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萍
選自蒲松齡《聊齋志異》的《狼》第三則是語文課本中的經典篇目、代表篇目。對《狼》這篇文章的課堂實錄、教學設計層出不窮,講授的語文老師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和解讀也是各有不同。但是,語文教學有其特殊性,而且任何學科內容的講授都要遵循一定教學規則,我們不能想怎樣就怎樣。因此,我們認為,課堂教學過程的基本設計必須以主要教學任務為本,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尋找一個最佳的切入角度。因為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看法,所以,選擇角度尤為重要。
以蒲松齡《狼》為例,我們在解讀之前一定要有這樣一個基本的共識,那就是,《狼》是一篇短篇小說,作為小說,我們一定要從小說的角度來進行解讀。我們可以通過以下角度來對這篇課文進行解讀。
角度一:從“屠夫”的角度進行解讀。這樣我們就可以把這篇小說的主要情節概括為:遇狼、懼狼、御狼、殺狼。這個角度的解讀能夠看出教師基本的文本解讀能力,這是教師首先應該具備的。
角度二:從“狼”的角度進行解讀。因為文章題目是《狼》,所以我們老師在授課時從這個角度進行解讀是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的。那么,我們就可以將文章主要情節概括為:兩狼跟蹤、兩狼窮追、兩狼謀劃、兩狼被殺。需要說明的是這個角度解讀,文題相符,是老師們備課時首先應該著手的。
角度三:從故事情節發展的角度進行解讀。因為《狼》這篇文章是一篇小說,閱讀小說或者老師們在講授小說時,一般是按照小說三要素,即人物、故事情節、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這三個方面進行的,其中尤以“故事情節”為最主要的切入點,所以,我們在講授《狼》這篇短篇小說時,自然要考慮從故事情節的角度來進行解讀了。那么,我們可以將這篇文章主要內容概括如下:開端:屠戶遇狼,點明時間、地點和矛盾的雙方。發展:屠戶懼狼,表現屠戶的遷就退讓和狼的兇惡貪婪。高潮:屠戶御狼,表現屠戶的果斷抉擇和狼的不甘罷休。結局:屠戶殺狼,表現屠戶的勇敢警覺和狼的狡詐陰險。作為小說篇目,我們從這個角度進行講授,應該說是非常專業了,但是,我們老師一定要注意,《狼》這篇文章是出現在七年級教材中的,作為七年級的學生,在沒有基本的小說文體常識和小說閱讀容量的前提下,對所謂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是沒有什么清晰的認識的,基于這個考慮,我們在課文講授時應該綜合考量,全盤計劃。
角度四:從“三”的模式來把握小說的情節。一般情況,我們對小說習慣于從情節的角度來設計。這無可厚非,而且這個角度的講授對學生來講也是最有效果的。但如果篇篇都是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會給學生形成一種比較僵化的思維方式,以為小說的閱讀或者老師講授小說只會這“八個字”。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換一個角度來從整體上把握小說,但這卻常常是語文教師解讀文本的軟肋。為了讓換個角度來解讀《狼》這篇小說讓這篇文章更有新鮮感。我們在備課過程中反復進行了討論,后來又查找了一些資料,進行了對照、借鑒,我們發現,如果從“三”的模式來設計就比較新鮮。那么,如何從“三”的模式來把握小說的情節呢?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作如下設計:
屠夫遇狼:
第一個辦法:逃跑(驚恐萬分)
第二個辦法:投骨(心存僥幸)
第三個辦法:殺狼(絕處逢生)
其實,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經常用“三”的模式來概括情節。“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劉備三請諸葛亮”,“宋公明三打祝家莊”……古代許多小說在構思上妙用“三”字,使內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就有這樣的例文。《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就是這樣的范例:“三問”、“三答”、“三思”、“三比”、“三賞”、“三變”……,三層排比貫穿全篇,結構上層層深入,前后呼應,渾然一體。我們正是從這篇文章得到啟發。
角度五:從文章的立意的角度來設計課堂教學。閱讀完《狼》一文后,我們會感受到狼的“變詐”。如果我們從“變詐”這個詞入手來講解課文,效果會怎么樣呢?我們不妨做如下設計。
狼之變詐:
綴行甚遠——尾隨跟蹤,尋找機會
交替綴行——不為誘惑,隨機應變
眈眈相向——互相對峙,琢磨對策
正面假寐——明修棧道,欲擒故縱
背后偷襲——攻其不備,直搗黃龍
這兩頭狼從尾隨跟蹤,尋找下嘴的機會;到屠夫投骨時隨機應變,交替追擊;再到屠夫背靠積薪,雙方互相對峙,狼琢磨尋找新的對策;再到一狼正面裝睡,明修棧道,以圖麻痹屠夫,欲擒故縱;另一狼背后襲擊,欲攻其不備,直搗黃龍。這兩頭狼的“變詐”和“黠”讓我們在解讀過程中看到了一個謀略大師的風范。這樣的解讀對學生閱讀這篇小說是一個新的角度,只要老師按照這樣的角度進行解讀,學生一定會有新的收獲。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山姿,進入視野的形象也就各不相同。語文教學追求多元化目標,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解讀文本。《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習用歷史的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多角度解讀課文,既可以為學生解讀文本找到一種變勢,有利于學生重組課文信息,更深刻地甚至有創意地理解課文;又可以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六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