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譯



1995年1月19日,在英國蘇格蘭的港口小城阿伯丁,布列斯托直升機公司一架代號“查理”的超級美洲豹直升機準備起航。搭乘直升機的鉆井工人,像往常一樣做著登機前的準備。對他們來說,坐直升飛機已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這里坐直升機的程序,與其他地方有很大的區別,安全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一旦直升機或鉆井平臺被水淹沒,乘客必須知道如何逃生,以及如何應對冰冷的海水。所以,這些工人需要先進行直升機水下逃生的訓練,才允許登機。在每次登機之前,他們還要看一段錄像,內容講述了如果在飛行中出現緊急情況,他們要做些什么。
乘客都穿上了救生衣,衣服的材質選用了一種保暖材料,它的作用不僅是增加浮力,還可避免海水打濕里面的衣服。它們的顏色十分鮮艷,為營救提供了方便。
一切準備就緒,“查理號”從阿伯丁起飛,飛向阿爾法鉆井平臺,整個行程大約有230km。行程剛剛過半,“查理號”就脫離了阿伯丁空中指揮中心的雷達監控。從這一刻開始,就沒人知道直升機和一行18人的確切方位了。雷達在某些地方之所以會找不到飛機的位置,是因為地球是個球體,而雷達的脈沖會沿著直線方向傳播,如果直升機越飛越遠,地球的曲面最終會讓它偏離雷達監控的范圍。
風云突變
“查理號”到達北海上空以后,天氣驟然發生了變化。云團開始迅速積聚,冷卻下沉后形成了劇烈的狂風,周圍的氣流都被攪動起來。
“查理號”航行了200km時,與布理油田的飛行控制中心取得了聯系,布理控制中心開始空中監守。這里同樣沒有雷達,飛行員只能和對方進行無線電交流。這時候,天氣更加惡劣了。危險的積雨云接連不斷地壓過來,氣流中的風速達到了100km/h。,如果卷進積雨云里,機身會出現劇烈的晃動,遭到冰晶、大雨和閃電的襲擊。
沒過多久,“查理號”遭到了冰雹的襲擊。安裝在飛機外側的結冰傳感器發出了警報,預示著部分機體已經結冰。隨后,直升機遭到了一次閃電的猛烈襲擊,機組人員明顯感覺到整個機身在劇烈搖晃。他們立刻降低高度,以免有人被拋出機艙。
閃電襲擊發生3min后,事態急轉直下。直升機開始在原地打轉,這說明直升機的尾槳出了故障。此時,要停止旋轉,唯一的辦法就是把主螺旋槳關掉——水上迫降無可避免。
海中逃生
此時,40km外的另一架直升機“喝彩號”正準備起飛。地勤人員聽到了從無線電里傳來的呼救聲,立即指揮“喝彩號”前往,展開救援行動。
“查理號”正在迅速下落。速度超過了600m/s。直升機飛行員此時的操作,帶有相當的技術難度,他們很難平穩地落在洶涌的海面上。
裝在機身下的漂浮裝置,可以避免直升機沉入大海,不過如果打開速度過快,直升機會因為不夠平穩而傾翻;如果速度太慢,漂浮裝置又不能充分展開,直升機則會帶著乘客一起沉入海里。
在飛行員準確的計算下,飛機終于較為平穩地落在了水上,不過直升機頭重腳輕,隨時都可能翻倒,然后沉到海底。因此,飛機上的18人全部擠進了一個很小的救生筏里,致使救生筏嚴重超載。他們無法和救援方通信,匆忙之中也忘了帶上能夠用于求救的照明設備,這時飛機的艙門又劃破了救生筏的一層外皮,小艇隨時都有下沉的危險!
救生筏和直升機之間,一般有一長一短兩根繩索。此時,較長的一根已經斷了,短的那根是他們和直升機唯一的聯系。割斷繩子他們就會漂走,但如果不割,直升機尖銳的棱角會把救生筏撕得粉碎。最終,副駕駛決定割斷繩子。
終于,“喝彩號”直升機發現了“查理號”,把其位置和情況通知給營救人員。附近的一艘“自由號”輪船首先趕到營救地點,營救人員駕駛救生艇,用繩子拖著救生筏駛向輪船。輪船的金屬外殼非常高,通常普通人很難爬上去,但是由于直升機上的飛行員和乘客都接受過良好的應急訓練,最終18人全部獲救。
尋找原因
英國航空意外調查局的調查專員,開始對事故的原因進行分析。飛行員稱飛機是由于遭遇了閃電才發生墜毀,但專家認為飛行員的說法缺少說服力。他們認為,可能是飛機出現了故障,甚至有人認為飛行員操作不當,冒險飛進云團才是真正的原因。
調查人員開始在北海海底打撈失事的直升機。一天內他們就確定了失事直升機的位置。打撈人員陸續找到了幾部分殘片,但調查的關鍵直升機尾槳這個最重要的部位卻沒有找到。通過小型潛艇,調查小組終于找到失事飛機的尾槳。
專家對直升機進行了深入調查,發現飛機的主螺旋槳也曾遭到過閃電的襲擊,只不過尾槳的受損程度更大。既然過去北海上空并沒有發生過閃電襲擊直升機的事件,為什么現在會發生呢?
為找出事故背后的真相,調查人員進行了實驗。他們先從“查理號”上取下一些尾槳的槳片,然后用不同級別的模擬閃電,對它們進行襲擊。對槳片進行了幾次電擊后,最終達到了和尾槳上相同的破壞程度。最終確認,普通的閃電不可能對“查理號”造成如此嚴重的損壞。
此時,倫敦氣象局的檢測結果也揭示了當時一些奇特的現象:在積雨云內部,由于氣流運動,一些小的冰晶被吹向上方。此時云層頂端的氣溫很低,這些冰晶和其他冰晶形成了冰雹。冰雹落向地面時,和上升的冰晶產生摩擦帶上了電。
調查人員意識到,這些小冰晶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在經過適當的轉變以后,可以會產生能量巨大的閃電。直升機沖進云團時,螺旋槳高速旋轉攪動冰晶,造成了更大的摩擦,電能不斷積累,最終在一道巨大的閃電里得到了釋放。
然而,為什么尾槳會特別容易受到閃電的襲擊呢?
致命隱患
不久,安全調查員對從北海海底打撈上來的直升機殘骸進行檢測,有了突破性的發現。英國民用航空局鑒定“查理號”的安全性能時,忽略了一個重要的隱患,而這個疏漏正是查理號失事最主要的原因。
飛機經常會遭遇閃電襲擊。一架飛機平均每年都要遭受一次。不過,客機因為設計獨特,損傷并不嚴重。多數客機的機身秉承了一貫的傳統,選用了鋁質材料,這種電的優良導體,能讓閃電從機身導入并從機尾導出。
而“查理號”采用的是纖維玻璃的槳片,那是當時直升機的標準使用材料。20世紀80年代,飛機制造商開始使用新的合成材料,來代替傳統的鋁質材料,碳纖維便是其中之一,它更輕、更結實。后來,他們在制造槳片時,也采用了碳纖維。不僅如此,設計者還在槳片邊緣加了一條抗腐蝕的金屬保護帶。
碳是電的導體,它的導電性能比鋁危險得多,因為它產生的熱量是鋁的1000倍。當槳片與冰晶的摩擦產生電流后,碳纖維槳片將越來越熱,電流一旦遇到金屬保護帶,就會產生一個“狂暴”的電弧,釋放出明亮的火花,部分邊緣甚至會爆炸。所以,“查理號”遭到閃電襲擊后,才會出現劇烈震動。火花讓槳片失去了100g的材料,這已經足夠讓尾槳失去平衡。失去平衡的槳片,給直升機的尾槳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最終全線癱瘓。
此后,直升機公司加強了尾槳的安全性,采用了更為穩妥的設計。在遭遇風暴時,規定要求飛行員遠離任何危險的云團,并且隨時做好準備防范此類事故的發生。
實習編輯 趙 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