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璇

“中國煤科集團作為煤礦安全生產工作中,先進適用技術、重大裝備的研發主體,我們義不容辭地承擔起科技強安的‘領頭羊的角色,發揮著技術發展引領作用,推動行業進步。”談及集團主要工作,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煤科”)副總經理寧宇的眉宇間透著自豪,與之相伴的,還有一份責任。
從2012年9月份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啟動安全科技“四個一批”項目,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時間。這段時間里,中國煤科這只“領頭羊”做得怎么樣?寧宇展示了他們的答卷。
抓住契機立項目
中國煤科是經國務院批準,由中煤國際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煤炭科學研究總院于2008年4月合并組建而成。目前,中國煤科擁有21家二級子企業,分布于全國10多個城市,建設有24個煤炭工業重點實驗室,7個國家級、6個行業級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4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國家礦用產品安全標志辦公室等機構。
“這些是我們的優勢所在。”寧宇表示,目前全國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預防重特大事故壓力依然存在,因此“依靠先進技術裝備支撐和安全生產科技創新驅動的需求更加迫切。”中國煤科作為煤礦安全生產領域的主要研發單位,重視研發,狠抓轉化,促進推廣,務求實效,以實際行動護航煤礦安全生產。
2012年9月,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下發《關于加強安全生產科技創新工作的決定》后,中國煤科積極組織項目申報,明確項目的目標、任務,落實具體的實施計劃。“一期我們組織申報項目30多項,其中立項22項,占一期‘四個一批煤礦安全項目總數的67%。剛剛開展的二期中,我們組織申報項目34項,立項26項。”
據寧宇介紹,近年來,中國煤科承擔了大批“八六三計劃”“九七三計劃”“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項目,突破了諸如煤與瓦斯突出、煤塵爆炸、透水、火災和沖擊地壓等理論和關鍵技術,“在提高煤礦安全科技創新能力和科研成果水平的同時,我們大力發展煤礦安全技術與裝備的產業,目前這個產業的板塊產值已經達到了80億元,相當于中國煤科產業總值的1/3。”
推進實施“四個一批”
按照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和國家煤監局的要求和部署,中國煤科把煤礦安全“四個一批”項目的實施,作為企業“十二五”科技工作的重點,按照重發展、抓轉化、促推廣、求實效的思路,公司將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技術推廣和示范應用,貫穿于煤礦安全科技工作的全過程。
“總結起來我們主要做了幾個方面的工作。”寧宇介紹說,首先,公司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解決煤礦安全實際問題為目標,開展項目研發和技術創新活動。“例如針對煤礦井下人員管理難度大,井下通信條件復雜的技術難題,我們研發了煤礦井下人員定位系統和井下無線通信系統,井下定位精度能夠小于5m。”
公司設立了科技創新基金,對具有產業化前景和行業技術引領的項目進行重點資助,促進成果的轉化。“兩年以來,集團公司的資助額度已經超過了4000萬元。公司的各個研究院所也設立了各自的創新基金,比如重慶院,西安院、常州自動化院等,在2012年分別自主投入5000萬元、4000萬元和2000萬元。”
在注重研發投入的同時,中國煤科還加大了產業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建成了一批自動化程度高、管理科學的現代化生產線。寧宇舉例說,“重慶院的安全監控系統的生產線的能力,已經達到了年產500套,它們的傳感器生產能力可以達到年產1萬臺(件);西安院的井下大型鉆機生產線的能力,現在可以達到年產2000臺(套)。”
“我們先后與神華集團、中煤能源集團、冀中能源、大同煤礦集團等大型煤炭企業,建立了產學研的技術聯盟,共同開展行業共性難題的攻關;還與中國礦業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安徽理工大學、山東科技大學、重慶大學等,建立了協同創新聯盟或研究生聯合培養的機制。”寧宇表示,這樣可以加快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學術交流。
中國煤科根據煤礦安全技術生產的區域特點,建立了科技與現場對接落地的技術服務新模式。寧宇介紹說,“重慶院、沈陽、西安院分別與神華集團共建了西北研究院、礦井火災防治研究院、礦井水害防治研究院;為了為新疆煤礦安全生產服務,重慶研究院成立了新疆分院,沈陽、西安研究院設立了技術服務站;為了為貴州煤礦安全生產提供服務,重慶研究院與地方機構煤炭企業合作,成立了煤礦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和區域技術服務機構。”通過設立一對一的區域性技術機構,中國煤科有針對性地集中科技力量,分片解決了區域內煤礦安全的技術問題。
成果轉化顯成效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中國煤科牽頭的22項“四個一批”一期項目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說起這些成果,寧宇如數家珍。如:由重慶院承擔的礦井煤與瓦斯突出防治關鍵技術研究,研制成功了多通道系統,用于預測煤礦井下瓦斯涌出、煤巖動力災害等,目前已經與淮南和晉城礦業集團合作推廣應用。由西安院承擔的煤礦水害隱患探查與防治關鍵技術研究,研制了全空間音頻電磁法的三維程序,井下三維多功能的電法儀,垂向導水結構的三維立體成像技術,實現了高密度地震精細探測采集和高保真地震資料的解釋,使水害探測更為直觀、準確。由沈陽院承擔的煤礦采空區隱蔽火源井下探測技術研究,突破主要的技術壁壘,成功研制了無線溫度傳感器、網絡結點裝置,建立了煤自燃發火模擬的實驗系統,已經在多個大型煤礦投入使用。
“我們承擔安全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共7項,目前已全部轉化,建成了相關的產品生產線10余條,相關產品系列幾十種,已經初步形成規模產業。截止到2013年6月底,銷售數額累計已經達到了6000多臺套,銷售額達到了5億4770萬元。”寧宇表示,以“四個一批”項目實施為契機,中國煤科還將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成果轉化,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煤礦安全生產的市場需求。
依托項目的實施,中國煤科7個煤礦安全成套技術推廣到了518個礦井,服務范圍覆蓋了全國所有的重點煤礦,80%以上的中小煤礦。重慶院、沈陽院承擔的煤瓦斯突出危險性探測技術項目,在淮北、松棗、晉城等地推廣應用,2012年產值達4486萬元;承擔的煤層瓦斯含量參數快速測定技術,實現了8h內瓦斯含量的快速測定,測定誤差小于7%,產值也達到了2400多萬元。
在進行“四個一批”項目研究的同時,中國煤科還建成了我國首座高瓦斯礦井零超線瓦斯治理的示范礦井,目前已經完成項目投資2.4億元,其中企業自籌1.7億元。“這個項目建成后,礦井年瓦斯超采次數可以降低到零次,抽采率由40%提高到55%以上,通風可靠,且風量調節準確率達到90%以上,保持礦井安全生產無事故的良好狀態。”
直面問題 持續改進
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寧宇坦言,項目實施一年以來,感覺還有一些需要完善和改進的地方。“比如‘四個一批項目中一些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裝備,還沒能及時轉化成規范、規程和標準;一些重大關鍵技術裝備,對防范事故的作用還有待實踐的檢驗;科學成果轉化、推廣應用的市場運作機制,尚不夠完善;缺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平臺等等。”為此,中國煤科計劃從幾個方面加強相關工作。
將安全科技“四個一批”項目,作為煤炭安全生產的科技創新平臺。按照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和國家煤監局的要求,2014年,公司要將煤礦“四個一批”項目的實施和煤礦隱蔽治災因素的探查,與示范、煤礦安全技改和示范工程建設項目結合起來,實現項目實施、隱蔽治災項目探查、項目災害防治的統一。
將“四個一批”項目實施過程中,經實踐證明對防范事故確有實效的先進技術、工藝裝備,轉化為規程、規范、技術標準,強制推行一批科研成果。
做好煤礦安全科技的頂層設計方案,安全科技的頂層設計是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的一項重要科技工作。“受總局規劃科技司的委托,重慶院、西安院、沈陽院分別承擔了煤炭瓦斯、水害和火災防治的頂層設計工作。通過頂層設計,制訂煤礦重大災害防治技術的技術路線圖,繪制科技資源的地圖。”寧宇表示,今后集團公司將以頂層設計為綱領,調動全社會的優質資源,參與煤礦安全“四個一批”項目的立項與實施。
加快建設煤礦安全的產、學、研、用科技創新聯盟,選擇基礎條件好、創新能力強、積極性高的大專院校,以及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建立一批與防范重特大事故緊密聯系的技術支撐平臺,建成一批煤礦安全的重大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創新中心。 編輯 楊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