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唐金棟 編輯丨伊蕊 郵箱丨E-mail:mingaai@163.com
8月25日上午,第七屆臺灣作家湖南采風交流團成員楊樹清(報告文學作家、臺灣金門大學駐校作家)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情,在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姜貽斌的引領下,從湘西鳳凰一路風塵仆仆來到湖南洞口縣高沙鎮尋根,為“阿背”(楊樹清稱其父親楊國淇為“阿背”)實現83年未曾回鄉的夢想……楊樹清跪拜在家鄉的土地上,嘴里不停地喊著:“‘阿背’呀、‘阿背’呀——今天兒子替您回鄉了、我們回家了,83年您從未回鄉的夢想,今天終于實現了,我一定把家鄉泥土帶回金門放在您的身邊入土為安,我要用金門高粱酒灑在家鄉的土地上,寄托我的哀思,您請安心、安息吧……”
25日下午,楊樹清歸隊后,已是52歲的他激動得像個孩子一樣,向采風團一行充滿感激之情地訴說著其“阿背”楊國淇的傳奇故事,以及他到湖南尋根的神奇經歷。
楊樹清父親楊國淇(赴臺后改名為楊國棋)1949年10月23日隨國民黨某榴彈炮兵營從福建搭載萬噸海輪北上舟山群島方向航行,卻在途中莫名其妙地駛向了臺灣金門島并登陸駐防,防阻中國人民解放軍攻擊。從此,楊國淇就踏上一條一去不復返之路。楊國淇離開家鄉被抓當兵時只有22歲,2000年92歲時在臺灣去世。就這樣,楊國淇在臺灣思鄉之切、思親之苦,一直在他心頭上縈繞,83年也未能如愿,實現“回鄉”之夢想。不認識幾個字的楊國淇,在臺灣金門國民黨軍隊中官至中尉干事,于1958年轉為農民,在金門得塊田地務農。1954年“九·三炮戰”期間,一發炮彈擊中了金門一座利用民房作隱蔽的國民黨軍隊彈藥庫,瞬時,彈藥庫發生連環爆炸,把這個陳姓28戶居住的村莊夷為平地,只剩遠離爆炸點一戶房子未倒。這次爆炸共計死亡3人,傷數十人,臺灣當局每戶只發兩袋水泥作為補償。1956年,楊國淇與該村失去男人并帶著6個孤兒的寡婦媽媽結婚,之后又生下楊樹森和楊樹清兄弟倆。這以后,楊國淇夫婦倆含辛茹苦撫養8個子女,并把他們培養出來。楊樹清還清楚地記得,每逢過年過節,楊國淇會搬出桌椅、擺上祭品、點燃香火,叫出楊樹清和哥哥楊樹森面向家鄉湖南方向,向楊家祖輩叩拜,保佑其幸福、平安!1984年,楊國淇帶領一家移居臺灣本島。楊樹清之所以稱父親楊國淇為“阿背”,是因為在楊家8個子女中,楊樹清最小,深得父母的疼愛。因而父親在楊樹清上學之前,都是把他背在其后,任其在背上玩耍,即使是下地干活時也是如此。父親一邊背著他、一邊勞作,嘴里又一邊唱著湖南鄉韻給他聽,有時還要楊樹清為其后背撓癢癢。這樣時間長了,楊樹清就習慣性地稱呼父親為“阿背”了。其時,父子倆甚是快樂和高興。

帶著家鄉三把泥土的楊樹清,準備帶回臺灣放在父親墓葬里,以慰藉其父思鄉之苦
楊樹清這次利用第七屆臺灣作家赴湖南采風交流活動的機會,既懷著激動心情,又帶著心里無底疑慮,忐忑不安試探性地搭上湖南采風交流團這趟“順風車”,力爭想在湖南家鄉尋根有所突破、有所收獲。因為父親楊國淇在同他回想追憶家鄉地址時,用濃濃的湖南鄉音摻雜著臺灣話,使楊樹清聽不清楚家鄉具體鎮與村的名字,印象中父親口述的地址是,湖南省武崗縣高沙鎮丘塘楊家沖。可是歷經幾十年變遷和地方行政數次規劃,現在情況是武崗縣還在,但是高沙鎮已劃歸為洞口縣了,丘塘其實為秋塘,楊家沖變為楊家村了。其間,楊樹清委托沈從文外甥、吉首大學黃毅教授花了兩個月時間進行尋探未果。這次通過湖南省委統戰部、湖南省作家協會,以及全國臺聯、湖南省臺聯等共同努力協助下,并在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姜貽斌(湖南洞口高沙鎮人,也是楊樹清這次作家采風團剛剛結識的一位同鄉)直接幫助下,在不影響臺灣作家湖南采風交流團整體行程安排的情況下,楊樹清終于實現了其父親最大的“回鄉”夢想。
這也是第七屆臺灣作家湖南采風交流活動的一個亮點,意外收獲的一份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