒。記得那時父親每次都品得津津有味、贊不絕口。我不飲酒,但濃郁酒香的記憶卻扎在了腦中。藉由這次金門之行,我才得知這清冽濃香的高粱酒背后,凝結的是割不斷的鄉情。當年,金門一度食糧短缺,黃埔軍校四期出身、駐扎金門的胡璉將軍發動官兵在金門島上廣種高粱,未想得天獨厚的氣候竟使高粱收成頗豐。某日胡璉喝到當地酒廠釀制的高粱酒后連聲稱好,為緩解追隨他自大陸各省來臺官兵的思鄉之情,也為增加金門縣營收,遂下令在軍中招募熟悉釀酒的官兵為改進釀造工藝出謀劃策、勞心勞力,最終才有了今天馳名兩岸的金門佳釀。

參訪團一行拜訪金門縣政府

作者在金門吳稚暉公園銅像前留影
作為昔日兩岸對峙時期的前沿陣地,今日的金門還留存著大量曾作為軍事用途的戰地坑道。當我走進翟山坑道,仿似仍能感受到當年兩岸對峙時期的緊張氣氛。沿著總長超過兩公里的坑道前行,想象當年參與施工的大多是大陸各省來臺的老兵,他們承受著兩岸對峙的人間悲劇,也承載著遠離故土的思鄉煎熬。坑壁上的無數釬痕,仿似也刻下了這些成千上萬大陸籍老兵的鄉情。正因這種思鄉之情,他們不斷抗爭,最終迫使臺當局開放島內同胞赴大陸探親。想著想著,我走出了坑道。告別了身后的黑暗,眼前一片光明,一如走過了半個多世紀風風雨雨的兩岸關系。正巧迎面走來一位年輕的阿兵哥,許是方才心中的感慨,令我再次想起30年前的那一幕,似乎看到了當年那個揮手問好的身影。這位年輕的阿兵哥笑著說道:“大陸的游客朋友你好啊!”“你好!”我走上前和他握手。
30年了,從昔日兩岸對峙時期,同胞間只能遠遠地隔海揮手問候,到如今兩岸關系走上和平發展之路,戰地金門成為觀光之地,這其中所折射出的也是割不斷的兩岸同胞手足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