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一: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全由學生來主持
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應該是誰,這是不需要討論的。課堂不是節目演出的場所,學生作課堂的主持人,并不能說明學生就成了學習的主人。
冷思考:語文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要在聽說讀寫思的語文實踐中讓學生提升語文素養,培養語文能力。在學習活動中,只要學生能夠主動地、積極地用耳聽,用眼看,用心讀,用口說,用手寫,用腦思,高質量地完成當前的階段目標任務,我們就可以宣布:我們的學生已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學生語文學習的主體作用體現在學生學習語文實踐過程中,而不是體現在教學環節的組織形式上。
就語文知識學習而言,我們要幫助學生自我建構,讓其知識庫不斷豐富,不斷完善,而不是簡單地給學生布置死記硬背的知識學習的任務。就閱讀能力和審美能力訓練而言,我們要帶領學生走進閱讀材料,讓其通過分析,在文本中獲得個性化的理解,獲得審美情趣,而不是簡單地將前人的結論或教師的理解告訴學生;就作文能力而言,我們要指導學生觀察自然,關注社會,思考人生,讓其在自己的感情和見聞中生發出屬于自己的感情和見解,盡可能用相應的形式完美地表達出來,而不是簡單地布置一個題目,隨便地無病呻吟。
現象二:為了表明是在倡導合作學習方式,課堂上動輒讓學生分組討論
為了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非常必要的。我們中學語文課堂理應積極相應。但是我們看到,有些課堂動輒就前后左右四人分組討論問題,所要討論的問題也并沒有什么難度,討論兩三分鐘就派代表匯報小組討論結果。這種所謂的合作學習方式,只能說是貼了一張標簽,連徒具形式都算不上。
冷思考:筆者認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運用,是需要學習過程來體現的,而這個學習過程一般不是在瞬間完成的。一堂課中讓學生不斷地像上面提到的那樣分組討論,不但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倒很可能消弭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因為那種做法似乎在暗示學生:凡事都應與同伴商量。這種“有其形而無其實”的“合作學習”還會給學生帶來更為嚴重的負面影響——做表面文章。課堂上可不可以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不能一概而論。假如圍繞一兩個話題,這話題又是個體難以分析清楚的,用一整節課讓全班學生集體討論、交流,最后結論,或者最后并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那也未嘗不可。
現象三:課堂中的學生活動,往往只求有活動形式而忽略活動中的學科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是非常重視學生的活動體驗的,于是,我們的語文課堂便經常出現有創意的活動。
冷思考:語文教學中有一個問題長期困擾著我們,那就是:語文課堂上,師生要到底干些什么?遺憾的是,我們許多的語文老師未能搞清楚語文教學的內容和形式的關系。閱讀一篇文章,一般讀者只是需要了解文本所要傳遞的信息,所要表達的觀點、所要體現的境界,他們往往專注于文本的內容。而教語文和學語文的人,除了理解文本內容外,還要專注于文本的形式:看看信息是如何傳遞出來的,觀點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境界又是如何營造出來的。所以,語言文字是寫文章的人所使用的工具、載體,寫法、技巧是寫文章的人所借助的外在形式,而對于教學文章的人來說,他們卻是受關注的重要教學內容。所以,我們教學生閱讀理解分析文章,不一定要把文章的內容全記住,因為“課堂無非是個例子”。我們參與語文課堂活動,都應當有明確的目的,或讓學生積累語文知識,或讓學生提升審美情趣,或讓學生發展探究能力,或者是單項任務要求,或者是多項內容訓練。總之,語文教學的一切活動,一定要屬于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與要求。
現象四:為了求新,拋棄了值得繼承的傳統
冷思考:傳統的語文教學非常強調兩點:積累與頓悟。這兩點應該說都被新課程標準采納了。北師大教授曾說過:我們的學生已經起碼會背誦《論語》《孟子》,會背誦《唐詩三百篇》,會背誦《古文觀止》等等,在學生站在這些中國文化的起點線之后,他們完全能夠接受所做出的更進一步的更富有挑戰性的安排。他又說:傳統漢語文教學提倡的不是科學主義的分析,而是“領悟”……學生是會長大的,也會變成勞動者,在這個成長、變化的過程中,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領悟能力的不斷提高,他們對于儲備在自己頭腦中的講稿和文章,會逐漸地用他的生命來領悟。開始可能是較低的三級領悟,然后是二級領悟,最終是最高的具有創造性的領悟。對于知識的積累,我們是關注了,但我們絕大多數教師關注學生積累知識的目的,可能只在于應對考試,并沒有從為學生打下民族精神文化底子的角度去關注。于是對于值得識記的名篇名句,只要考試不涉及,一般不要求學生背誦,甚至也不想方設法讓學生去熟讀。至于頓悟,我們的關注更不足。頓悟是有價值的發現,它不會輕易地呈現,它似乎是在瞬間完成,然而完成頓悟的瞬間之前,往往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思索。頓悟是思考的結果,獲得頓悟,便有成功的喜悅。常有頓悟獲得,便能促使學習興趣持久地發展。
(秦瀟曄 甘肅省永昌縣第五中學 7372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