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謝 晴
為現代農村打造產業經濟智庫訪東北亞開發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李繼凱
文 | 本刊記者 謝 晴

2008年12月,產經所在山東金正大國際組織召開中國緩控釋肥行業自主創新與產業化發展研討會。
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提出了建立中國腦庫的構想,希望中國有像美國蘭德公司那樣的智庫和智囊。2008年,李鵬在自己的《和平 發展 合作——李鵬外事日記》一書前言中如此評價美國重要的綜合研究機構蘭德公司:“蘭德公司是一家歷史悠久、人才濟濟的私營研究機構,經常為政府或企業提供有價值的研究報告。”
在這一背景下,著名經濟學家、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總干事馬洪同志向中央提議創辦東北亞開發研究院,后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于1992年正式成立。東北亞開發研究院(以下簡稱“東北亞研究院”)是一所國家級、國際性的研究機構,立足于東北亞地區,以促進東北亞地區國際間的交流合作為愿景。東北亞研究院由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鄭新立任名譽院長。
隸屬于東北亞研究院的產業經濟研究所成立于2010年9月27日,經院專家委員會批準,正式成立東北亞開發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以下簡稱“產經所”),產經所是東北亞研究院下屬重要的獨立分支研究機構,原科技部調研室主任胥和平任首席顧問、名譽所長。
產經所所長李繼凱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介紹說,產經所以“責任成就機遇,創新締造價值”為所訓,以“聚集高端學術資源、創建高端研究智庫、創新研究發展模式,助推產業經濟發展”為工作目標。目前,產經所主要從事產業政策研究及規劃、產業趨勢分析及預測、產業及企業咨詢、國際產業及技術合作的研究工作。以在重點產業龍頭或領軍企業聯合建立研究基地為依托,通過對產業界代表企業進行長期跟蹤研究,力求切實促進產業研究與企業發展,為促進中國經濟發展而努力。
當前,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經濟結構調整,以及產業升級的重要時期,作為一個高端的產業研究機構,產經所提出了“責任成就機遇”的理念,亦即抓住社會與經濟轉型期的歷史機遇,圍繞產業調整升級目標,既為國家制定各項相關宏觀政策提供建議與參考,服務于國家整體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又注重微觀指導推進產業與地區的經濟發展。李所長認為,作為產業研究智庫,當前處于一個良好的發展階段,產經所在思考國家、社會、產業轉型期所要解決的問題的同時,也是為自身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國家級智庫要站在總理角度去思考、研究問題,才能真正為國家經濟及社會發展發揮‘諫言’與建議的作用。”李所長如是說。

2011年6月14日,韓國FTA論壇。
在當今信息資訊高度發達的時代,各種商業經濟的發展模式層出不窮,而中國當前所探索的改革開放發展模式,既沒有現成的經驗可照搬,又有著獨特的國情與發展階段特征,作為智庫必須以創新思維的方式從事研究,因此李所長提出了研究要有創新性、服務性、務實性的特征,運用好創新理念和研究方法,這樣設計和規劃才能更好地把握產業發展的脈搏,為國家提供產業政策的參考和借鑒。同時,產經所力圖將“創新締造價值”貫徹到每一個研究課題中去,用創新思維觀念來尋求產經所在各個方面的價值體現。
據李所長介紹,產經所的研究隊伍由學術指導委員會、特邀研究員和聘用研究員組成,他們為產經所創新性研究提供了重大學術支撐和研究力量。
產經所的學術指導委員會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商務部、環保部、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央黨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科院等國家主管部委及權威研究機構的近百名專家組成,可謂最為權威性的學術專家指導團隊。這個學術指導委員會主要承擔產經所研究工作的指導、咨詢,并參與相關課題的研究工作,以加快推進研究成果向政策、產業、市場方向的轉化。
特邀研究人員來自不同領域,首先是研究機構、院校的青年博士群體,另外就是在產業或者企業有一定代表性的企業家。李所長認為,邀請企業家作為研究員是一個創新。對此,他解釋說,產經所提出的創新性、集成式研究,要求理論和實踐高度融合,而產業內的優秀企業家對產業的了解,比專門從事產業研究相關院校還專業——因為他們對產業的了解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不了解產業,就無法把自己的企業做成產業界的優秀企業。目前,產經所擁有三十多位新興產業界的企業精英,都是行業內的領軍人物。
產經所主要面向新興產業選擇自己研究方向。經過幾年發展,產經所做了很多與“三農”有關的研究課題。主要涉及新型肥料產業和新興城鎮化建設等方面。
2007年起,產經所就組建“中國緩控釋肥料行業自主創新與產業化發展研究課題組”,以我國緩控釋肥料行業的龍頭企業金正大國際為個案跟蹤研究對象,形成產業調研報告、《讓肥料比鉆石更金貴》、《中國緩控釋肥料行業自主創新與產業化發展研究報告》等成果,推動了金正大國際順利實現由傳統制造商向“制造+服務”轉型。其中,《加快我國緩控釋肥料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發展》的研究報告成為國家科技部“2008年科技發展重點問題研究”之一,同時也被國家農業部《農村經濟文稿》(內參)刊發。

2014年10月18日,產經所到博興縣調研新型城鎮化建設。
2013年至今,產經所受國家工信部原材料司委托,承擔“我國新型肥料產業發展研究”課題工作,課題首次對我國新型肥料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并形成我國第一部《新型肥料行業年度發展報告》,并重點就產業發展政策提出建議,這將為國家制定產業政策與產業規劃布局提供重要參考,為產業企業發展提供方向指導。
2014年,產經所新型肥料產業促進中心在北京成立,該中心將重點開展新型肥料研究課題、國內外市場分析預測、產業政策建議、產業投融資機制、產業聯盟化發展等方面的研究及促進工作。在開展“2014年中國新型肥料產業年度發展報告”的研究工作的同時,并將常年跟蹤關注該產業的發展,重點在產業布局規劃、產業管理體制機制建設、產業市場監管、市場及產業發展預測、投融資機制創建等方面進行持續研究,同時加強對產業重點企業的關注與助推,促進我國新型肥料產業快速發展。
與其他研究員所不同,產經所對新型城鎮化等課題的研究更多的是從文化角度和社會角度來思考新型城鎮化發展,運用獨特研究視角就目前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帶來的“身份尷尬”(身份非城非農)、“葉落難歸根”(城無定所村無舊居)、“身飄難安魂”(信仰缺失)等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重點關注推動新型城鎮化、存在的問題、城鄉之間問題,農業“四化”同步發展,以及傳統文化傳承和社會治理等方面。產經所現在參與了多個地方的規劃工作,如美麗鄉村規劃等。
李所長認為,應當從現行的機制和體制來探索新型城鎮化的方法。首先,從國家層面看,農村的發展和改革相對滯后,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之后,幾十年來,農村的生產方式、組織方式和生產資料的市場交換都沒有更大的進展。產經所希望針對這些問題,尋求解決的辦法。中國的國土面積大、區域差異性強,新型城鎮化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解決方法,但新型城鎮化要解決的問題是相通的,首先是解決人的問題,解決好出生、教育、就業和養老這幾件事,最適用的辦法就是實現本地教育、本地就業和本地養老。另外一個,就是解決生產資料的問題。十八大提出,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不打破現行的生產資料分配方式,城鎮化就還是一句空話。
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工業化。產經所的研究也遵循了這一思路,農業和工業的發展趨勢是協同發展,體現科技,體現高附加值和多產業融合發展的特征。
目前,產經所在參與國內項目和地方政府規劃的同時,開拓國際合作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比如承接國家開發銀行的中非產業合作重大問題研究,在重慶開展的“一帶一路”規劃課題,針對東北亞地區,尤其是日本和韓國農業方面的課題研究。談到未來的研究方向和規劃,李所長表示,產經所還會開展戰略合作、項目引進等工作,發揮自身長期跟蹤的優勢,參與更多農業、工業和金融建設。
肩負打造國際一流智庫、國內一流資源平臺的歷史使命,產經所無處不強調創新——平臺創新、模式創新、服務創新。戰略決定能走多遠,行動決定能走多快。通過多年摸索,產經所摸索了一套成熟的業務運作模式,同時,團隊建設和執行力形成方面也取得重大進展。
在采訪中,李所長不斷提到智庫的內涵和特點,以及打造一流智庫的夢想。并通過產經所的自身發展和實踐,探索了一條打造本土產業經濟智庫的發展道路。
他認為,從國家層面,我國越來越注重智庫的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大四中全會上提出,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和國際影響力的高端智庫,重視專業化智庫建設。現階段,中國的智庫發展確實是滯后的。目前我國的智庫有四類: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務院研究室、中央黨校等“官方智庫”;北大、清華等院校的研究機構是“學院派智庫”;此外還有“西洋派智庫”和“市場化智庫”。這些智庫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官方智庫”由于人財物均由政府供給,其實是不同程度制約了智庫應具有的客觀性和獨立性發展要求,使其成為了國家政府的一個政策的解讀者和傳播者,而政策的諫言者與第三方評價者甚至于批評者的身份明顯需要加強;“學院派智庫”的局限性在于理論多于實踐,世界上沒有可以借鑒的先例、模式和經驗,尤其是在一些西方發展模式出現諸多問題和困難的背景下,更需要對中國的發展理論進行創新性研究,但目前的經濟學都以西方經濟學理論為基礎,其研究方法和理論基礎都缺乏本土化改造,其研究結論自然與中國國情不太適用。“西洋派智庫”更多的以西方的目的和需求做咨詢和規劃,其研究成果和咨詢結論同樣存在與中國國情不適用甚至是相背離的問題;由于中國現階段的社會特殊性,純“市場化智庫”無法接觸到最新的國家政策和產業規劃信息,得出的數據和結論更側重于市場化,而缺乏政策導向。
基于現有智庫的局限性,產經所希望通過自己的發展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現階段發展情況的智庫發展模式,規避以上現有智庫的諸多弊端,實行創新性的資源整合,利用產經所在政策方面的資源優勢,立足市場和產業的需求,進行市場化、社會化研究。產經所力圖在政府和市場之間、政策和產業之間、政府和企業之間搭建一個第三方平臺,把企業的需求和產業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推動和執行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形成政策建議,力求轉化為國家政策,形成研究成果的政策化。
除政策化外,產經所還提出了研究成果的市場產業化。
李所長介紹,市場化不是低端市場化,也不是市場需要什么研究什么。市場化要滿足市場對研究機構的現有需求,不僅要研究目前市場存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創新市場需求,研究某一產業市場下一個階段、三五年之后將存在的問題,為市場提出可能出現的問題,預見問題的存在。研究機構要發揮自身的前瞻性研究和集成性研究作用,提出先期設計分析和建議。
產業化亦即明確研究成果的價值。作為研究機構,把研究報告變成“商品”,在當前的“智業市場”賣出好價錢,產經所提出不僅參與規劃,還要向后跟蹤,采用常年跟蹤型的合作方式,參與到項目合作中去。把智力轉化為規劃,規劃轉化為行動,行動轉化為發展成果。目前,產經所已選擇一些重點產業的有代表性成長性企業,用這種形式與之合作。李所長認為,產經所用自己的咨詢和研究作為“資本”,與合作方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幫助企業發展,分配未來成長利潤,并提出“用智力助推中國十大新興產業”的響亮口號,為實現研究成果產業化進行了一次成功探索與實踐。
在李所長看來,目前中國智庫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很多的優勢還沒有顯示出來。智庫在中國歷史上很早就已出現,比如軍事、參軍、參謀等,但把咨詢業作為高端服務產業還只是近幾年的事,因此說智業在中國還是新興產業,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因此中國的咨詢業、智庫的產業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產經所李所長在“中經求是·季度經濟分析會”上為產業研究基地授牌。
李所長認為,基礎研究也罷、應用研究也罷,其關鍵因素還是人。要發展智庫,就要轉變現有的科研管理體制。解決好人的身份問題、研究經費的問題和成果價值分配的問題。這三個方面如果能很好地解決,就能夠很好地改變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狀況。他提出,科研人員應該有更多的自由空間,有更多的研究經費支配空間,建立風險和失敗機制。此外,研究人員不應只是研發階段的主導者,在市場轉化的過程中也要體現研究人員的價值,更要分享研究成果,方能真正激發研究人員的積極性,破解我國長期存在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尤其在當前中央提出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這種改革更顯得迫在眉睫。