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記者 程朔 實習生 周蓓蓓 編輯丨程健蕓 郵箱丨1437485775@qq.com
感覺挺清冷的一個傍晚,我們欄目組一行4人來到清華大學校園內的“拾年”咖啡廳。剛剛坐下沒幾分鐘,便看到一位留著中長發、衣著看上去相當樸實的女孩子走了進來。
那女孩臉上帶著一絲溫暖的笑意,將電話舉到耳邊,不時地扭轉藏在圍巾里面的頸項,用眼光向四處尋找著。這時候,我聽到了包中手機振動的聲音,拿出電話,一串剛剛熟悉的號碼顯示在屏幕上。
憑著直覺,我沒有接通電話,而是站起身來,向那個臉上帶著微笑、剛剛進門的手機圍巾女生迎了上去,“請問,你是唐寧同學吧?”“是的,你好。”這位正是我們在等待的唐寧,我們今天的采訪對象。
唐寧,來自臺灣臺中,現在是清華大學建筑系本科三年級學生。在聊天中我們得知,與很多大陸同學“事事都有計劃”的風格相比,這位大三女生更喜歡一切事情都順其自然。另外,她會覺得臺灣的男生相對紳士,大陸男生則更加大氣一些,特色不同,都有可愛之處。
唐寧祖籍湖北,她的祖父很年輕時就隨著部隊從武漢到了臺灣,并在島內娶妻生子定居了下來。祖父在大陸這邊還有很多親戚,唐寧父親與大陸親戚的來往就很多,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父親每年都會帶唐寧到上海、蘇州等地走走看看,所以唐寧在到清華讀書之前就對大陸比較熟悉,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她還與祖父一起回過武漢老家。
“整個過程還是比較突然的,這個選擇并沒有在最初的計劃中。”當我們問起2011年選擇到清華讀書的原因,唐寧告訴我們,她最初只是一直很想讀建筑專業,在參加學測后就已經被臺灣本地的一所高校錄取了,那所學校的建筑專業是全臺灣最好的。可是沒過多久,唐寧改主意了!先是唐寧的父親無意中看到了清華大學招收臺灣學生的消息,并把這個消息非常重視地轉告了唐寧;緊接著,恰逢清華大學舉辦百年校慶,邀請臺灣學生到清華去參觀,唐寧也幸運地出現在參觀團中。“來到這邊,一進清華東門,就感覺很宏偉,一段行程之后,覺得大陸這邊比臺灣廣闊許多。”唐寧表示,在北京清華呆了一個星期后,自己就下決心改到清華來讀書了。
雖然有“一山總望一山高”之嫌,但這個決定還真不能算是“一時興起”。這樣說,一個原因是,從高中開始,唐寧就已經下了決心要在建筑行內學有所成,而她也希望能夠在最好的院校中完成自己的學業,為將來能在建筑行業內干出一番事業、闖出一片天地,打一個好的基礎。
第二個原因是出于唐寧對大陸的深入了解。“那段旅程之中,我越來越覺得,大陸并沒有像其他人說的那樣落后,反而覺得在這里也有不一樣的世界。”唐寧回憶說,當時就產生了比較的心理,究竟臺灣只是一個小島,雖然也有分數很高的建筑專業,但比之大陸的幅員遼闊,以及在清華能擁有的更好資源、更多東西。所以覺得在大陸上學,將來的發展就會不一樣。
唐寧是家里最大的孩子,當時征求家里人的意見,親人們也并沒有全部表示同意,特別是媽媽和祖母還是很舍不得的。好在唐寧還有一個讀美術專業的妹妹,今年已經上高三了,估計是會留在島內繼續深造的。這樣,有一個孩子留在長輩身邊,家里人對唐寧也就比較能夠放手了。為將來打算 考慮相當全面
說起今后的打算,唐寧告訴我們,她首先是希望留在清華大學繼續讀本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可是也有可能由于競爭太激烈而得不到留校深造的機會,那么就會考慮,或者去到其他的國家看有沒有合適的學校和專業適合自己;或者干脆先直接進入職場,在建筑行業內找一份工作。
為什么唐寧準備了這么多的選擇呢?因為想在清華大學獲得攻讀碩士研究生的資格,尤其在建筑專業里,不單單對唐寧而言,對所有的本科畢業生來說,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要知道清華的建筑專業不但在國內相關領域內排名第一,就國際上而言,它也是排名極為靠前的,這里的畢業生走向社會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所以留校讀研究生只能作為一個計劃,同時還要做好兩手準備。
兩手準備中的第一手就是去國外讀書。唐寧說她的首選不會是歐美,可能會是日本,“因為從專業角度上講,我想生根亞洲,而覺得在日本,會對我的亞洲建筑思想研究會更有幫助。”唐寧認為,其實亞洲有很多東西的價值,西方思想體系沒有辦法表現出來,如果到歐美留學,受西方建筑思想理念的灌輸,那么可能會導致一個問題,就是對于亞洲或說中國的東方建筑的價值的理解能力,會受到影響。“我也沒有想得很清楚,就怕一旦不當接受西方理念,思想容易被限制住,不能更好地反過頭來客觀分析、看待自己原本所處的文化范疇內諸多元素的屬性。”
唐寧的第二手準備呢,就更現實。清華的建筑專業很優秀,即便只是本科畢業生,在建筑行業內找一份不錯的工作,也不是很難的事。所以,畢業后直接找到一家建筑行內的企業,給老板打工,邊從基層干起,邊長經驗見識,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建筑這個東西,在你還沒有太多基礎的情況下根本談不上什么創業。”唐寧說,“那是需要磨練很久,有了相當的經驗和實力積累之后才能考慮的事情。”
關于打工的地方,唐寧也準備了兩套方案,一是在大陸,另外一個則是在臺灣。她表示,從事建筑行業,應該首選在大陸發展,畢竟自己畢業于清華大學,而且到那時在大陸已經生活了5年之久,對大陸的建筑行業也算是比較熟悉了,而且大陸由于正在發展中,所以機會會比臺灣更多。不過,唐寧也不排除會回到臺灣。她倒是覺得,能在島內找一份工作,然后由于自己的大陸背景,被公司再派回到大陸工作,做為“臺干”,專門負責大陸這邊的業務,這樣在發展自己的同時,還可以為自己家鄉的發展也盡一份力。
言談話語中,我們都能感受唐寧的內心,對海峽那邊的那座寶島,對自己的家鄉,對家鄉的親人,對島上的同胞,每時每刻都深懷眷念。
唐寧對家鄉、家人的那份眷念之情,也時常會來的非常的濃烈。在平時,唐寧和其他的臺生們會因為忙于學業而沒有時間花費在思鄉思親的情緒中。但每逢端午、中秋這樣的日子里,唐寧們便會格外地想家,這時候怎么才能排遣掉那濃霧般的情緒呢?唐寧借著用實例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的機會,向我們展示了清華臺生在校生活狀況的一個剪影。
那是去年9月份,那時候北京的夜晚已開始透出陣陣涼意,中秋之日,圓月高掛在天空上,背井離鄉的學子們聚集到情人坡上,圍坐在一起賞月、唱歌、跳舞、玩游戲,熱鬧的氣氛驅走了鄉愁。也在這群同學中的唐寧,盡管也在那歡快的氛圍中,卻總覺得好像少了點什么,直到手機鈴聲響起,電話那頭傳來熟悉的臺灣腔:“哎,要不要一起烤肉?”她才想起,那種空落的感覺是因為少了臺灣人過中秋節時最重要的一項習俗,烤肉。
在臺灣過中秋,家家戶戶都會在家門前架起烤肉架,生起炭火,當日幕低垂、月亮升起時,街上早已彌漫著濃濃的烤肉香,大家坐在馬路邊聊天、烤肉、賞月。比起吃月餅,烤肉更能代表臺灣人對中秋的記憶。
來到北京后,少了這項活動,中秋節便失色不少,現在大家要恢復這個傳統,決定是個不錯的決定,但實際執行起來,還是有些困難要克服,一是沒有烤肉架,只好買了鐵絲、錫箔紙,又在路邊撿了幾塊磚頭將它們架起來替代;二是買不到木炭,只好向學校附近的烤肉店購買,由于不了解行情,正經花了不少冤枉錢;最麻煩的還是得知學校里面不能烤肉,只好跑到校外找到合適的地點,將食材清洗干凈后運送過去……等到一切張羅完畢,已經到了晚上9點。不過還好,一群來自臺灣的學生最后終于可以圍坐在通紅的木炭周圍,吃著香噴噴的烤肉、喝著冰涼的啤酒,一起望著圓圓的滿月,仿佛回到了臺灣,回到了家人身邊。
清華大學里的唐寧們,有自己的互助組織,是在校學生會中。清華校學生會下專門設有臺灣組、香港組、澳門組,唐寧是臺灣組兩個副組長之一。據唐寧介紹,她這個副組長工作還是很忙的,比如,學校里很多的校園文化活動,學校以及組員們都會希望在活動中可以展現臺灣文化,那么臺灣組就會負責這一部分的接洽、組織工作。而每年學校對臺灣招生的時候,臺灣組就會負責來校參觀的臺生的接待。其他,還會更多有組織在校臺生與大陸同學一起參加各類社會活動的情況。“總的感覺是,我們這些臺生的校園生活都很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