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吳紅娟
(泰州市海陵區人民法院,江蘇 泰州 225300)
在人民法院的體系構成中,審判體系日趨完善和細分,審判功能得到較好的實現,行政保障體系也開始健全和職責分清,但對執行體系以及司法警察體系的設置、功能確定等方面未能突出其各自特點,發揮各自體系的最大效能化,在運作規則和相關理念上滯后于時代的要求,不能適應人民法院科學發展的需要,我們應該擺脫固有思維模式,借鑒國外有益有效的司法警察體系設置,充實和放大司法警察的功能,使其職能在人民法院執行體系中得到應有和充分的運用。
關于國外的司法警察體系,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體系,但在職能方面都有著共同的任務和職責,即保障法院的正常秩序和相關訴訟程序的順利進行,尤其重要的就是都負有執行的職責。以美國和俄羅斯為例,美國的司法警察職責是保護聯邦法庭、運輸囚犯、抓捕逃犯、保護證人、查封財產等[1],俄羅斯的司法警察職責是保障各級法院的秩序,執行法院和其他機關作出的裁決。在美國法院體系中,沒有專門的執行部門,法院涉及財產執行的裁決內容,比如交通法庭作出的罰款判決,均由司法警察實施扣劃。在俄羅斯,司法警察的執行范圍更為寬泛,俄羅斯警察條例中對司法警察的執行職能明確規定,司法警察對“法院發出的執行通知書、法院命令、經過公證的關于支付贍養費的協議、勞動爭議委員會根據其裁決發出的證明書等”法律文件采取執行措施[2]。
我國現行的執行和司法警察體系及職責對比國外通行做法,最大的區別在于:(1)定位不清。兩者間關系沒有明晰的規定,形成了各自的獨立體系;(2)交融不足。司法警察對執行的保障被共同認可,但對執行的特殊性質要求和司法警察的職能特性兩者交融時沒有認識,沒有對策,沒有解決理念。
我國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條例》規定了司法警察的八大職能,也特別明確了司法警察 “參加對判決、裁定的財產查封、扣押、凍結或沒收功能”,但在實際工作中,對此項功能最為弱化,這與現行體系中對司法警察與執行體系定位不準,理念不清是密不可分的,也與司法警察自身存在的問題密不可分。
(1)司法警察體制缺陷化。我國司法警察的建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雖然隨著國家法治建設的發展而逐漸得到重視,但在定位方面,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在性質上仍作為人民法院的輔助部門之一,沒有根據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條例》的立法本意,把司法警察作為與審判部門效能齊平的內設機構。在管理方面,雖然要求依人民警察體系的管理模式實施管理,但實際上并沒有真正落實,行政化多于軍事化管理。
(2)司法警察素質低質化。在現行機制下,司法警察的素質普遍低于審判執行員,這是司法警察功能不被認同和重視的重要原因之一,究其根源,一是入門設置低,盡管近年來司法警察的入職進崗條件不斷提高,但對比法官的任職條件,不可比肩而語。二是目標導向偏。在司法警察隊伍建設、人員素質培養等方面,目標和導向發生偏差,過分強調體能,忽視法律專業知識和技能,導致司法警察技能趨向單一。
(3)司法警察效用低下化。司法警察在人民法院審判執行中的效用應當是多方位、多層次、多時段的,而就現狀而言,司法警察的效用未能被完全發掘。目前司法警察的功效僅體現為:押解、安保、協助執行。以執行為例,在執行過程中,司法警察的主要職責是維護執行人員的安全和執行的秩序,司法警察自身的執行職能被完全忽視。
司法警察民事執行權功能強化,首先必須明晰民事執行權的性質。從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和運作體制來看,執行工作強調了法院的主動性,與司法權的被動性相悖,具體執行程序與行政權行使的程序基本相同,因此,應當認為民事執行權本質上是一種行政權。執行過程中的裁決權和實施權是一種并列關系,是可分離的,狹義上的民事執行就是指執行實施過程。
理清民事執行權的性質,就可明晰司法警察強化民事執行權能的理論依據。
(1)司法警察不具備法定裁判權,只能履行行政權。司法裁判權是法律賦予法官的法律權利,只有具備法官資格的人才能行使,因此,司法警察不具備司法裁判權,不能行使執行中的裁決權。相關法律法規賦予司法警察的民事執行權只能是指行政權而不是司法權。(2)民事執行權的行政權屬性與司法警察的民事執行權性質具備同一性。只有性質一致且同一時,權利的性質才具備合法性。對執行實施權是行政權是理論界一致認同的,司法警察沒有執行裁決權只有執行實施權,由此決定司法警察所實施的民事執行權就是具有行政權屬性的執行實施權。 (3)司法警察的執行權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現行我國各類訴訟法對人民法院的生效判決裁定沒有實施法院外部門執行機制,即全部由人民法院自行執行,而司法警察源于法律法規的規定,被賦予了執行權,相比較于其他警種,該權利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因此,司法警察行使民事執行權是具有法律淵源的,是有法理支持的。
(1)形勢需要。實現依法治國的目標,就人民法院而言,提高司法公信力是核心任務。就人民法院執行而言,執行快執行到位是執行公信力提高的關鍵,當下人民法院執行體系內部實施的“分權制度”,雖有一定成效,但仍是自我封閉體系的內循環,沒有真正地解決癥結。
(2)現狀的要求。人民法院的主要業務工作就是審判執行,在現有體制下,在無法增加人數的前提下,案多人少的矛盾不可解決,執行難不可解決,在自身挖掘潛力之際,應當重視司法警察的人力資源和效能資源。
(3)廉潔的要求。不可諱言,在人民法院內部,執行部門的違法違紀高發多發,從體系原因分析,裁決權和實施權的不分離是重要原因,兩權分離才能從體系機制上規范和制止違法違紀事件的發生。
司法警察成為 “執行員”,既是對司法警察功能的強化,更是對現行執行原則和規則的突破,是新的模式,因此應當在不違反現行法律規定的前提下,突出分離性、被動性、獨立性三大原則。
(1)分離性原則。是指執行裁決和執行實施兩權的徹底分離,確定 “審查者不執行,執行者受監督”的基本原則,司法警察為執行實施的唯一主體,此原則確定的宗旨就是實現真正的各司其職,裁執分離。 (2)被動性原則。司法警察作為執行實施主體,其執行實施行為必須源于司法執行裁決的指令,應當在裁決指令的范圍內實行,從此層面而言,司法警察的執行實施行為是受執行裁決控制的,在啟動執行實施行為時是被動接受指令,按指令要求完成任務,因此,司法警察的執行行為具有被動性。 (3)獨立性原則。所謂獨立性原則,是指司法警察在執行實施過程中,獨立行使權力,不受其他各種因素的干擾,等同于獨立審判的原理,也是 “讓審判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這一當今審判執行基礎性原則的體現,符合當前司法改革和發展的要求。
確立司法警察執行實施權的三原則,是實行真正 “裁執分離”、權力分散、相互制衡的核心所在,三者共同支撐,各自獨立,相互制約,使司法警察的執行實施能夠準確實現。分離性原則是基礎,被動性原則是前提,獨立性原則是強化。應當說明,被動性原則是指權力啟動的被動,啟動后司法警察可以主動采取各類各種法律措施和手段,實現執行裁決的要求,獨立性則要求司法警察執行實施要有獨立的管理體系、獨立的工作流程、獨立的監督機制。
(1)依令執行。司法警察只能依照執行法官下達的執行令執行,執行的內容不能超越執行令的范圍。 (2)只執不審。司法警察在執行實施過程中遇到執行異議等問題,不能對異議作出處置或裁判,因為司法警察沒有司法權,因此無法做出司法性質的裁決。 (3)無權處置。對在執行實施過程中因實施扣押、查封、凍結、拍賣等執行手段而取得的財產或財產權益,司法警察不具備處置權、分配權。 (4)接受監督。司法警察雖獨立行使執行實施權,但應受到相關的監督,除法律規定的監督程序、方法外,司法警察還要接受執行部門的業務指導,執行部門也可對司法警察的錯誤執行予以糾正。
“裁執分離”的目的在于權力的正確行使和相互制衡,司法警察行使執行實施權、執行部門行使執行裁決權雖實現權利分散行使,但兩者間仍應相互制約、相互監督,才能使人民法院的執行權得到正確有效的實施。
(1)機構設置。俄羅斯對本國司法警察明確劃分為三類機構,警衛系統,執行系統,國際債務執行系統[2]。我國現行司法警察系統在內設機構及職能劃分上與俄羅斯相近。為強化執行實施權的有效實施,也應設立專門的執行分支,專門負責執行案件尤其是民事執行案件的實施工作。
(2)人員條件。司法警察內設執行部門后,其人員配置應當明確一定的條件,特別要注重人員的綜合能力。一是熟悉法律。司法警察執行的是司法裁決,不懂法律就無法正確理解執行令的法律要求,就不能實施正確的執行行為。二是專司其職。執行部門的司法警察由于執行工作的特征,不宜參與其他日常的警務工作,不宜采取一職多能的管理方法。
強化司法警察的執行功能,樹立司法警察就是 “執行員”的現代司法理念,是尊重司法警察的法定職權,是實現 “裁執分離”的有效途徑,更是提高司法公信力和提升人民法院形象的有效舉措。
[1]周振雄.美國司法制度概覽[M].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00.
[2]吳玲.俄羅斯司法體制概述[J].中國司法,2004,(4):89-91.
[3]金川,唐長斌,柳捷,等.司法警察概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4]王利民.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