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冬 姜松 陳昆

為進一步提高職業衛生監督管理水平,2011—2016年間,中日兩國政府通過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實施“加強職業衛生能力建設項目”。按照項目實施有關安排,2013年8月20—29日,“職業衛生管理行政指導”研修團赴日本,參加了JICA橫濱中心“職業衛生管理行政指導”項目。
日本勞動安全衛生管理的主要特點
“職業衛生管理行政指導”研修團赴日本學習后,了解到日本勞動安全衛生管理有以下主要特點。
中央垂直管理的行政監督體制
日本的勞動安全衛生行政,實行垂直管理和勞動基準監督官制度。國家將安全衛生監督職能設定由日本厚生勞動省負責,并在厚生勞動省勞動基準局中設安全衛生部,內設計劃課、安全課、勞動衛生課、化學物質對策課,負責制定發布相關條例、通告和技術基準;制定國家勞動災害防止計劃(每5年一次);實施相關的行政許可;監督指導各地方勞動局和安全衛生相關團體的安全衛生工作。日本47個都道府縣都設有地方勞動局,內設監督課、安全衛生課,負責貫徹實施中央行政機關的指令,對基層勞動基準監督署的安全衛生工作進行監督指導。同時,地方勞動局一共下設331個基層勞動基準監督署,內設監督官、勞動衛生專門官、產業安全專門官和勞動技術官若干人,負責對轄區內企業安全衛生狀況實施監督和指導工作。其監督指導對象不僅是工礦企業,還包括建筑業、交通運輸業、林業、港口作業、第三產業,以及特種設備等領域。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體制,保證了中央政府政令的順利執行和基層情況的及時上報,確保了政策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健全完善的公益社團組織
日本于1964年頒布了《勞動災害防止團體法》。基于此法設立了全國性的公益社團法人組織——中央勞動災害防止協會,以及建設業、陸上貨物運輸業、港灣貨物運輸業、林業木材制造業、礦業5個行業勞動災害防止協會,政府對其運行提供補貼并委托進行業務。其中,中災防作為特殊社團法人,在47個都道府縣均設有分部,其會員組織包括5個行業勞動災害防止協會、59個全國規模的企業主團體、48個都道府縣勞動基準協會聯合會、16個其他勞動災害防止團體,以及5 000多家贊助企業會員等。業務范圍包括提供安全衛生對策、推進風險評估和管理系統、推動宣傳教育事業發展、提供技術服務、對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支援、推進國際合作等。除了這些功能強大、業務覆蓋面廣的全國性社團法人組織以外,各都道府縣也都有地方性的社團法人組織。
對中小企業指導監督和技術服務
日本現有450萬家企業,其中95%以上為中小企業。因而在日本,不論是政府部門還是社團法人,都強調對企業指導服務的重要性。從中央部門的厚生勞動省,到最基層的區域性勞動基準監督署,都有一支人員精干、業務能力強、技術素質高的隊伍。例如:橫濱南勞動基準監督署設有2名厚生勞動技術官員,可獨立審查涉及有機溶劑等職業危害的企業廠房設計書,并持續監督設計書執行情況。
為解決眾多中小微型企業自主開展勞動災害時,活動能力不足的問題,并且為保證這些企業制定實施《安全衛生改善計劃》,日本依據《勞動安全衛生法》建立了勞動安全顧問和勞動衛生顧問制度。安全衛生顧問是指《勞動安全衛生法》所規定的,具有高度知識和經驗,通過厚生勞動大臣舉辦的相關考試并取得合格證,在指定注冊機構注冊,并獨立經營的勞動安全衛生專家。勞動安全顧問分為機械、電氣、化學、土木、建筑5類專業,勞動衛生顧問分為保健衛生、勞動衛生工程學2類專業。
企業主體責任明確
按照日本相關法律規定,企業必須選任綜合安全衛生管理人員、衛生管理人員和產業醫生,必須設置由人數相等的勞資雙方代表組成的衛生委員會(每月一次定期召開),實行勞動衛生“三管理”,即:作業環境管理、作業管理和健康管理,進行勞動衛生教育,實施風險評估,建立勞動安全衛生管理系統。比如:普利司通橫濱工廠依法成立了安全衛生委員會,負責所有安全衛生相關事務的管理;并將政府要求的勞動衛生“三管理”擴大到“五管理”,增加了勞動衛生教育、綜合管理;制定了職業衛生醫師巡查制度,巡查結果在召開安全衛生委員會議時進行報告。
日本的勞動安全衛生管理,實行企業自主性勞動安全衛生管理體制。所有企業都必須在遵守法令的基礎上,主動制定和實施《安全衛生改善計劃》,并按PDCA活動模式(計劃、執行、檢查、處理),自主實施“勞動衛生基本對策、職業病預防對策、確保健康對策和營造舒適職場對策”等勞動災害防止活動。其中,基本對策包括:設置企業安全衛生委員會,選任綜合安全衛生管理員、衛生管理員、職業衛生醫師,實施“三管理”,開展勞動衛生教育,建立風險評估與勞動安全衛生管理系統等。沒有條件或能力不足的中小微企業,必須委托安全衛生顧問為其進行業務指導。同時,企業必須按規定,主動向政府部門書面報告安全衛生管理狀況,接受政府部門的監督指導。
日本的安全衛生監督管理就是通過上述4個方面的集合和互動,形成了“企業自主管理、政府行政監督、社團支持保障、顧問指導服務”的安全衛生監督管理基本格局。
對我國的啟示
日本在安全衛生方面與我國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中小企業占到了企業總數的95%以上,企業數量多、監管難度大。這些相似之處,決定了日本安全衛生工作的很多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安全衛生公益社團法人和安全衛生顧問
目前我國安全衛生領域的社團組織和專業技術人員注冊制度,存在定位不明晰、責任不落實、運作不規范、監督不到位等問題。日本在法律法規的層面上,明晰了安全衛生團體和個人的性質、定位;界定了與政府和企業的關系,明確了應履行的職責與義務,規定了運作模式與服務標準,明確了監督方式和內容,設定了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等。借鑒日本的做法,我國應探索建立安全衛生公益性法人制度,加強職業安全衛生領域公益社團組織的立法工作,依法設立相關社團組織、中介機構,建立全國性的職業安全衛生社團組織網絡。同時,建立安全衛生社團和個人誠信體系,完善安全衛生服務機制和市場規則,整合服務資源,規范服務行為,凈化服務過程,提高服務能力,形成服務合力,確保服務質量,努力形成安全衛生社團和個人“自主管理、自律行為、自擔責任、自求發展”的運作機制,使其真正成為“政府信賴、企業依靠、社會認可”的安全衛生技術支持力量。
職業衛生醫師制度
按照日本相關法律規定,企業應設有職業衛生醫師崗位,職業衛生醫師至少每月一次對工作現場進行巡查,在每月召開的企業安全衛生委員會會議上通報巡查結果,對職工職業健康體檢的結果進行判定,并依據巡查結果和體檢報告,對企業主提出相應整改建議。職業衛生醫師需要由具有一定從業經驗的有資質醫生擔任。我國可選擇部分條件允許的企業,進行職業衛生醫師制度的試點,通過試點判斷是否能提高我國企業的職業衛生監護水平。
安全衛生“五管理”制度
安全衛生“五管理”制度包括作業管理、作業環境管理、健康管理、安全衛生教育和綜合管理。該制度通過作業過程監控、作業環境測量、勞動者身心健康定期檢查、教育培訓和巡檢等多個方面,保證企業職業衛生工作的有序進行,也保證了企業主體責任得以認真落實。學習該制度,可以進一步推動我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認真落實職業衛生主體責任。
作業環境測定分類制度
日本于1975年制定了《作業環境測定法》,對作業環境測定的定義、需要測定的場所、測定種類和從業人員資格等進行了規定。日本的作業環境測定,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測定對象并非勞動者的暴露濃度,而是作業場所空氣中有害物的濃度;二是測定結果采用一、二、三類分類判定,用以判斷該作業場所作業環境是否需要改善。這一測定方法操作較為容易,且作業環境是否需要改善,也較容易判斷。借鑒這一制度,可以幫助我國更好地推進職業病危害專項治理工作,節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
編輯 韓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