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特約撰稿 張永堅
企業改革由體制到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由形似到神似,將是一個異常艱難的漸進過程。促進和加速這個轉變過程的催化劑和推動力就是積極有效的企業法制文化建設
法律不僅是對企業及其人員行為的約束,更可以成為市場條件下自我保護,開拓進取,競爭取勝的有力武器,應善加利用。依法不僅僅是為了治理企業,強化企業內部紀律的管束,更重要的是為了企業經營、運轉的有效和高效。企業的法制文化是現代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企業的法制文化是現代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只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才能培育和發展。
企業中,部門分工和崗位、職責多種多樣,但是都具有法律的內涵;業務解決如何做,法律決定為何做,兩者密不可分,是相互融合的統一體。
伴隨中國經濟向著市場化方向轉型,培育和發展以依法治企為核心內容的企業法制文化,已經成為企業在市場條件下生存、發展、參與競爭和日常運行的需要,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是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
“提高廣大干部員工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能力,養成依法經營、依法管理、依法辦事的良好法治習慣”,對于在競爭激烈的市場條件下求生存和謀發展的企業而言,無論自覺還是被迫,已經成為起碼的要求。
因此,“知法于心,守法于行”應該是推行企業法制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文化建設的作用在于習慣的培養和傳統的形成,所追求的是要造就一種根植內心的素養,以承認約束為前提的自由,從而形成一種潛意識,成為一種不需要別人提醒的自覺、自律。文化可以立國,可以強企,法制文化尤其如此。

企業法制文化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是臨時性的工作;而是持續漸進地不斷深化,并將伴隨企業存在的始終
依法治企的作用和意義不僅限于法律對企業的合規、保障作用,以及,為企業提供防范或規避企業風險的幫助,應對爭訟的麻煩和困擾,保障企業領導行為不會因違法違紀而被追究。企業活動的每一個行為都有特定的法律意義,都會產生特定的法律后果。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法務管理為企業的活動和行為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是企業經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與企業活動的有機結合,法律可以保持企業運營或運行順暢和有效,避免或減少企業行為的盲目性,使企業的決策和運行更理性、最健康,不走或少走彎路。從而避免法律風險,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在中國現階段,企業法制文化建設的如何,與法務管理在企業中的地位一樣,已經成為衡量中國經濟市場化進程和具體企業現代企業制度成熟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和尺度。
企業法制文化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是臨時性的工作;而是持續漸進地不斷深化,并將伴隨企業存在的始終。
為此,法務管理要融入企業的日常運作過程之中,成為業務流程中必要的一環,而不是游離于企業日常活動和行為之外。依法治企的精神應該滲透在企業的方方面面,體現在企業的全部行為,貫穿企業運行的始終,成為全員的自覺,尤其是高管層和最高領導的自覺,并需要形成常態化機制。從這個意義上講,目前企業法制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主要是處于企業各層級的領導者和管理者,特別是企業高管層的法制意識的培養和形成。
對于一個企業而言,最重要的是通過追求效益最大化而求生存、謀發展。所以凡是直接與關乎企業效益和生存狀態相關的生產、經營等性質的工作,自然便成為企業領導最關注、關心的,因而總是居于核心地位。然而,沒有法律的依據和支撐,這一切都將處于盲目和不穩定的狀態,甚至會使企業的種種努力導致相反的結果。
有這樣一種現象,凡是在市場中遭遇挫折和風險越多的企業,對內部的法務管理越倚重,越重視法律在企業中的作用。因此,依法治企的水平往往與企業的性質、條件、制度等多種因素有關,但是其中的關鍵因素則取決于企業高管層的認識水平和決心。
依法治企,高管層的覺悟和決心不可或缺,制度保障更為重要。企業的制度建設,制度保障,制度維護,大到全局,具體到本職,應是企業法治建設的追求和使命。依法治企,只有變被迫為自覺,變被動為主動,才有可能逐步地由必然走向自由。
依法治企需要付出時間、機會、資金等成本。管理鏈條可以無限延長,企業則要在效能和效率之間進行取舍,尋找平衡點,既不要粗放,也不應過細和太復雜,不能為管理而管理,甚至失去了管理的目的性。因此,“以最嚴的工作標準、最高的工作質量,滿足最低的監管要求”應是工作中需堅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則。任何創新和發展都應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
依法治企、誠實守信是對公司的基本要求,也是公司的立身之本。真正做到這一點其實很不容易,但必須要為此付出努力并堅持貫徹始終。真正的捷徑是依法合規,按規矩行事。只有誠招天下,企業才能走得更穩、更快、更遠。
在中國目前的經濟轉型期,隨著中國市場化進程的深入,對公司監管日益完善,對公司治理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依法治企絕不是一句空話,在日常工作中須處理好國有企業傳統與現代企業制度之間的關系,其中包括制度的設計和執行、業務流程的再造、思想和認識的更新、觀念和方法的調整、對依法合規固執的堅持等。一切從實際出發,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兩層皮”,不搞脫離實際的硬性拔高和超現實主義的東西。
企業對法制文化認識所能夠達到的自覺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條件的發育狀況。因為思想中的自覺意識,主要是被外部環境“逼”出來的,并在“逼迫”下逐步形成的。這里所說的外部環境是企業外部的綜合因素的集合,其中包括而不限于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社會市場經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行業競爭和企業生存的壓力,交易習慣的重塑等等。可以說,市場化進程越深入,企業法務管理的重要性越突出。
由于各企業的行業特點不同,核心業務的性質各異,所需要的法律支持和法律保障的側重點可能不完全一樣。但是,不斷豐富和完善依法治企的內涵,持續強化法務管理在企業中的地位,對于現在的中國企業而言,是一項共通的歷史任務。
法制文化本身是動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做出了明確規定,同時也賦予了企業法制文化建設新的內涵。
深化國企改革,就是要對企業實施市場化改造,讓市場在解決資源配置方面起主導作用,改變企業現行的股權結構和資金結構,“健全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促使其體制、機制和制度實現創新和改造,提高其生存、競爭和保值增值的能力,規范其經營決策,增強其活力,實現其效益、效率的最大化,使企業真正回歸為創造效益和貢獻社會的經濟實體。
這就意味著傳統的國有企業將可能失去已經習慣了的國家壟斷地位、國家各種特殊政策的優惠和扶持與呵護,將真正置身于競爭激烈的市場之中,要自己學會如何走路和生存。這一切,都需要企業了解、熟悉、掌握并遵循市場的游戲規則,即依法行事。企業法制文化建設的作用和重要性,必將凸顯和大大提升。
企業改革由體制到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由形似到神似,將是一個異常艱難的漸近過程。促進和加速這個轉變過程的催化劑和推動力就是積極有效的企業法制文化建設。這是新形勢提出的新任務,是中國企業法制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的新使命和難得的歷史機遇。光榮而艱巨,但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