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香

隨著我國應急管理機制的不斷完善,應急救援隊伍建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2007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對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國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盡快建立相應的制度加以解決。下面以安徽省為例,介紹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在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十一五”期間,安徽省以加強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健全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提高安全生產應急處置能力為主線,積極推動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建設。
目前,全省承擔突發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的省級專業應急救援力量主要有8支隊伍,其中7家隸屬大型企業,1家隸屬政府安全監管部門。8支隊伍中有4支非煤礦山專業救護隊,4支危險化學品專業救護隊。
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安徽省安全生產應急保障能力建設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安全生產工作的總體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在應急隊伍建設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制約應急救援隊伍發展和體系建設。
區域力量薄弱
現有骨干專業救援力量主要是部分大型煤礦和化工企業的救援隊伍,其有限的人員、裝備難以滿足全省各類事故災難救援的需要,區域性、專業性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基地和隊伍建設工作進展緩慢。
經費投入不足
企業和應急救援專業隊伍的經費嚴重不足,難以充分開展應急演練、業務培訓、技術交流活動,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經費沒有列為財政專項預算。
法制建設滯后
有關安全生產應急管理的法律層面的規定,如: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管理辦法、安全生產應急財產征用補償辦法等尚未出臺,全省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工作缺少具體的法律支撐。
物質儲備不足
各地應急物資儲備種類、數量偏少,難以滿足應對突發事故的需要,需要財政撥付專項區域性儲備資金。
對策措施
構建應急救援隊伍體系
強化省級專業隊伍建設。采取政府與企業共建的方式,加強省級骨干專業救援隊伍建設。建立完善的財產投入、補償、激勵機制,支持救援隊伍改善基礎設施,充實技術裝備,建設應急通信信息系統,提高保障能力;建立完善的應急救援體系、裝備調度和保障機制,加強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機構與骨干專業救援隊伍之間的緊密聯系。
扶持企業兼職隊伍發展。在全省范圍內,根據行業劃分,依托相關企業建設應急救援隊伍,形成應急救援網絡化。應急隊伍和應急管理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分級負責。以專業隊伍為主兼職救援隊伍為輔,在統一領導下,建立健全“分級管理,分線負責”的應急管理體制,各級領導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發揮指揮作用。
建立健全應急隊伍管理機制。一方面幫助專業救援隊伍建立準軍事化管理制度,提供軍事化管理人員;另一方面對骨干專業救援隊伍實行統一掛牌制度,平時依托企業管理,救援時由當地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統一調度;還要建立定期演練和培訓交流機制,各企業、部門制定相關應急預案,定期開展演練,各部門、企業結合實際,每年至少舉行一次演練。此外,還應對應急管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向社會公眾普及應急知識。
推進應急救援基地建設
在省級骨干專業救援隊伍建設的基礎上,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根據全省礦山和危化企業分布情況,做好省級非煤礦山和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基地建設,使之成為所在地區和鄰近區域非煤礦山和危險化學品事故災難應急救援的主要力量。同時,加強與地方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力量合作,建立以省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基地及專業救援隊伍為主,地方和業余救援力量為補充的覆蓋全省的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
建立經費保障機制
明確應急隊伍建設的經費來源。一方面從企業安全費用中按一定比例收取,二是按一定標準從簽約單位中收取,另外財政還可以給予適當補貼。
建立跨區域異地救援經濟補償機制。鑒于目前省級專業隊伍參與異地救援,除個別事故少量的獎勵外,人員補助、設備維護等發生費用,均由救援隊伍或依托企業自身承擔。建議盡快協調建立異地救援經濟補償機制,一是實行有償服務,確定統一的收費標準和收費項目,包括救援人員風險費用,實際發生費用等,來源可以考慮兩個途徑:按救援實際費用從事故單位收取;同時建立應急救援搶險基金,專用于支持應急救援隊伍在建設和搶險救援方面的開支。二是建立救援搶險的獎勵機制。
加強救援隊伍裝備建設
強化資源共享,對省、市重點企業現有救援裝備設施進行備案登記,統籌管理。針對事故類別,分別建立礦山、危化等專業應急裝備數據庫,政府牽頭,企業管理,統一更新,加快引進先進救援裝備,淘汰落后裝備,保證救援需要。
健全應急救援隊伍管理和調用制度
一是幫助專業救援隊伍建立準軍事化管理制度,提供軍事化管理人員。二是骨干專業救援隊伍實行統一掛牌制度,平時依托企業管理,救援時由當地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統一調度。
給予政策支持
制訂應急救援車輛在執行救援任務時,給予綠色通道、免除過路過橋費的特殊政策,以避免救援途中因收費、限速等原因,影響救援效率,致使事故擴大。
高度重視救援人員在應急處置中(特別是跨區域救援),面對高危環境和基層救援隊伍經費困難的實際情況,制定并督促落實應急救援人員在社會、醫療、工傷保障和撫恤方面實行專項投保,確保應急救援人員得到生命安全和醫療救治保障和補償;二對于在搶險救災中(包括途中發生的交通事故)犧牲的應急救援人員,政府應出臺政策,給予撫恤和補償。
應急救援收入免稅。應急救援是社會公益事業,不是商業活動,對相關收入應給予免稅。
出臺(或提高)搶險救援津貼標準政策。現有礦山救護隊員實行的搶險救援津貼標準為20世紀八九十年代制定,早已不符合實際,其他專業救護隊或應急人員甚至沒有津貼。建議政府予以關注,出臺政策,制定發放標準,督促相關方實行。
編輯 楊 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