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武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家具出口國,占世界家具市場份額的16.2%。目前全國約有3萬5400家木質家具制造企業,從業人員約160萬人。由此可知,家具制造業是當前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
木質家具噴漆環節存在大量職業危害因素,包括苯、甲醛、苯胺等高毒物質,而且部分企業作業環境惡劣,高毒物質超標嚴重。據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統計,目前我國木制家具制造業中,接觸職業病危害的工作人員約有97萬2300人。
2009年,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發布《關于開展粉塵與高毒物品危害治理專項行動的通知》。為摸清木質家具制造企業的職業病危害情況,2010年,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對全國10個省(區)的85家木質家具制造企業,進行了調查摸底。調研結果顯示:木質家具制造企業噴漆工序化學毒物種類多,且超標嚴重,特別是苯、甲醛、苯胺和二異氰酸甲苯酯4種高毒物質超標更為嚴重。這些高毒物質對人體危害極大,會通過呼吸道、皮膚等進入體內,對神經系統、呼吸系統、造血系統等造成嚴重損害,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由此可見,目前我國木質家具制造業,尤其是手動噴漆作業崗位塵毒危害形勢嚴峻,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理。治理的關鍵是設置有效的職業病防護設施,但目前我國大部分木質家具制造企業中,手動噴漆房的通風防毒設施不能滿足防護要求,導致噴漆間內漆霧彌漫,毒物濃度超標嚴重。
因此,國家亟需對木質家具制造企業手動噴漆房通風防毒設施,進行創新突破。在首批安全科技“四個一批”項目中,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承擔的“典型塵毒危害監控治理技術裝備研究”,研究了塵毒發生與擴散機理,研發了新型過濾方法與材料、高效變頻除塵器、智能化通風除塵與排毒裝置等關鍵技術與裝備,以及微正壓呼吸追隨型電動送風式新型高效呼吸防護用品,提升了我國塵毒危害預防控制技術與裝備水平。
在“典型塵毒危害監控治理技術裝備研究”項目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中國安科院職業危害研究所又著眼于木質家具制造企業手動噴漆作業場所的毒物危害控制,并致力形成可產業化的、大范圍推廣應用的技術裝備,提升目前我國木質家具制造業手動噴漆房毒物危害防護技術裝備水平,保護勞動者職業安全健康。這便形成了第二批安全科技“四個一批”項目之一——木質家具制造企業噴漆作業場所防毒技術裝備應用示范。
研究過程
在對示范企業進行調研的基礎上,項目組充分結合首批安全科技“四個一批”項目的研究成果和相關文獻資料,分析示范企業噴漆作業場所毒物種類、來源、特性,以及毒物濃度分布、勞動者作業方式、現有通風系統情況,確定了噴漆作業場所毒物危害控制的重點作業地點和重點防護人群。通過數值模擬分析、試驗驗證和示范應用的方法,確定了可產業化的木質家具制造企業手動噴漆作業場所通風防毒技術裝備。
成果轉化及應用情況
木質家具制造企業手動噴漆作業場所通風防毒技術裝備,主要包括:噴漆房氣流均一型斜降流通風排毒裝置,以及氣流均一型吹吸式調漆臺。
噴漆房氣流均一型斜降流通風排毒裝置
目前,木質家具制造企業手動噴漆房毒物防護設施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僅設置了軸流風機或排風罩進行排風,如圖1、圖2所示。也有少量大型企業采用了獨立房間設置的噴漆房,包括上送風下排風式、上送風+水幕式等多種方式,如圖3、圖4所示。
本項目研發的噴漆房氣流均一型斜降流通風排毒裝置,主要利用平行流送風技術,在噴漆作業區域形成氣流均一型吹吸式通風系統,如圖5所示。該裝置可將噴漆間原來天花板整體垂直送風的方式,改為局部傾斜送風,既可有效控制毒物濃度,又可降低設備運行成本。
該裝置可以廣泛應用于家具制造業手動噴漆房毒物危害控制。在確??刂骑L速和送排風風量比的情況下,不同的手動噴漆房,只需根據噴漆房的空間要求,改變送風口的位置、角度、大小等參數,即可應用,簡單方便。
氣流均一型吹吸式調漆臺
目前木質家具制造企業手工調漆作業,一般都是在噴漆房的某個角落或獨立的調漆間進行,但大多企業都未設置有效的調漆操作毒物危害防護設施。目前,大部分木質家具制造企業手工調漆作業場所如圖6所示。
吹吸式調漆臺采用均勻送排風技術,在調漆區域內形成均勻的換氣區域,將調漆過程中產生的有機溶劑氣體密閉在換氣區域內,并被排風系統排出,如圖7所示。
該裝置既可將涂料調配過程中產生的有機溶劑氣體有效捕集和排出,又可將溢灑的涂料和稀釋劑進行有效收集,并且避免了通風柜影響工人操作的技術難題。
發展前景和研究計劃
本項目研究成果廣泛適用于家具制造企業手動噴漆房噴漆,涂料、有機溶劑的調配,以及使用化學試劑清洗等作業場所的毒物危害控制,其毒物防護效果好,運行成本低,且不影響工人操作。
目前,我國家具制造企業手動噴漆房、化學試劑的調配和使用化學試劑清洗的作業場所數量巨大,本項目研究成果具有極大的市場需求,其應用前景廣闊,預計會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下一步,項目組將通過江蘇等地示范企業的應用示范,對其研究成果進行驗證和改進,并探索產業化相關問題,盡早將安全科技“四個一批”項目的研究成果,應用于實際生產過程中。 編輯 楊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