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敏
隨著社會發展的日益多元化,作為社會人的個體往往有著各自的思想,體現在高中思想品德的課堂上,則是面對同一思想時學生能夠表達出不同的觀點與態度。作為一種客觀事實,我們認為作為政治老師要承認并接受學生各種觀點的存在,但同時又要注意以自己的價值觀去引導學生價值觀的生成、矯正,乃至于糾偏。如果我們正視現實,會發現這一看起來很本職的任務,在實際教學中表現出來的情形并不樂觀。
一、教師價值觀,應然與實然的距離
作為政治老師,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以自己的價值觀去引領學生的價值觀,而毫無疑問,老師的價值觀與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必須是一致的。我們需要研究的是:這種一致來自于什么?不是來自于將主流價值觀照搬給學生,而應當是在自身高度理解、認同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認識實際,進行恰當的引導。
如果說這樣的認識是高中政治教學的一種應然的話,那我們要看到實然并不完全是這種情形。一方面,由于多種客觀因素的影響,進入高中的學生本身已經攜帶著大量的觀點走入政治課堂,面對政治教學中的內容,他們的觀點是多元的;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即作為政治教學主體的我們(教師),在對一些傳統的、核心的價值觀認識上也會出現偏差,在多種交流場合,我們都能聽到政治教師本身對自己所教授的內容并不是完全認同,更多的時候向學生傳遞的一些只是應試的技巧,而非直達學生內心的一種價值觀的熏陶。如果非要說得直白一點的話,那就是不少教師對自己向學生講授的內容都不深信。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怎么可能有效地形成合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觀呢?
盡管在實際課堂上并不會看到有顯性的這種消極行為,但我們還是應當注意到一旦教者本身缺乏對所教內容的認同,那他總會在教學行為中有意無意地表現出來。而一旦出現這種情形,對政治教學落實國家課程標準的意志的打擊將是巨大的。這種隱患不能忽視。
我們首先從理論上描述、剖析這種應然與實然之間的距離,是為了從理論上提醒包括筆者自己在內的所有高中政治教師,必須在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上求得一種統一而不是分裂,是為了求得應然與實然的完美結合而不是拉開距離,是為了在政治教學的過程中“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語)!
二、教師價值觀,教育與學習的吻合
本質上說,教師價值觀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體現,主要在于教師的教育與學生的學習能夠吻合。作出這一判斷,是基于我們對高中政治教學建立的一個簡單模型:政治教學的過程,就是教師在自身價值觀的影響(顯性或隱性)下,在學習、消化了基于國家課程標準而編制的教材的基礎上,將自己的所得與學生原有的觀點進行相互作用的過程。
以《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2《政治生活》中“政治權利與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準則”教學為例,其中有“生活中的政治權利與義務”“神圣的權利,莊嚴的義務”等內容。這些內容應當怎樣設計一個有效的學習過程?筆者的觀點是教師自己首先要去理解這些內容,這個理解的過程不是簡單的照搬參考書觀點的過程,而是用自己的價值觀去理解教材內容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還要思考怎樣才能通過符合邏輯的思維去幫學生建立相應的認識,直到形成相應的價值觀。譬如本節開頭即有這么一段話,“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公民與國家成了新型的關系。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權力來源于人民。國家通過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享有的政治權利和自由以及履行的政治性義務。”顯然,這段話如果直接呈現給學生,那效果不會有多好。甚至學生初步接觸之后還會產生不一致的認識。我們曾在一教研活動中遭遇過類似的情況,當教師讓學生以自主的方式去學習時,學生讀完這段話后在下面竊竊私語:人民哪當得了家?我們家都被強拆了!現在的權力哪在人民手上,根本就在那些當官的手里。正當我們聽課的老師在猜想上課教師該如何進行引導時,我們發現上課老師的表現并不令我們失望。
上課老師主動地引導學生針對這段表述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學生倒也不害羞,而是大膽地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說了出來。老師在認真傾聽了之后停頓了片刻,然后進行了分段引導:首先,肯定學生所說的一定程度上描述了現實,而這客觀上就讓學生接近了老師,因為高中學生此時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猜想老師肯定會“強迫”他們的思想往教師的思想上靠,而此時教師并沒有強迫;其次,告訴學生自己作為教師允許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就是對他們政治權利的尊重。這種就事論事的引導讓學生陷入了思考;再次,引導學生認識“社會轉型期”,以對此時期中改革與發展必然會產生一些不和諧的因素;最后,引導學生怎樣通過改革來化解這些問題,以使政治權利能夠進一步得到保障。
我們認為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既沒有遷就學生的觀點,也沒有打壓學生的觀點,而是通過靠近、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了政治權利并不是一個機械的概念,而是一個需要在發展中不斷認識、不斷研究并參與才能得到有效保證的動態事物。當學生表示認同之后,我們認為這正是教育與學習的一種良好吻合。
三、教師價值觀,政治教學的旗幟
文首已經說過,當今的高中學生思想多元,如何讓多元之花植根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每個高中政治老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從這個角度講,老師自身的價值觀就是旗幟,就是方向。
我們認為,社會發展的飛速進步與包括教師群體在內的各階層的訴求之間形成了一定的矛盾,但這樣的矛盾不能影響社會個體尤其是政治老師對自身所教課程性質的認識,因為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看,只有教師的完整認同,才能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認同。我們要讓學生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自己首先必須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我們要讓學生認同只有改革才能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那自己就必須首先學會用改革來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
總而言之,政治教學不是政治知識的教學,而是政治觀點不斷形成、累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自身的價值觀會對學生觀點的形成起到明顯的影響作用,只有自身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學生才會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對于這一點的認識,來不得半點馬虎!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