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員住房怪象不斷上演,已讓住房腐敗成為領導干部的三大腐敗之一,而且是“擺在大街上的腐敗”,越來越引起公眾的不滿,產生了一系列負面影響。
監察部公布的數字顯示:2011年,全國查處違反規定多占住房、買賣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黨員干部2349人,涉及住房6398套。
此外,近年來多名貪官落馬時,查出巨額房產。例如浙江省藥監局原局長黃萌有84套房產,山東省原副省長黃勝有房產46套,山西蒲縣煤炭局原局長郝鵬俊有房產36套,上海市房管局原副局長陶校興有房產30套,云南省楚雄州原州長楊衛紅有房產23套……
曾有專家就房改后的住房腐敗做過調研,將這類腐敗分為三個階段:最早有部分領導干部利用“自有土地自建房”等名義,多建多占住房;其后,一些領導干部以職權影響市場差價,低價“團購”住房;目前,已有領導干部違規占地,建造“官員別墅”。例如《人民日報》2008年曾報道,廣西柳州的柳江東岸,專為市四大班子領導建了高檔住宅小區,每套300多平方米,每平方米售價僅相當于周邊房價的一半。而不論哪個階段,市場和權力勾結似乎一直存在。
而政府也早已意識到干部住房腐敗問題。早在2000年,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屬機關事務管理局就曾下發《在京中央和國家機關部級干部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意見》,其中明確了省部級干部的住房規格和貨幣分房的要件,某種程度上,該文件已有官邸制的雛形,對于治理住房腐敗,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領導干部異地調動比較頻繁,所以住房腐敗風沒有徹底剎住。
此次三中全會《決定》將探索官邸制列為一項工作任務,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當前我國在反腐倡廉方面有許多基礎性制度建設需要完善。比如,關于國家高級官員的官邸制度,關于國家高級官員的秘書制度,關于國家高級官員安全制度以及其他福利制度等,都需要通過法律或者行政法規對其加以規定,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這些高級官員的各項福利待遇合法化。它標志著我國反腐敗不再停留在政策方面,而是落實到法律制度方面。今后如果有領導干部待遇超過規定的標準,可以依照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使其有法可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