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光:用市場經濟的辦法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就要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與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優勢充分結合起來,就要把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推進市場經濟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善于用市場經濟的辦法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一是社會主義制度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二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有著獨特的優勢。社會主義中國正是通過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經濟資源配置起重要作用,從而在短短30多年的時間內,實現了巨大的經濟飛躍和社會進步。三是用市場經濟的辦法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通過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兩個方面的作用,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同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兩種優勢的同向共振效應,增強放大效果,真正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調動起來,充分發揮出來。
(來源:《光明日報》2013年12月23日)
徐紹史:健全宏觀調控體系需要處理好五個關系
健全宏觀調控體系要更加尊重市場規律,合理界定宏觀調控邊界,重點處理好以下五個方面的關系。一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要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多借助間接引導,努力提高政府調控的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核心是轉變政府職能,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要切實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干預,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讓市場優勝劣汰,由企業自負盈虧。二是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既要堅持全國一盤棋,強化宏觀調控的權威性;又要充分考慮地區差異,注重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為各地因地制宜留出合理空間。三是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特別是在目標設定和手段完善等方面,要堅持長短結合。四是處理好分領域調控與全局性統籌的關系。要在深刻分析和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和戰略重點基礎上,合理確定宏觀調控目標,投資、消費、貿易、產業、財稅、金融、土地等調控政策都要服從全局安排。五是處理好政策落實與調整完善的關系。要強化政策落實保障機制建設和政策評估調整機制建設。
(來源:《人民日報》2013年12月18日)
楊偉民:如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如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真正起決定性作用呢?如何讓市場決定性作用持續不斷地發揮推動國家制度現代化的巨大作用呢?第一, 界定政府作用和職責。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 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 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第二, 界定宏觀調控的任務。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就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布局優化,減緩經濟周期波動影響, 防范區域性、系統性風險, 穩定市場預期。第三, 界定政府定價范圍。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同時,指出政府定價范圍主要限定在3 個領域: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第四, 界定政府投資審批范圍。企業投資項目,除關系國家安全和生態安全、涉及全國重大生產力布局、戰略性資源開發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項目外,一律由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政府不再審批。第五, 實行負面清單管理方式。提出制定負面清單,雖然是針對市場準入而言的,這一管理方式的思想方法是值得借鑒的,應該成為今后各級政府經濟工作中一個重要思路。第六, 改革考核評價。要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評價制度,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并明確規定,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
(來源:《中直黨建》2013年第12期)
張卓元:混合所有制的活力與貢獻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對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作用和意義的論斷,是我們黨以往有關論斷的繼承和發展,是我國改革發展實踐和認識成果的進一步深化。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所特有的。我國出現混合所有制經濟,主要源于國有企業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即現代公司制,而規范的現代公司制是股權多元化的,除了原有的國有資本外,還要吸收其他非國有資本作為戰略投資者,公司公開上市還會有大量的民營企業和股民持有公司股票。我國經濟改革的實踐證明,國有企業進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可以實現國有制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使國有制找到了能有效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實現形式。在對原有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進行改革的同時,允許體制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是一項非常成功的增量改革。在經濟改革的強力推動下,我國經濟迅速起飛,經濟增速三十多年平均達到近兩位數,在此基礎上,不僅國有資本成倍大幅度增長,各種民間資本和居民儲蓄存款也大量增加。大量民間資本要求拓寬投資渠道,從而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創造了現實條件。
(來源:《北京日報》2013年12月16日)
楊偉東: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
剛剛閉幕的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會議,旗幟鮮明地提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確立了未來五年我國政法工作的基調,是對當前公眾呼喚社會公平正義的積極回應。針對當前的形勢和政法系統中存在的問題,此次中央政法工作會議提出了四項既具有針對性也有戰略意義的要求,構成了這次會議的亮點。一是正確處理黨的政策與國家法律之間的關系。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要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帶頭守法。黨委政法委要明確職能定位,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領導政法工作。二是處理好維穩與維權的關系。要強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權威地位,使群眾由衷感到權益受到了公平對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維護,把群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解決好。三是重點解決好損害群眾權益的突出問題。四是加大對司法腐敗打擊力度。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2014年01月9日)
李洪峰:毛澤東為什么特別重視調查研究
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始終把調查研究放在第一位,調查研究成為毛澤東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重要源泉。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探索和把握社會主義的規律,毛澤東同樣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調查研究成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毛澤東調查研究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成為中國共產黨寶貴的思想財富,永遠值得珍視。調查研究是執政黨的必修課,一定要持續不斷地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概括起來說,毛澤東闡述的調查研究觀點主要有: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一切結論產生于調查研究的末尾,而不是它的開頭。在全黨推行調查研究的計劃,是轉變黨的作風的基礎一環。
(來源:《黨的文獻》2013年增刊)
徐敏寧 陳安國:整治基層組織浮夸現象
浮夸是形式主義、主觀主義在工作上的表現,與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和思想路線背道而馳,其實質是為了保全或獲取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而不惜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目前,一些地方組織尤其是鄉鎮與縣一級組織,在 GDP、財政收入、國民收入等核心領域,出現無奈式、聯合式、邀功式與攀比式等浮夸現象。其主要根源是過于偏重GDP等考核指標、統計機構的獨立性不強、領導者的政績觀扭曲、考核指標與領導者任用掛鉤,以及懲治力度不夠等。對此,需要引起關注和重視。如何治理這一現象?就要創建不敢浮夸的制度體系。改進統計體系,強化國家統計機構的宏觀協調、監督與技術指導職能,創建省級以下統計機構的垂直管理體系,強化統計機構的統一性、獨立性和系統的垂直管理。考核任用體系更加科學合理。制定科學合理的GDP等指標考核體系,減小GDP等經濟考核指標的權重,防范GDP等經濟指標考核與干部任用掛鉤產生疊加影響,切斷浮夸的動力來源。
(來源:《學習時報》 2013年11月11日)
陳劍:協商式民主有旺盛生命力
協商民主有可能成為中國體制改革突破口,在于協商民主在基層有著巨大需求和堅實的土壤。當今中國社會,利益分化,收入分配差距嚴重,大量的矛盾和問題集中在基層。近年來出現的大量群體性事件,固然有腐敗、社會風氣不正等因素的存在,但也有相當多的群體性事件,與腐敗等因素無關,而是黨員領導干部的群眾路線出現了問題。基層協商,凡屬于人民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問題,都可以進行協商,上下互動,左右相聯,從而呈現多樣化、立體化的格局。基層協商有著巨大需求和旺盛的生命力,對維護社會穩定,保持國家長治久安都有著重要意義。推進協商民主在中國的發展,使其成為中國政治改革重要突破口,有兩方面改革特別重要:一是推進人民政協組織的改革。二是如何尊重參政黨發展規律,推進中國參政黨建設。中國協商民主也許正面臨重要突破。要使其成為現實,除執政黨和相關機構努力外,也需關注中國改革的人士積極參與。
(來源:《環球時報》2013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