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璇+鄭君

如何解決煤礦等生產現場存在的高濃度粉塵問題?如何探測處理金屬礦山采空區?如何對高毒作業場所有毒有害物質進行現場快速檢測?如何對城市地下管網危險源進行智能監管……
這些長久以來困擾安全生產的難題,現在正在努力用“科技”來解決。
2012年7月,國家安監總局出臺《關于加強安全生產科技創新工作的決定》,就實施“科技強安”戰略明確了安全科技創新的目標任務,要求加快組織實施“四個一批”(一批安全科研課題、一批可轉換的科技項目、一批先進適用關鍵技術、一批示范工程)項目,著力提升安全科技支撐保障能力。如今,這項工作已經進行了約一年半的時間,成果如何,推進中存在哪些問題,工作還將如何深化?帶著這些問題,本刊記者采訪了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總局規劃科技司副司長施衛祖。
記 者(以下簡稱“記”):施司長您好!首批安全科技“四個一批”項目實施已經有一年半的時間了,請您介紹一下這項工作開展的背景情況,以及目前的工作進展。
施衛祖(以下簡稱“施”):2012年7月,中央召開科技創新大會后,為貫徹中央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局長楊棟梁提出“提高安全生產科技保障能力,要集中相關科技研發機構、集中安全科技人才、集中資金投入、集中一段時間,強力推出一批安全科研課題、一批可轉化的科技項目、一批先進適用關鍵技術、一批示范工程”的總要求。同年9月,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印發了《關于加強安全科技創新工作的決定》,同時發布了69個第一批安全科技“四個一批”項目。
緊接著,國家安監總局成立了由副局長楊元元任組長的安全科技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研究制定安全生產科技長遠規劃和重大政策措施;研究審定安全生產科技重大項目;研究決定安全生產科技研發、推廣、轉化及應用重大事項;統籌協調推動市場、企業、產學研機構、政府及有關部門相結合,并按照《安全生產科技“十二五”規劃》,指導各地按計劃推進實施安全科技重點任務和重點項目。
經過各項目承擔單位、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四個一批”項目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14年1月,首批安全科技“四個一批”項目共落實資金8.95億元,已產生研究成果89項,申請專利318項,已批準和授權89項;轉化成果15項,在2374個企業(礦井)中得到應用;推廣先進適用技術13項,在1352個企業(礦井)中得到應用;建設示范工程18個,應用新技術、新裝備54項,形成標準規范28個。
2013年11月底,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又公布了第二批“四個一批”項目目錄,發布了119個研究項目,將安全科技工作向縱深推進。
記:回顧首批實施的項目,我們取得了哪些突破性成果?
施:首批“四個一批”中,在煤礦瓦斯、水害等重大災害防治和應急救援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果。比如:研發的原始煤層瓦斯含量快速測定技術裝備,測定時間由3天縮短到30min,實現了由地面實驗室測定到井下就地測定的轉變;研發成功的地面遙控井下自動瓦斯抽放鉆機,實現了地面人員通過視頻控制鉆機,井下瓦斯抽放鉆場無人化;研發的電子和機械感應式自動隔爆裝置,用于工作面、巷道或管道中抑制和阻斷瓦斯煤塵爆炸,響應時間由25ms減至10ms,有效抑爆持續時間由10ms延長至1s以上;研發的煤礦安全綜合監控預警系統,集瓦斯、水、火、頂板等災害因素監控、預警一體化技術,解決了各災害因素分散監控、互不兼容等問題;研發的地面大口徑快速鉆進鉆機,可快速打通生命通道,最大鉆孔直徑711mm,最大鉆孔深度700m;研制的防爆井下災區探測機器人,最大行進距離1500m,連續供電時間4h,能到達救災人員不能達到的區域……這些成果來之不易,凝聚了廣大科技人員的智慧和辛勤勞動。
記:從首批“四個一批”項目實施情況看,我國安全科技工作還面臨哪些問題?原因是什么?
施:雖然安全生產科技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安全生產科技對安全生產的支撐保障能力還不強,安全生產形勢嚴峻的狀況仍未根本改變,特別是2013年發生了吉林八寶煤礦事故、吉林寶源豐禽業有限公司特別重大火災爆炸等事故。
新形勢對安全生產科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從第一批“四個一批”項目來看,依靠科學技術提升安全生產水平的能力還不足,是比較突出的問題。
科學技術對安全生產的貢獻率較低。安全生產重大科技成果的研發、試驗、檢測、孵化、生產、應用、推廣,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安全生產技術支撐鏈。安全生產科研部門較為封閉,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安全科技支撐安全發展成效不突出、效果不明顯。
安全生產科技服務水平不高,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產學研用創新體系建設滯后,安全科研部門科技服務與市場結合不夠緊密。企業在治理瓦斯、水害等災害方面技術力量薄弱,不能針對本地區特有災害類型進行有效防治。
科技成果轉化和先進技術推廣緩慢。高校基礎研究與科研部門應用技術研究結合不夠,科研部門應用技術與企業實際裝備結合不夠,導致很多先進的科技成果沒有得到很好的轉化,沒有在事故防范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等。
分析原因,一是安全科技研發投入不夠。雖然國家在安全生產科技方面的投入不斷加大,但是與安全生產的實際需求、與其他行業相比,項目仍偏少,一些關鍵性、基礎性研究投入不足。另外,以企業為主體的安全生產科技投入機制沒有形成,提取比例低,使用效率低。
二是缺少頂層設計。安全科技攻關系統性不強、協同性差,項目普遍小而散,實用、管用、耐用的少,重復研究、資源浪費現象還十分嚴重。重大關鍵技術突破進展緩慢,原始創新、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能力不足。
三是安全科技支撐體系建設不夠。支撐安全生產科技進步與發展的成果研發、孵化、試驗、檢測、生產、應用的平臺建設滯后,支撐發展可持續后勁不足。
四是產學研用創新體系建設力度不夠。科研院所和高校與企業需求結合不緊,研究與應用脫節,市場決定性作用沒有很好發揮。
記:針對上述問題,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有哪些解決思路?科技研發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成果轉化,在這方面對項目承擔單位有哪些建議?下一步的工作計劃和要求有哪些?
施:廣大安全科技工作者要以科學發展、安全發展為指導,努力在提升事故防范能力和安全生產控制力上下功夫。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化“四個一批”項目工作,促進成果轉化。
強化安全生產科技頂層設計。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已組織有關部門,正在編制我國煤礦、危險化學品、非煤礦山、職業危害等防治技術現狀與科技發展對策研究報告,目的是摸清不同行業領域災害分布的時空特點,災害區域與安全生產的相關關系,梳理出科技成果與裝備,在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明確急需的攻關、轉化、推廣的方向,據此制定出安全科技路線圖,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工作。
強化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建設。主要是加快安全科技產學研用創新體系和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平臺建設,努力構建一批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中心,并在安全生產重大科技成果研發、試驗、檢測、孵化、生產、應用、推廣等方面,加快形成完整的安全生產技術支撐鏈。對于落后產能、技術、工藝和產品,要及時制定和發布淘汰目錄予以淘汰。
深化安全科技“四個一批”項目建設。要制定與完善《“四個一批”項目管理辦法》,形成科學規范、運行有序、整體推進、特色鮮明的品牌。今后,對經過專家評估、驗收,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的攻關項目,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將優先推薦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科技成果獎;對成果轉化和先進適用技術,要優先納入重點轉化推廣目錄和稅收特惠目錄;對防范重特大事故有普適性意義的示范工程,要組織召開現場會,予以掛牌并納入標準化建設之中。
各地安監及煤礦監察機構,要及時跟蹤了解項目的進展情況,總結成效,反饋問題。首批項目承擔單位,要及時進行中期檢查、驗收、備案等工作。對未完成“四個一批”項目計劃任務的,予以淘汰。要堅持滾動發展、質量優先的原則,各單位要落實責任,做好第二批安全科技“四個一批”項目。首先是選好項目負責人,其次是編制好安全科技攻關課題任務書,以及成果轉化、技術推廣、示范工程建設的實施方案,加大資金、人員配備上的支持力度。
另外,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通過市場需求,拉動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投入規模等各類要素的合理流動與資源配置。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把市場能夠解決的交由市場解決。市場不能解決的要加強引導,如:為一些瓦斯、水害等災害嚴重的地區,搭建地區性的專業技術服務機構,鼓勵企業采取災害治理托管外包的服務方式,改變單一煤礦企業技術實力不足的問題。要把提升企業安全生產保障能力作為主要任務,通過技術標準升級,加大淘汰落后工藝和技術,強制推行一批科技成果和先進技術。
還要進一步強化企業的主體作用,同時發揮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引領帶動作用。企業要下大力氣提升安全生產科技支撐保障能力,通過科技進步與創新做到科學發展、安全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在科技進步與創新方面起到引領作用,加快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增強科技創新的活力。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以“研發”為手段,以“產業化”為載體,以“推廣應用”轉化為支撐安全生產,保障生產力發展為目標,突出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高度融合。
編輯 楊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