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 戎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投資所
社會資本助力農村科技創新
文|郭 戎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投資所

近年來,涉農投資異常火爆,但這些投資大多是提取了農業科技創新環節中類工業的部分,比如農村能源、農資領域等的科技創新。另一方面,農村資金被現有的金融體系吸取出來,轉移到了城市工業投資。那么,涉農領域的科技創新中哪些是我們過去所忽視的?社會資本如何助力農村科技創新呢?
2013年10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泰國清邁考察了泰國“一村一品”項目。“一村一品”項目是泰國政府2001年為推廣世代相傳的傳統手工藝業和特色農業產品、增加農民收入而推出的計劃。泰國“一村一品”項目契合了農村內部科技創新的特點——創新的分散性與非規模性,與此同時,也集中體現了農村科技領域的包容性創新。比較而言,當前我國的農村科技創新大多是由外部科研機構完成后而推廣的技術,但這往往并不能滿足農村科技需求,農戶只能夠有限地分享創新成果利益,農村包容性創新能力亟待提高。
包容性創新是指為了實現包容性增長而進行的創新,其本質是為了改善底層群體的福利而創造和提供更多的機會。通俗地講,包容性創新的主要含義,就是“人人參與創新,人人分享創新”,讓特別是弱勢群體參與到創新活動中來,同時,加速了科技創新成果擴散到所有的人群,從而增加民眾的創新機會和能力,使所有人都從創新活動中受益。這與傳統的農業科技推廣“創新為人人”的理念和技術擴散途徑是有區別的。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培育和壯大科技服務市場主體,創新科技服務模式,延展科技創新服務鏈,促進科技服務業專業化、網絡化、規模化、國際化發展。作為農業科技服務的一環,農業科技中介機構是技術交易、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各主體方之間的重要橋梁,能夠提供包括信息咨詢、評估、市場分析、交易代理、擔保、融資等相關的基礎性服務,解決技術交易等過程中信息不對稱問題,是促進農村科技與金融結合的重要機構。但是,這些機構從哪里來呢?筆者認為,農業專業合作社可能是農村科技中介的雛形,農業合作社發展成為專業的科技中介機構可能是未來不可避免的方向。
在創新農村科技金融工具方面,首先,未來賦予農業專業合作社投資和金融功能,這是發展農村科技金融最現實的選擇之一;其次,村鎮銀行、小額信貸是典型的農村金融創新,也能夠有效地促進農業科技與金融的結合。孟加拉小額信貸等國際經驗表明,在技術落后地區,小額信貸能夠有效地提供金融和技術支持,加快技術擴散。最后,不斷創新與農業結合較緊密傳統金融工具,例如農業保險等,這也是農業科技金融創新最直接的途徑。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周蓉根據作者在“創新五訪談”論壇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