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暉
散文向來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備受高考命題者青睞的一種閱讀文體。人教版必修課本的“閱讀鑒賞”模塊設置了三個散文教學單元——必修一第三單元(寫人記事類)、必修二第一單元(寫景抒情類)及必修四第三單元(說理議論類)。
在語文教學中,“教什么”有時比“怎樣教”更重要。要想解決如何教的問題,首先必須解決教什么的問題。一旦教學內容的確定出了問題,教學價值取向就會出問題,教學也就可能是失敗的甚至是危險的。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就有不同的閱讀方式和教學要求,也就應該確定不同的教學內容。
散文的閱讀教學,若能根據散文的文體特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閱讀、賞析散文,就會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遺憾的是,新課改雖已實施多年,不少教師仍然“穿新鞋走老路”,沒有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禁錮,在散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創造能力仍很有限。由于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和實踐不夠深入,教學內容確定得不夠合理,導致散文閱讀教學效率不高。
那么,散文閱讀教學內容的確定應考慮哪些因素呢?
一、新課標的相關內容
新課標實施以來,不少教師課堂教學的關注點仍聚焦于“怎樣教”,即各式各樣的閱讀技巧,而并未關注“教什么”,即教學內容的確定。在閱讀教學中,把“怎么閱讀”放在了首要位置,而把“閱讀什么”放在了次要位置。從長遠看,這對涵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有害的,也與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背道而馳。
教無定“法”,教學有“法”。這里的兩個“法”,前者指方法,后者有不同的理解,筆者在此將其理解為新課標的要求。散文教學內容的確定必須以新課標中有關散文教學的目標為依托,具體而言,作為必修課中的散文教學內容應定位在“了解”和“鑒賞”上:了解散文“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養成高尚的審美理想和高雅的藝術趣味。”“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
因此,散文閱讀應該確定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內容:
(1)學習鑒賞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散文的藝術特性。
(2)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解讀散文作品,提高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
(3)學寫散文評論,力求表達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新穎見解。
(4)朗誦散文,品味語言,深入領會作品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5)嘗試對感興趣的古今中外散文進行比較研究或專題研究。
(6)留心觀察社會生活,豐富人生體驗,有意識地積累創作素材,嘗試散文創作,相互交流。
二、不同類型散文的特點
較之于其他文體,散文最突出的特點在于抒發真情實感或哲理意趣,因此對情感和理趣的把握是閱讀鑒賞各類散文的既定內容。但散文的類型多種多樣,不同類型的散文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課所選的散文,從內容上大致可以劃分為寫人記事散文、寫景抒情散文和說理議論散文三種。因此,在確定散文閱讀教學內容時,應根據不同的類型有所側重。
1.寫人記事類
寫人記事散文的表達方式主要是記敘。和小說中的記敘不同,它所記敘的必須是真人真事,不允許有虛構的成分。但無論寫人還是記事,最終都是為了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以及作者對于人物的情感或態度。人物的精神品質主要體現在一些片段的描寫中,如《小狗包弟》等。這類散文教學內容的確定宜側重細節揣摩,以引導學生見微知著,由“微”探“蘊”,認真揣摩細節描寫中蘊含的情感。
2.寫景抒情類
寫景抒情散文主要運用象征、比興、擬人等手法,通過對外在形象的描繪來傳達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往往是這類散文最常用的手法,如《荷塘月色》等。這類散文教學內容的確定宜側重涵泳語言,引導學生咀嚼鑒賞優美的語言,以披“文”入“境”,緣“境”探“情”。
3.說理議論類
以闡述哲理或者發表議論為主的散文稱為說理議論散文,它與抒情散文一樣注重情感的抒發,不同的是議論散文重于理趣,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議論文,用事實和邏輯來說理,而主要用文學形象來說話,是一種文藝性的議論文。它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嚴密的邏輯,既要以情動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爐,如《拿來主義》等。確定這類散文教學內容時宜側重把握結構,以析“理”辨“趣”,更好地領悟這類散文蘊含的理與趣。
三、學生的實際閱讀狀況
散文教學內容的確定,除了明確新課標中關于散文教學的具體要求,把握不同類型散文的特點外,還必須認真分析學情。
第一,教學之前根據學生所處的年級段,對學情進行充分的分析,以更好地確立教學內容。以《小狗包弟》為例,情節的把握不是難事。但由于學生對文革這段特殊歷史缺乏了解,因此不會做深入的思考。自我中心主義較普遍的孩子,普遍缺乏反省意識,但已經初步具備判斷分析能力的學生,若能被事實真相震撼,反省懺悔意識就會容易被喚醒,理性思維就會被激活。這篇課文的主要價值,首先在于它的認知功能,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十年動亂的社會現實,以及當時人們普遍的命運窮困、人性扭曲的狀況,由此而產生課文應有的認識教育作用,包括現在的高中生在內的所有中國人都不應該忘記那個年代。課文的價值還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問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老年的巴金顯示出一個正直的成熟的作家嚴于解剖自己、敢于說真話的勇氣和度量,進而可以引發學生對過去那個年代甚至當今時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討和拷問,這將有助于學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第二,教師在教學準備的過程中,應遴選學生在課前預習時發現的問題,整合生成課堂教學的內容。高中生思維活躍,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這就保證了學生的思維活躍性,其外在的一大表現為課堂教學中即興地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散文教學內容具有主觀性與客觀性統一的特點,由學生主體性地位決定教學內容,正好是這一特點的表現形式之一。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具體學情及反饋的問題信息進行認真分析重構,以有效生成散文的教學內容。
總體而言,散文教學內容的確定需要綜合各方面的因素。語文教師要積極大膽地參與教學內容的開發,敢于創新又要保證不脫離新課標的指導、散文本身的特點與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與此同時,語文教師要增加語文知識、提高文學修養、拓寬教學視野,因為散文教學內容的確定需要語文教師具備高屋建瓴的能力。對學生而言,就是要不斷培養自身閱讀散文的興趣,提高閱讀能力,多讀經典的、優秀的散文作品,因為真正要實現新課標里關于提高語文素養的目標,還是要靠學生自己去閱讀散文、領會散文、感受散文的美感,提高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與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只有教師、學生共同努力,才能把散文教學內容的問題解決好,才能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廬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