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佑豐++李美陽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綜合國力的日益增強,“漢語熱”席卷世界。教育部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強調,要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支持國際漢語教育,提高孔子學院辦學質量和水平,為發展中國家培養培訓專門人才。[1]
世界對漢語學習的需求推動了中國教育的國際化,政府對對外漢語專業的高度重視進一步推動了學界進行專業建設的步伐,使中國高校在對外交流中加速了對外漢語教學改革。在新的形勢下,漢語國際推廣已從“把人請進來”變成“自己走出去”,但要做好這一點,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按照當地民眾的接受習慣和思維模式來進行教學。因此,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各級、各類高校都需要重新調整自己的對外漢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理念,重新定位培養目標,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和漢語國際教育發展形勢的專業人才。
一、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程在教學中存在著一些不足:
一是重視理論、較偏重于語言理論、語言習得理論和教育理論,而實踐內容相對較少,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程偏重于艱深、枯澀的理論,而對于應用研究重視不夠,導致學生不易掌握,而且難以將這些語言理論、語言習得理論、教育理論等應用到實踐中去,造成學生“學完就忘記了”,很難和實際建立聯系,建立合理的實際聯想,學生感覺學習之后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造成教學資源巨大的浪費,甚至“學而無用”。長此以往,學生會感到理論空虛、現實縹緲,漸漸就會失去對這門課程的興趣。
二是分立的教材內容與當前對外漢語教學形式不太相適應。傳統的教學模式僵化。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程教學中,“滿堂灌”和“填鴨式”、過分偏重講授的方法難以吸引學生,教學手段陳舊,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嚴重影響到教學效果。
三是考核方式缺乏全面性。一直以來,《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程考試均采用傳統的書面考試,導致學生死記硬背,扼殺了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無法真正掌握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
二、課程教學改革的意義
作為專業課程來說,《對外漢語教學概論》是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一門學科基礎課程,同時也是非常重要的課程,是國家對外漢語教學能力證書考試的主考課程。它集中體現了對外漢語專業的培養特色,在整個專業課程體系中具有指導作用和樞紐作用。指導性是指它涵蓋了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對從事對外漢語教學活動具有指導性。樞紐性是指它在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國文化等先設課程的基礎上,綜合運用這些知識來講解演示對外漢語教學的原則、方法和技巧,同時促使學生融匯運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的操練過程中,培養“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程的內容都是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必備的核心知識。所以,《對外漢語教學概論》的教學研究與改革必須與時俱進,注重夯實學生在漢語言、文字、文化、文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素養和能力,形成獨具特色的專業知識系統和架構。這將會有力地促進本課程的建設,也將帶動對外漢語專業其他課程的建設,進而促進學科建設。
因此,不論是出于對外漢語專業整體建設與發展的需要,還是為了滿足完善本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客觀需要,亦或是順應當前漢語國際推廣過程中需要培養和培訓大量國內外對外漢語教師的總體情勢、發揮高校應有的潛力進而做出應有的貢獻的需要等等,對《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程進行改革,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從而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利于21世紀新型對外漢語教學人才的培養。在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要適時更新教育理念,調整課程結構,改革教學內容,更新技術設備,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并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對外漢語教學中出現的現象,提高對外漢語教學實踐能力,將一般與特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三、課程教學改革內容
(一)重組教學內容,優化教材體系
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重要課程資源,教材的內容及編排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程內容復雜,頭緒繁多,因此在規定的學時內很難講完全部的內容,不利于學生掌握,在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建立一套邏輯嚴密、簡潔而又好學的教學內容體系,無疑有利于學生從宏觀上掌握該課程的內容。
目前,通行的教材有: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從對外漢語教師進修的需要出發,以作者所主張的對外漢語教育學科體系為綱,較系統地論述了本學科的性質、特點及發展簡史和現狀,論述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基本教學理論和習得理論及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力圖做到史、論結合,總結我們自己多年來的研究成果與適當介紹國外的新理論相結合。[2]國家級重點教材、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趙金銘主編的《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該書的出版是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科建設歷史中的一個標志性成果。該書不僅全面概述了對外漢語教學各領域的基本概念與近期研究成果,而且融入了編寫者個人長期而深入的理論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3]陳昌來《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吸收了應用語言學研究和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并針對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的特點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有所側重,體現出科學性、實用性、針對性有機結合的特點。[4]
為實現對外漢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結合學校實際,我們以劉珣的《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為教材,整合趙本和陳本中關于語言學研究和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結合其他權威參考書,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同時,利用《語言教學與研究》、《世界漢語教學》等專業權威期刊,引入國內外最新學術科研成果等,保證教學內容與時俱進。
(二)加強實踐教學,培養應用型人才
為適應我國對外漢語教學形勢高速發展的特點,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對外漢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必須加強實踐教學。對《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課程的教學計劃進行整體性重組、安排,設立實踐教學項目,突出課堂訓練和課外實踐,實現教學過程交際化,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著力培養具備對外漢語教學能力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應用型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